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面对挫折一蹶不振?别担心,这些方法帮他跨越“挫折临界点”

孩子面对挫折一蹶不振?别担心,这些方法帮他跨越“挫折临界点”

源源原本在老家的小县城上小学,不仅成绩名列前茅,乐观开朗的他人缘也很不错,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后来,因为爸爸的工作调动,源源跟着父母来到了大城市上学。源源的原本拔尖的成绩,和大城市的孩子相比只能勉强占中等,自己带着口音的普通话,也显得和同学格格不入,不敢和同学交朋友。在接下来的成绩测试中,源源成绩一次比一次退步被叫了家长,到家后妈妈责怪了源源几句,源源哭着把书包扔在地上,再也不愿意去上学了。

孩子在环境改变后,要克服自己学习地位的落差,还要克服自卑重新组建人际关系,过程中肯定会面对很多挫败的情况,谁的成长不是磕磕绊绊,伴随着很多挫折呢?与其指责孩子和“挫折”一起打压孩子,不如想办法让孩子学会怎样面对生活的挫折。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临界点”就是当事情到达某个程度后,哪怕付出了几倍的努力也无法突破。比如说跑步,在临界点前,感觉自己已经筋疲力尽,支撑不下去了,一旦咬紧牙关挺过了临界点,就会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充满自信和自豪。

孩子面对挫折时也会遇见这样的“临界点”,如果跨不过去,就会被挫败感所缠绕,产生失望、沮丧、焦虑的情绪,甚至会自暴自弃;如果跨过了这个临界点,就能体会成功快乐,充满自信。因此我们要在孩子面对挫折时,帮助他跨越临界点。

孩子面对挫折一蹶不振?别担心,这些方法帮他跨越“挫折临界点”

挫折教育:并非“越挫越勇”,而是多些成功的体验

我听很多父母说过:现在的孩子心理这么脆弱,就是因为经受的挫折太少了,挫折教育,就是多让他受挫就变得勇敢了。然后父母就在孩子生活中处处使绊子,人为的制造很多挫折,期望孩子能在屡战屡败中越挫越勇。对于一个意志力坚强的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到越挫越勇,更何况是一个经历那么少的孩子呢?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通过动物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1975年,塞利格曼用人当受试者,结果使人也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如果一个人经历的失败和挫折太多,就会倾向于在心理上降低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就是不行,努力改变不了什么”,从而彻底放弃努力一蹶不振,破罐子破摔。这种无助感不是天生的,是经历过无数次打击后养成的一种消极心态,因它产生的绝望、意志消沉是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根源。

心理学家武志红:孩子的挫折教育不是不需要,而是不能额外附加,否则就变成了伤害。

孩子从出生开始,每个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挫折,这对于孩子来说体验已经足够多了,我们只需教会孩子如何勇敢面对挫折,而不是人为制造挫折来增加孩子的挫败感。让孩子更勇敢的方式,并非是经历更多的挫折,而是让他们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来增强自己的自信,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才能让他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和失败,敢于尝试。

孩子面对挫折一蹶不振?别担心,这些方法帮他跨越“挫折临界点”

无论什么人一味的失败,只会导致自信心丧失,只有不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因此,当孩子遭遇瓶颈时,可以引导孩子将目标降低,或者分成若干个小目标,一个一个来完成。孩子的压力小了,也会更容易成功。源源妈妈根据孩子目前面对的困难,可以为孩子制定若干小目标来逐步完成,帮助孩子跨越临界点:

1、父母的关心和指导

孩子面对挫折遭遇临界点时,父母千万不要说“这有啥好伤心的?”、“不就是……”等否定孩子情绪的话,也不要讲“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道理。父母要抓住这个锻炼孩子抗挫折能力和意志力的好时机,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孩子跨越临界点的方法,让孩子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和勇气。

2、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孩子体验成功

前文中的案例:源源以前的成绩名列前茅,在新学校成绩位于中等,一次或者几次考试就想达到班级前列,这个目标很困难,虽然最终的目标是这样,但在实现的过程中还是要一步步来,不给孩子造成很大压力。比如说:第一次考试进步1名就完成目标,第二次考试进步5名……,有了成功的体验,孩子也会对自己充满自信,让他有面对失败的勇气,也大大减少了因为挫折而一蹶不振的情况。

