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闭症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到底对他们有用吗?

现在各个平台都充斥着早教培训等内容,从智力开发到少儿编程,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号,将能培养的技能全部提前到了人生的头几年。


所以现在有人说“早教时代到了是真的”。


把自闭症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到底对他们有用吗?


最近我们的老师也常跟大班长反映说,在咨询过程中,家长经常会问到:孩子自闭症送去早教会不会自己就好了?可能玩着玩着哪根弦就搭上了,还能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呢......


一边是早教机构,一边是康复机构,在这其中我们的家长要如何做出选择呢?


今天大班长就来跟大家聊聊早教机构和康复机构的区别,希望能给还在“纠结期”的家长一些参考,然后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理性地进行选择。


“早教”到底是什么?


首先,广义上的早教是指0-3岁的婴幼儿教育,甚至涵盖胎教。


因为这一阶段是孩子感官发展、语言发展、肢体协调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0-3岁又被称为“早教黄金期”。


把自闭症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到底对他们有用吗?


这一点也与自闭症早期干预提出的黄金期(0-6岁)“不谋而合”,因为孩子这个阶段是最敏感的时期,很容易受到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干预以及学习效果都是最佳的。


早教与知识教育不同,它提倡最大程度地丰富宝宝的体验,培养他们合群、健康的心理,引导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通过培养孩子的数理逻辑、语言、音乐、绘画、记忆和游戏等能力,给孩子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这样听起来早教似乎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学习了知识,又丰富了兴趣,何乐而不为。


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直接送孩子去早教了呢?且慢,让我们将目光放到孩子身上再来看看看这个问题。


对于自闭症的孩子而言,为了抓住“早教黄金期”而去上早教班,很有可能使孩子错过了真正的“干预黄金期”。


为什么说早教不适合自闭症孩子?


01 早教缺乏针对性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早教虽然以智力启蒙、快乐学习为主,但是却并没有自闭症孩子学习所需要的“针对性”。


与正常教学使用的教案不同,特殊教育讲求制定“个别化训练方案”(IEP),因为每个孩子的程度不同,所需要重点训练的项目也不同。


把自闭症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到底对他们有用吗?


有些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方面能力比较差,可能教学就会有针对性地着重训练孩子的发音与口肌;肢体协调性比较差的孩子,教学就会着重锻炼孩子的大肌肉等等。


而早教,主要是让孩子孩子通过自由探索环境、参与集体游戏、模仿他人进行游戏等等来提高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整体认知,从而根据自身经验发现规律。


就像我们小的时候几乎不会刻意地去学习如何走路,比如手要怎么摆,脚要怎么抬,但是我们通过观察大人走路的姿势,我们自己也学会了走路。


但是自闭症的孩子如果没有经过重点训练很难通过观察和自我探索来找寻规律,或者自然掌握某种技能。


因为早期学习是建立在模仿这个重要前提之下的,当孩子还不具备基础的模仿与观察能力的时候,自然学习”就变得十分困难。


打个比方,如果说早教是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去发现藏在塘边的鱼竿,然后让孩子自己用鱼竿钓鱼的话,那么康复训练就是先将鱼竿交到孩子手里,让他们先知道用鱼竿是可以钓到鱼的,然后再让他们独立钓鱼,最后他们能看到鱼竿就能知道这个东西可以用来钓鱼,而钓鱼要在水塘边。


把自闭症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到底对他们有用吗?


这样逐渐提高孩子的认知理解能力,然后不断泛化到生活当中,是自闭症孩子的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方面。


而能否根据经验总结规律也是自闭症孩子与普通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差别。


所以,早教讲究主动发现规律,但康复训练会针对不同孩子的能力,一步步教会孩子事物之间的联系,降低孩子学习的门槛,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02 集体技能也需要培养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许多自闭症的孩子早期并不具备基础的集体技能,所以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不懂得技巧。


可能别的小朋友在听音乐玩游戏,他在旁边一个人转圈圈自己玩得不亦乐乎。


所以在早教这样的集体环境中,孩子可能会出现扰乱课堂秩序、不理解社交规则的情况,因而很多去过早教自闭症的孩子没多久就回来了。


这对于家长的心态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其实这就相当于让孩子直接“跳级”学习,就算是一个聪明孩子进入高年级班,他的能力也会显得平平,还有可能事事不如别人,这对孩子自信心、好胜心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03 上早教的都是“聪明孩子”?


许多小龄的孩子家长都有这样的误区,觉得自己家孩子还小,长着长着就好了,送去早教班也比去自闭症康复机构要好。


这些家长们普遍认为:能上早教的都是“聪明孩子”。


把自闭症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到底对他们有用吗?


一方面是不想让孩子戴上“自闭症”的帽子,一方面也觉得孩子还小,在早教机构还能和其他小朋友融合,可能玩着玩着可能哪根弦就搭上了,智力被启发。


但并不能说明上早教的都是“聪明孩子”,因为早教的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之在自然环境中的自主学习需要长期的过程。


在基础能力没有打好的前提下,孩子可能不适应集体环境,也可能不适合这种教学方法,那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因此家长们需要注意:在早教“玩”的这些时间可能会耽误孩子真正的“干预黄金期”!


如何理智看待“早教”?


读到这里,那些还在纠结的家长们现在对于“到底是选择早教机构还是康复机构”有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呢?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提倡家长盲目将孩子送去早教班,尤其是刚被诊断自闭症的孩子,应当先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再过渡到集体融合环境中去。


这样也能避免孩子在集体环境中遇到困难,以后出现逃避集体环境的问题。


但是,我们提倡家长们将“早教”当成一种心态与观念。


这并非需要依托某个早教机构,而是在家庭生活中,多利用时间陪伴孩子度过有质量的亲子时间。


不要因为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就放弃,也不要因为害怕孩子被“扣帽子”而耽误孩子的康复。


每一个孩子都很独特,每个孩子的学习途径都不一样,有的孩子是动作学习的,有的是视觉学习,有的用情绪学习,有的用情感学习......


把自闭症孩子送去早教机构,到底对他们有用吗?


并不是所有上早教的都是“聪明孩子”,所以家长要努力发现挖掘孩子的特质,而不是把孩子跟别人进行横向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自闭症   机构   孩子   鱼竿   小朋友   规律   聪明   集体   家长   技能   能力   黄金   发现   环境   基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