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抱怨”打破了孩子的第一扇窗,家庭教育谨防“破窗效应”

别让“抱怨”打破了孩子的第一扇窗,家庭教育谨防“破窗效应”

01、父母的“抱怨”打破了孩子人生中第一扇窗

3岁多的博文被送去幼儿园第一天,他的妈妈就忍不住向老师抱怨:“博文这孩子,毛病多的很,在家里根本就管不住,一点好脸色都不能给他,在幼儿园你该打打该吵吵。”面对邻居和同事,妈妈也会经常抱怨孩子几句。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看孩子都是怎么看都喜欢,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出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很多事情做不好,于是父母对孩子就有了第一次抱怨、第一次动手,也经常忍不住向周围的人抱怨孩子的毛病多。“抱怨”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还会让问题扩大化,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扇窗”往往就是这样被父母无意中打破的。

1969年,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把两辆一样的汽车分别放在一个治安条件好的高档小区和一个治安条件不好的小区。他摘下了放在治安条件不好的小区汽车的车牌,并打开了车子的一扇窗户,当天车子就被偷走了,在高档小区的车子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他把放在高档小区的汽车的窗户砸了一个洞,然后发现很多经过这辆车子的人都会对车子再进行破坏下,车子逐渐变得破败不堪,几个小时后也消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犯罪心理学家提出了“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这项理论认为,如果有一样东西遭到了破坏,而破坏没有被及时修复,周围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前面那个破坏行为的纵容和示范去模仿之前的破坏行为。第一扇破坏的窗就让后面的人都开始模仿糟糕的行为,这就是恶化的起点。

父母对待孩子的唠叨和挑剔,给了周围的人一个暗示和示范:我的孩子是不值得被尊重的,不值得被好好的对待。一旦父母带头打破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扇窗,就暗示了这扇窗是可以被破坏的,而且没有任何后果。

别让“抱怨”打破了孩子的第一扇窗,家庭教育谨防“破窗效应”

02、已经打破的窗户如何弥补:亡羊补牢、防微杜渐

无论这扇“破窗”是如何形成的,它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孩子身上,打破的窗户要及时修补,如果破坏没有被及时修复,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有修复“破窗”的能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破窗对于孩子就像蚁穴对于大堤,孩子身上的问题既然显现,抱怨责骂都于事无补,“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4岁的女儿,晚饭后要跟奶奶去邻居家里玩,妈妈想让她拉完大便再走,她起先不拉,被妈妈骂了后勉强拉了一点点,因为这个问题妈妈经常发火。女儿从邻居家回来后,一直待在奶奶房间躲着妈妈,妈妈硬把她拉出来洗澡,她哭着说:“我错了,你饶了我吧”。妈妈很震惊自己已经让孩子怕到如此地步了吗?

妈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对比了自己和别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正视了自己的问题,勇敢承认:自己的女儿一直被自己这个当妈妈的欺负。这时候,该治疗的就是家长。教育学家尹建莉老师说:“孩子有较强的自愈能力,你不再犯错,孩子就会变好。”

马克思曾说:“孩子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谨慎。”因此,新时代的父母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式。每个阶段的孩子都会出现父母看来很幼稚又没道理的问题,但是一定要避免说“你怎么这么笨”、“你太不让人省心了”类似伤害到孩子的话语。

亡羊补牢能把影响降到最低,防微杜渐就需要很高的警惕性了。错误或问题刚显现的时候就像走缓坡,因为不起眼很难被察觉。想要杜绝一切问题的发生也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在问题刚出现的时候“亡羊补牢”,不任其发展。

别让“抱怨”打破了孩子的第一扇窗,家庭教育谨防“破窗效应”

3、“破窗效应”让问题变糟,牢记:发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

如果连孩子的父母都说,这个孩子很讨人厌,给个好脸色就蹬鼻子上脸,周围的人也就会受到孩子父母的影响,对孩子比较随意而不会产生内疚。孩子周围的人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很少会有人故意要去伤害孩子,但又因为容易受到暗示,模仿孩子父母的行为,对孩子随意进行指责、打骂而不好好对待。孩子的老师因为孩子父母的抱怨和负面情绪灌输,也会对孩子进行很多的批评、惩罚甚至是冷落。

父母亲自为孩子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就难免身边的人带着问题眼镜看待孩子。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会揪住不放,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就是这样。孩子受到了那么多人的打压,自信心也会越来越糟,孩子在一遍遍的唠叨和责骂中开始相信,自己可能真的如父母说的那么不堪。因此孩子不再愿意努力,事情变得越来越糟。

“美国的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就会变成标签所标定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行为不良的士兵,他们纪律散漫、不听指挥,但是在每周的家书中,要向家人描述自己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战斗的。一段时间后,这些行为不良的士兵,开始变得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甚至立功受奖。

孩子成长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有很多事情做不好是正常的,父母的抱怨、责骂除了“打破孩子第一扇窗”为周围的做了不好好对待孩子的示范,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还会让孩子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真的向父母口中的“坏孩子”发展。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父母要牢记一句话:发现问题是改变的开始。

首先,耐心的陪孩子学习

睿智的父母知道,孩子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他的能力不足导致的。所以,他们会用心的观察孩子出现的问题,通过问题判断孩子欠缺了什么能力。比如说孩子爱哭闹,是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孩子写作业磨蹭,是时间管理能力的不足;孩子乱花钱,是理财能力的不足……等等。问题的出现告诉了我们孩子欠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核心关键是帮助孩子找到:提高的方法和训练。

在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抱怨,没有情绪化,耐心的帮助孩子提升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向周围的人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

孩子从前写作业马马虎虎,经常被父母和老师批评,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开始认真的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有次写作业遇到了困难,但是他坚持自己琢磨,反复修改,终于搞懂了,学会了,但是作业本上也擦出了一个破洞。家长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老师,本来想批评孩子作业不整洁的老师,理解了孩子本子上的破洞是怎么来的,也非常认可孩子认真学习的态度。

当孩子有一些进步时,及时分享孩子进步的喜悦,是对孩子良好行为的正面强化。父母对孩子的欣赏,也会让周围的人更加尊重孩子。

最后,帮孩子树立形象

如果孩子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但是又自己想办法很好的解决了问题,父母就不应该只看到“矛盾”这件事,也应该肯定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父母向周围人说起发生矛盾后怎么解决的,可能别人会说:“哇,这孩子情商好高啊”。父母给予孩子的是欣赏和尊重,也暗示了周围人:我的孩子值得被好好对待、值得被尊重和欣赏。

三千年前孔子说的“因材施教”,放在现在也不会过时,每个孩子成长中都有无数的细节。父母要完全接纳真实的孩子,看清楚来龙去脉,才能根本性的解决问题。你愿意做“抱怨”孩子的家长,还是做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提高的家长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孩子   亡羊补牢   高档   美国   心理学家   家庭教育   暗示   窗户   车子   效应   家长   不好   父母   能力   妈妈   老师   小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