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一个人有没有智慧,在于他能不能按照社会运作的规则来行事,而不是按照他自以为是的那样来做事。学校作为育人机构,它在教你数理化之外,有个严重的缺失: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不会有人教你。这种偏见甚至你父母都不一定会告诉你。


这是你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在家庭,在学校中的感觉与在社会上很不同,当你越以自我为中心,你就越没市场,越没存在感和价值感。你初出茅庐之前,应该明白并不是所有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与你有关。

你不要觉得自己就像电影中的明星,世界只是你的背景,你的朋友情绪不好,你负责的项目的业绩提升了,你开个车出去把路给堵了——这都跟你没关系,但你觉得跟自己有关系也正常,我们的天性中有一种很现实的倾向: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

我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是根深蒂固的,由自我导致的生活经历,就是个人身份的基础,我们的身份建立在一些记忆上,这些记忆就是你做过的一切,善也好,坏也好,都是身份意识的凭证。这种情况下,你必须认识到:一个人有自我意识是正常的,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就必定会产生一种适应性错觉

适应性错觉对我们有什么影响?适应性错觉容易让人成为一个自私自利自以为是的自大狂。所以总有一天,你的老板会看不起你,你的朋友对你敬而远之。但这可能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觉得有人在针对你,你觉得社会不公平,你感到困惑,觉得被冒犯,你很愤怒。

你必须明白,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导致了你对别人的误解,这种偏见破坏了你的同理心,它把你困在一个误区里,你感觉到的那种针对性,从一开始就不是针对你。只有当你把自己的观点当成是唯一的时候,针对性的感觉才会形成。

所以你不用纠结于别人如何看待你,你要做的是专注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任何时候,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会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希望自己被众星捧月,希望得到大家的赞赏与认同而不是反对。当你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的时候,你就自动的认为大家会密切的关注你的事情,你自然的认为你是大家的中心。其结果是,在你与别人的互动中,你会发现自己更少的考虑别人,而是更多的考虑自己,考虑自己的形象,考虑别人对你的看法。

但这可能并不太重要,有证据表明,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以自我为中心,实则是自恋,因为别人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在关注你,大多数人,都只是关心自己而已。然而,希望被关注对我们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我们只是在内心里,觉得别人会关注而已。

希望被关注而事实上得不到关注的时候,很难受,但你应该意识到,你可以不用按照自己的感觉来行事。

没有人会一直感觉良好,你也不必以自己的心态来扭曲社会互动,你应该知道,我们天生就误解了别人注意我们的程度,并且错误的判断了别人对我们心理的了解。所以,当你觉得没人在乎你的时候,你不必介意,世人都如此,大家只关心自己,就像你不关心别人一样。

这种情况,在某些时候是个好事,尤其是在你表现不好,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这种人性现象给了你机会,在你不是失意的时候可以维护自己的尊严、隐私和自尊。但在你受到打击的时候,为了良性的社交,你得学会抑制自我防御、侵略性和愤怒。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有一种颇为有效的自我调节方法被称为自我疏远,就是要你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处理自己的情感,但这并不是要你与现实脱节。值得一提的是,自我疏远在你遇到创伤事件时,比较有效,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思维方法,要求你在受伤后脱离第一人称的想法,并将自己的感知转化成观察者。当你不以第一视角来对待受伤的时刻时,你的情绪反应就会变少,从而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多的控制力。


这是你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控制认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你全力以赴却惨遭失败的时候,你要意识到这是失望,而不是危机。

你要学会做一个有韧性的人,韧性上的强大可以给你心灵上的自由,在这种自由下,所有的挫折都会被你看做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失败和成功都只是一件事情,而不是一种身份。你应该知道,尽管每个人天生承受压力的能力可能不同,但精神上的韧性是完全可以培养的。

培养精神上的韧性,同样可以用到自我疏远的方法,可以是与自我对话的形式,也就是你与你自己的内心交谈,分析失败和失望的问题和原因。你需要把挫折重新塑造成一种强化经历,一种认知上的重新评估。

本质上,这是同自我的一种辩证,通过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你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来重新看待问题原因,探索失败与成功的思维。在核磁共振技术的支持下,与自我辩证的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区域是非常活跃的,这反映出意志力有强势的表现,因为这个大脑区域就与意志力密切相关。

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应该知道的一点是:自我意识有两种,一种是对自己关注的那种自我,另一种是关注外部看法的自我。

组织心理学家塔莎 · 尤里奇指出:对外部关注的自我意识,可以使我们与别人更加接近,因为这是具有同理心的表现,也更容易理解别人的看法和观点,因而这种自我意识会让自己更有效率,更有可能成为领导者。

同理心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知道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样,你就不会无缘无故的被批评搞得手足无措,在互动中也可以更主动。其次,同理心行为,可以让别人更好的了解自己,即使不太熟悉的人也可能预测你的为人处世。

一般来说,关注自我,过分内省的人,不太可能有很高的同理心,这会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你过分内省和关注自我,在与别人的互动中一旦出现问题或者错误,你就会推卸责任。


这是你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


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管别人对你的期望是什么。

如果你不想走上绝路,不想自己将来遗憾,抱怨,你就应该去追求自己的目标。现在很多悲剧都是因为我们迫于他人的看法和想法,去做了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

但是你要记住,即使你知道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者别人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意味着你必须要去改变,一切尽在你的掌握之中。可能这会有难度,这是因为你的两种自我在冲突:你的内心需要你做的事情,往往是别人不要你做的事情——即内部自我与外部自我的冲突。所以你的内部自我需要足够强大,你才有可能坚持走自己的路。

在你的内部自我和外部自我有冲突的时候,你的自我包含着自己的欲望和激情,但这些个人化的东西会随时间的推移保持稳定;只有外部自我意识是摇摆的,外部自我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会颠覆和改变你的存在意义和身份意识。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会因为不负众望而放弃内部自我,也就是放弃自己内心的追求,让自己成为环境的取悦者。

虽然很多人最后都遵从外部自我的生活选择,但如果你内部自我和外部自我都强大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善于掌控矛盾的人,你会重视真实性和完整性,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并能阐明观点想法,而且你对真理非常挑剔。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世界跟你一样都在快速发展,所以要灵活应对变化与信息轰炸,无论你对自己的决定多么的感情用事,不论过去的观点和方法帮助了自己多少,坚定不移的固执己见就会让你陷入思维的僵化。

心理学家艾莉森·戈普尼克指出,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和工作的方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僵化,这是成年人的通病,成年人倾向固执的坚持一直以来的习惯和认知,换句话说,当一个人陷入模式化的时候,也就是思维僵化的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们会趋向于成为一个专家,这种专家思维会产生一种原则,就是对他想法和知识的坚定维护,也就是固执己见,这会在你遇到知识冲突的时候,很难接受和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

这种情况下,提升自己认知的灵活性就显得很重要。但是,认知的灵活性也很情绪化,在你感觉良好的时候,你会容易接受批评,更倾向于改变自己,然而一旦你感到郁闷或愤怒,你就越可能坚持自己的错误信仰,尤其是你的观点与所在群体的观点一致的时候,就更难改变错误的认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适应性   韧性   偏见   认知   冲突   也就是   内心   思维   观点   事情   身份   自我   东西   感觉   方法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