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家有学龄小朋友,辅导作业永远是绕不开的话题。尽管“双减”政策已开始实施,但家长圈里相关的吐槽依然不少。


不久前,在闺蜜群聊起孩子的作业问题,就得知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消息。原来,闺蜜之一有个同事,家里队友在辅导一年级小朋友的功课时,血压忽然飙升,竟一下子晕了过去,然后直接住进了医院!


对此,我除了发出一连串捂脸的表情外,只剩下了暗自庆幸——还好还好,我家那两个小活宝,目前为止还没有太为难他们的老母亲……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相信这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不在旁边盯着,小朋友就拖拉磨蹭,想方设法偷懒,大半天都不会动一下笔……你说,这气不气人?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要我说啊,我们的宝贝之所以总是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普遍缺乏自律的好习惯。但事实上,自律是一种对成材极其关键的品质,对孩子真的太重要了!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跟各种爸妈好好聊聊这方面的内容。


01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什么是自律?记得在我看过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里,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Scott Peck提到:


“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所以,对小朋友来说,能够克服自己想玩的心理,认认真真完成作业,就是自律的体现;而对咱们大人来说,则意味着自己可以抵制美食的诱惑,天天管住嘴迈开腿,努力减肉肉~哈哈,这样一想,是不是觉得很不容易?


根据Peck的理念,自律包括了以下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也就是延迟满足,不贪图暂时的快乐与安逸,从而享受到长远的利益;

承担责任:要求我们在发生问题的时候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不惧怕挫折与失败,并能从中吸取经验;

忠于事实: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经历、思想来绘制未来的蓝图。

保持平衡: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在自律与享受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把持得当。


而这其中,我认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点“推迟满足感”


关于这方面,美国心理学家Walter Mischel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做过一个经典的儿童实验,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棉花糖实验“。当时,有600多名3-6岁的孩子参与了实验。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所有孩子都会被带进一个房间,里面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桌上有放有小朋友喜欢的食物——棉花糖(也可以是软糖、曲奇饼等零食)。


研究人员会告诉孩子,自己有事要离开房间,如果他们回来时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那么就可以得到双份的棉花糖作为奖励;如果吃掉了,则没有额外奖励。


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坚持下来。他们要么第一时间就吃掉了棉花糖,要么犹豫很久,最后还是没有忍住。最后,只有20%左右的孩子坚持到最后,得到了双倍奖励。


很多年以后,研究人员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回访。他们发现,那些能够抵挡诱惑、成功拿到两块棉花糖的孩子,在此后的人生中“普遍呈现出更好的学业成就、更健康的身体状况、更完备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关系”,并且“注意力、推理能力及抗压能力也更胜一筹”。


因此,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延迟满足能力与孩子今后事业成功、家庭美满程度之间,或存在关联性。


所以,想让孩子成为自律的人,不妨可以先从培养延迟满足能力着手哦。


02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或许大家都听过这样的说法:“真正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是自律。”


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推荐大家去看看网红学霸——加拿大小哥哥John Fish的系列视频。他是哈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会定期在网上分享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日常。记得当初我无意中在油管上认识他之后,最大的感受便是——自律所成就的牛娃,真的太强大了,瑞思拜!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比如,其中有一个视频,是John用手机自拍的形式记录下了自己忙碌的一天。从早上7点起床,一直到晚上10点睡觉,所有的时间都被他安排得井井有条:上瑞典语课、做数学作业、听计算机科学讲座、读50页左右的书……计划表精确到了分钟,充实合理、劳逸结合,没有一点点浪费。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同样是一天24小时,优秀的孩子争分夺秒汲取知识、学习本领;而那些动不动就把“躺平”放在嘴里的年轻人,却刷着无聊短视频虚度着光阴。这种差距一天两天或许还不明显,但数月半载以后,必将立竿见影,而且是再也无法追赶的鸿沟。


记得曾有机构对千余名哈佛大学学生的家长进行过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72.9%的哈佛父母认为,子女学习始终非常自觉,成绩也不需要大人多操心。


归根结底,这些孩子不仅学习能力出色,而且有着极强的自律精神,在自我攀登的道路上始终甘之如饴。可以说,保持优秀已经成为镌刻进他们骨子里的一种习惯,想不出色都很难!