孩子察觉到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不敢和同学交朋友。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勇于尝试,用自己的真诚去吸引同学,普通话并不是交朋友的必要条件,试着从向别的同学介绍自己开始。既然认识到自己普通话不标准,也要制定目标去改进。比如说,每周坚持朗读,每个月录音保存,只要下个月比这个月有所进步,妈妈就要给予肯定。

就像玩拼图一样,父母就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开始,4块的拼会了再拼8块的、12块的……,慢慢的进阶,而不是第一次就拿回来一个48块的拼图让他完成。

3、教会孩子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和孩子一起搭积木,因为孩子还很小,掌握不好平衡,搭到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轰然倒塌,次数多了,孩子就会觉得搭不好积木,从而产生挫败感。妈妈采取的方法是:孩子每搭好一部分就赞叹一下,然后让孩子和这部分拍照留念。

这样,孩子在过程中就能体验到乐趣和喜悦,即使最终结果是失败的,他也不会太在意了。在每阶段的过程中,孩子已经体验了成功,成功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失败。

孩子面对挫折一蹶不振?别担心,这些方法帮他跨越“挫折临界点”

面对挫折的忍耐力,靠体力来培养

初中时候,学校每周都个徒步3公里的活动,不管春夏秋冬,从不间断的进行,跟着班级的大部队,走不动也要走,坚持下来后,很有成就感。当时认为学校用这种方法只是为了提高中招的体育成绩,私底下还吐槽过学校的残忍,但正是这种方法,培养了我们的意志力。不断挑战体力,也是在挑战自己的意志力。

李玫瑾教授曾讲到过:挫折的忍耐力和意志力相关,而意志力的培养靠不是靠智力的,而是靠体力来培养的。所以,孩子小时候要让孩子吃一些体力苦。如果学校和家长没有条件做这些吃苦耐劳的训练,李玫瑾教授还给出了一个方法,让孩子去学习游泳。教练或许会拿着杆子把孩子轰下水,或许会抱着扔下去,但最终孩子总会学会游泳。孩子学会游泳后,家长一定要问孩子:“第一次下水感觉怎么样?”孩子会告诉你,他喝了多少水,被呛的想放弃,但最后还是学会了。这个时候,我们要告诉孩子:一辈子都要记住这个感受,无论什么情况,只要你坚持扑腾,就肯定能熬过来。以后孩子再遇到挫折,就讲这个道理,他一定能靠意志力坚持下来。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锻炼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

体育运动,是培养意志力的最好途径,在体力透支的极限,孩子会轻易产生放弃的念头,能否再坚持,将会成为孩子品格和习惯的一部分。运动场上的奔跑跳跃,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身体,也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家长要引导孩子参加体育运动,在孩子身体承受范围上,层层加压,逐渐提升孩子的意志力。

孩子面对挫折一蹶不振?别担心,这些方法帮他跨越“挫折临界点”

挫折要亲自经历,过度的保护是伤害

7岁的小欧已经开学几个月了,还经常闹着不去学校,爸爸妈妈互相埋怨:妈妈埋怨爸爸把孩子送去老家的爷爷奶奶带,爸爸埋怨妈妈给不到半岁的孩子断奶,没时间照顾、教育孩子。因为孩子断奶早,小欧身体一直不太好,爷爷奶奶非常疼爱这个孙女。上幼儿园前,爷爷奶奶很少带孩子出去玩,一是怕外面人多,小欧接触的环境复杂会生病,二是怕孩子在外面受欺负。

由于很少跟外界接触,小欧到了幼儿园不适应,天天吵着要回家。一旦身体出现一点情况,爷爷奶奶就把孩子接回家。三年的幼儿园时光,小欧待的时间不到一年。等到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上小学,小欧依然不适应,动不动就找理由回家。到了学校,也常走神不认真学习,也不知道如何跟同学相处。爸爸妈妈互相埋怨的同时,忍不住责骂小欧,小欧变得越来越胆小、怯懦。

俗话说“过度的保护实际上是伤害”,爷爷奶奶爱子心切不是错,可如果因为害怕孩子受伤害就把孩子和社会隔离开,反而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爷爷奶奶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产生过度依赖,不知道如何与同龄人相处,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退缩,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勇气。

《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有讲到: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鼓励,但陪伴并不是替孩子“包办”,有些经历和挫折一定要亲自经历过才能变成自身宝贵的经验,而勇敢、自信也是要在失败中逐渐获得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临界点   挫折   孩子   不振   意志力   普通话   体力   自信   爸爸   担心   父母   身体   成绩   目标   同学   妈妈   方法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