关于诚信的小学德育论文:小学德育 "知行分离 "现象分析

小学德育 "知行分离 "现象分析


摘要:小学生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阶段。

随着我国新课改教育的普及,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小学生的品德培养,从而衍生出一系列的德育理念。

在小学,德育教育是学生培养良好品德和素质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将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出发,深入探析“知行分离”对小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德育教育;品德和素质;知行分离


引言:

实际上,知行的教育从未终止过,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行一致等,一直以来都是哲学谈论的热点。

但是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上,专家们得出了一个全新的想法——知行分离。

知,顾名思义就是知道,清楚;行就是执行,行动,两者之间就是在对事物本质的了解上的不同角度,“知”着重了解,“行”是落实。


一、小学生德育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们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在当今时代,以往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德育”和“综合素养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正逐步普及和应用。

德育教育是我国新课改发展的重大举措,尤其是在小学生期间,通过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不但能够拓展小学生的视野,还能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

俗话说:三岁定终身。小学期间是形成“人品”的最佳时期,对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行、素质修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都有帮助别人的习惯,而且这个习惯极有可能跟随一辈子,通俗来说,就是年纪越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越是持久。

因此,小学德育教育尤为关键,必须层层优化,确保教育的质量。


二、“知行分离”的现象

(一)明白纪律的重要性但是不遵守纪律

纪律是一个学校和班级用来进行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迈入校园之前,小学生已经从父母的教导中得到了很多传统观念的熏陶,而进入校园之后又受到了教师的良好纪律教育。

对于《小学生手册》大家都不陌生,教师经常讲的: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很多学生都铭记于心,但是具体行动却看不到[1]。

例如打架斗殴,屡教屡犯的行为,让教师头疼不已。

一旦教师处罚他们,他们能够快速认识到错误,可是当下次还遇到这样的情况,照样再犯,反反复复,导致“知行分离”现象的出现,教育的盲点。


(二)知书达理却不讲道理

很多小学班主任都有一个同样的疑惑,在面对新时代教育下的学生,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行,改革的新理念不行,体罚更是不行。

就拿教学课文内容来说吧,课文中教育小学生要懂得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的排放。

小学生是机灵的,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如果不学会保护环境就等于在慢性自杀,甚至懂得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行为不敢苟同,在洗手之后没有关闭水龙头,甚至是肆意虐待小动物等,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与“知”相背离。


(三)感受真情却不动情

小学,我们经常会写以《我的爸爸妈妈》为主题的作文,每一位学生都知道父母对自己寄予厚望,明白父母的含辛茹苦。

但是很多学生一边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一边放着在家忙碌的妈妈不管径直跑向游戏厅。

当学校有小伙伴由于重病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因素需要帮助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很同情很关心的状态,到那时当学校发起募捐活动的时候,他们宁可拿着零花钱去买玩具也不贡献小小的力量。


三、德育教育的作用

德育教育的基本过程是由“知——情——意——行”四个部分组成,知行合一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其主要强调,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不定时地组织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的德育理论知识去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

让学生从实践中产生认可感,并且在积极的意志下,通过反复的实践活动去养成稳定的道德自觉性,从而深入理解所学的德育知识,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品质。


四、改变“知行分离”现象的举措


提高“知行”的认知

古人云:知之愈明,行则愈笃,因此,认识事情的本质能够有效指导行为指向。小学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道德的具体概念,总会将具体的形象和行为结合在一起;

2、道德的知识性概念,最主要的说法就是将理论和实际当做知识,由内到外指导行为举止;

3、道德的内在概念,就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变成自身的道德观念,从而形成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对道德的认知更加直观和形象,只有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才能让学生依照道德的标准要求自己,从小做到“知行合一”。

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最重要的途径是学习和实践,也就是教师要懂得带学生走出校园,多与社会接触,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能力[2]。

从社会评价的角度出发,一个人只有成熟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但是目前来说,单一的学校评价已经不足以满足学生确立社会化的道德信息,自然而然,他们就会表现出校内外的不同行为。

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学校要多创造机会让小学生走出校园,引导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社会人士接触、相识、相知、相交。

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小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德育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自我教育,做到“知行合一”,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


五、结束语

由此可见,本文主要是从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出发,讲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知行分离”对小学生的影响。

德育教育关乎我国未来社会的人才培养,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所以,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将“知行分离”落实到位,让小学德育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小学生的身上。


参考文献:

[1]杜海燕.探析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改善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0(4).

[2]杨世梅."知行分离"对小学德育的影响分析[J].考试周刊,2019,000(067):12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德育   现象   小学   品德   认知   纪律   小学生   道德   德育教育   诚信   教师   学校   社会   校园   知识   学生   德育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