然而,目前很多孩子在上学后,学习往往是靠大人的管教与逼迫。短期来看,这样或许是有效果的,但长此以往,弊端多多。


不难想象,这些习惯了“他律”的孩子,一旦失去了外界的监督,势必会放飞自我,一心只想挣脱父母的束缚,释放被压抑已久的天性。


这也正是为什么,很多原本成绩还不错的孩子,等高中住校或是考上大学远离父母以后,成绩反而一落千丈。


因此,只有当孩子把“要我学”的想法转变成“我要学”之后,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学习热情与动力,取得一个又一个进步。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而这当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核心品质,正是自律。


03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写到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到底该如何提高小朋友的自律性呢?


有一说一,目前来看,姐姐在这方面的表现还是挺让我欣慰的。自己的作业能较好地完成,有时候还会主动要求“加餐”,不完成就绝不看动画片。


我想了一下,姐姐身上的这种自律,到底是如何养成的呢?哈哈哈,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当然也跟后天的努力培养密不可分啦!我总结了下面这几点,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我曾看过一档亲子访谈节目,一对学霸父母在现场吐槽,他们整个家族都是哈佛等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唯独自己13岁的儿子却是一个典型的学渣,对学习吊儿郎当,数学甚至只考了二十几分,位列全班倒数第一。


这样的落差,让这对父母接受不了,于是他们带着儿子来到节目组,期待能够通过专家的帮助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使孩子重新找回学习的自驱力。


专家通过问询后得知,这对父母在儿子的学业方面非常强势。从小到大,小男孩该学什么、每次必须考多少分、每星期需要上哪些辅导班……他们总是擅自决定,从来没有问过孩子自己的想法。


这个孩子心底的声音,从未被聆听过;他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从未被重视过;他自己的喜怒哀乐,从未被关注过……久而久之,他变得自暴自弃,成为了父母眼里那个“毫无自律心”的孩子。


可是,学习的主角,明明应该是孩子自己啊。当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大人的各种安排时,又怎么能真正调动起学习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呢?


所以,咱们大人就试着放权,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自己把控节奏吧。平日里整理书包、规划学习安排什么的,可以鼓励让娃自己来;同时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从喜欢的事物着手,自主探索、不断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下去。


当孩子真正是为自己而学时,他们才会发挥主人翁意识,对待学习才会有持续的热情与动力。


2. 帮孩子设置可达成的目标


美国马里兰大学心理学教授Edwin Locker曾提出过一个“目标设定理论”。他认为,当设定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其难度又不超过个人的承受范围”时,可以产生激发潜力的效果。


所以,当学习目标很难,但我们又希望孩子完成时怎么办?别担心,把总目标分解成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小目标就好啦。


举个例子。在上学期的目标里,我给姐姐提出了一个任务——背熟五十首唐诗宋词。刚开始,她跟我打起了退堂鼓:“妈咪,这看起来好多啊,太难了!”


但我却相信她能做到。我给她分析了一下:“宝贝,这其实不难哦。一个学期大概120天,咱们只要两三天背一首就ok!”


这样一算,其实也没那么困难嘛,对不对?最后,姐姐不仅顺利完成了这个学期任务,而且还养成了每天花二十分钟左右学习国粹的好习惯。看上去,是自律促使孩子上进好学,而实际上,这份自律的背后,正是那些难度中等又充满趣味的小目标,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


3. 父母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一直很特别赞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


“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自律的人,我们自己首先就要做一个能“忍耐”的家长。


就拿我来说。当我为了工作不惜放弃早已安排好的旅行计划时;当我为了健康的生活模式戒掉夜晚的宵夜与甜品时;当我为了成为内外兼修的人,放弃无聊的刷剧时间,转而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时……姐姐和弟弟全部看在眼里。我相信,这一切会给两个孩子带来深远的影响。


我坚信,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对子女最有效的自律教育;我们做好了,自然也就好了。因为,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04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那天晚上的亲子阅读时间,我陪姐姐和弟弟读了一个绘本——《巧克力哪去了》。


孩子的自律习惯怎么养成?可能就差这一步


当看到最后,小男孩奥弗特成功养成了自律的好习惯,好几天都不再吃巧克力时,弟弟自豪地说:“这个不难的,我也能做到!”


我在一旁忍不住笑了——哈哈,这是当然啦!我的宝贝不仅能控制自己吃巧克力,而且在学习方面同样特别自觉哦。


我由衷地说:“你们都是特别自律的好孩子,妈咪为你们骄傲!”


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里,自律上进的火花一直都存在。它不需要我们用蛮力去强加,只需要一点点巧妙的方法,来温柔点亮。


那么,你找到那个方法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马里兰   哈佛大学   习惯   孩子   哈佛   作业   心理学家   棉花   小朋友   巧克力   大人   姐姐   父母   目标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