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的孩子,究竟在逃避什么?

厌学的孩子,究竟在逃避什么?

碰到厌学的孩子,作为家长,很容易洞察事物本质一般地得出结论:你就是在逃避。

紧接着,便开始进行苦口婆心地劝导工作:“遇到事情要积极面对,不能逃避,逃避不能解决问题,你能逃到什么时候呢?早晚要面对的……”

不曾想,孩子们完全不领情:

要么假装在听,却完全不进脑;

要么干脆门一关,拒绝沟通;

更有甚者一谈就嘣,大吵大闹,整个家庭乌烟瘴气。

父母们会很奇怪:我明明指出的是症结所在,也是想帮他,他怎么不领情呢?

挫败感、委屈感、无力感,都通通席卷而来。

我们今天就来深入地谈一谈孩子厌学、逃避这件事。


01

有些话,需要“看破不说破。”

在沟通当中,我们很容易站在“上帝”的视角,将自己看到的,发现的问题的关键、本质,都一股脑地说出来。

美其名曰:说出来是为了你好,不是关心你,根本不会告诉你这些。

这话没毛病。

问题在于,忽略了两个关键点:

①孩子当下是否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承接这些“一针见血”的话?

②这些话是否真正能够促进孩子改变和突破?

在我们的臆想中,当我们告知孩子问题所在之后,孩子立马应该恍然大悟,并且奋起直追,振作精神去上学。

想象总是美好的。

厌学的孩子,究竟在逃避什么?

发展到厌学,打死也不愿意回学校的孩子,其实此时对自身的评价是低到极点的:“垃圾”、“拖累”、“一无是处”……是他们常用的自我评价。

在这样的时候,人其实会启动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抗拒、抵制一切负面的评价,保护自己残存的、脆弱的自尊心。

要么反驳,要么装听不见,要么关门不听,都是为了这一效果。

逃避当然不好,但在某些时候,它是我们短暂的生存手段。

因此,评估孩子什么时候能承接这个“直指内心”的负面评价,很关键。

打个比方,一个人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对方还有一群敌人,他拼命想往回逃,这时候你告诉他:“你不能逃,站起来,继续打!”

他是不可能听的。

等到他身体恢复一些,有足够的力气,你再告诉他:“不要怂,起来战斗。”他或许能听进去,认为你是“智者”,点醒了他。

不是不说,时机很重要。


02

我们接着说第二点:指出孩子在逃避,他就会改变吗?

大部分时候,答案是:不会。

他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我就是逃避,我就是逃避到底,反正我也不指望什么了,过一天算一天。”

听起来很扎心,特别是作为父母,更加失望和痛心。

孩子就像一滩稀泥,怎么扶都扶不上墙,彻头彻尾地自暴自弃。

厌学的孩子,究竟在逃避什么?

所以我们说,厌学,一定不是一天形成的,会发展到厌学的状态,自我否定,早就深入骨髓。

当孩子眼中已经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在告诉他要振作、不要逃避,大多时徒劳的。

他一不知道振作有什么用,二是已经不相信自己还能有力量振作起来,战胜困难。

他更需要的是外界给他力量,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振作。

他们,比谁都清楚:我是学生,我应该上学。

03

那么,我们继续回答第三个问题:孩子究竟在逃避什么?

换个说法就是:他究竟是什么原因厌学?

这很多时候是被家长们忽略的问题,我们太急于寻找到方法,让孩子立刻回到学校,好让一家人的生活恢复如常。

我们急于问“怎么办”,很少问“为什么”?

学校里究竟有什么是孩子无法面对的,一定要逃回家里寻求庇护的呢?

大概有以下几类:

学习和考试的压力;

排名、比较和竞争的残酷;

人际关系问题;

与老师之间的沟通问题;

无法适应学校的规则和管束

……

厌学的孩子,究竟在逃避什么?

诸如此类,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着手,与孩子共同面对问题。

外界环境能改善的改善一部分,不能改善的促进孩子接受一部分,能够寻求学校支持的寻求一部分,多管齐下。

至少,给到孩子的感觉是:家人在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在感同身受地体会他的困难帮助他一起面对问题。

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你要面对,你要积极。

04

那么第四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的是:孩子为什么会逃避?

逃避,在我们的概念里,是个贬义词,懦夫、胆小鬼才会逃避。

实际上,我更愿意把“逃避”当作一个中性词,是我们遇到我们无法面对的困难时,一种暂时的“自我保护”策略。

就像最近流行的“躺平”,其实是同一个意思。人总需要一些时候,不那么积极,来休息、调养生息。

问题在于:逃避的时间长度,逃避的目的。

当逃避变成了一个模式,一遇到问题便拔腿就跑,或者短暂的调养变成长期的“卧床不起”,这就是问题了。

习惯性逃避的孩子,往往是对困难的处理缺乏经验,对自身的能力评价极低的。

只要事情稍不顺心,便“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那么,我们就要问:谁剥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经验和机会呢?

往往是父母的过度保护和关怀。

厌学的孩子,究竟在逃避什么?

万事包办,只需要搞好学习就行。

殊不知,现在的学校,可不仅仅只是学习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必须要有一身本领,才能顺利通关。

家庭,应当为他们铸就这一身本领。

如果以前没有,现在便及时调整,让孩子有机会“自己打怪升级”。

05

第五个问题,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孩子可以长久地逃避?

我常会碰到厌学的家长无比沮丧:能做的都做了,孩子还是不愿意去学校。

老师也沟通好了,不严格要求,不批评;

想听课就听,累了可以睡觉,作业全凭心情;

同学们热烈欢迎,积极跟孩子做朋友;

学校尽最大的努力支持,帮助孩子回归校园。

结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回校。

甚至走到校门口都痛苦万分,选择继续逃回家里。

那么,我们就要继续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他为什么可以随时逃回家里?

实事求是地讲,无论我们讲学校打造得多么舒适,始终都不可能像在家里那般畅快,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几点起床便几点起床。

厌学的孩子,究竟在逃避什么?

孩子能逃回家里,要么是家长主动欢迎,要么是被迫答应,TA始终都有可乘之机。

其中,被迫接受的,应该占大多数,毕竟,家长都还是希望孩子上学。

孩子们太聪明,太懂得抓住家长的软肋了。

例如,我见过有些孩子,家长一提上学的事情便“自我伤害”:划手、撞墙,吓得爸妈收回所有的话,还要努力哄孩子开心;

又如,坚决不动型。无论家长说什么,制定什么规则,提什么要求,孩子都“稳如泰山”,完全装听不见;

再如,一回到学校便浑身不舒服,不断打电话找家长哭诉,家长也被弄得心烦意乱,几乎得“电话恐惧症”,无奈之下,只能妥协。

最终,家长便会变成:我能说的都说了,能做的都做了,他就是不愿意回学校,我也没办法。

彻底被孩子拿住。

孩子当然可以轻松、自在地在家里“占山为王”,何苦要回学校受那份罪呢?

至于,未来和前途?远着呢,管那些干嘛?

遇到这样的情绪,作为家长,需要思考一下:我们是怎样的被孩子拿住的?我们的软肋是什么?

是害怕孩子发脾气?还是看不得孩子难受、伤心?是我们也害怕麻烦?还是我们也很多时候会想到放弃?

拿回家庭中的主动权,或者至少是与孩子的平等权,才可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厌学孩子的逃避这个话题,背后有很多可谈,可以思考和探讨的部分。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解决孩子厌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就当抛砖引玉,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和启发,欢迎不同的观点和想法的碰撞。


相宇

青少年教育专家 资深心理咨询师

专业解决:厌学 辍学 网瘾 学习障碍

更多青少年心理问题请点击→「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厌学   软肋   划手   孩子   本领   负面   外界   家里   困难   家长   父母   事情   评价   关键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