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九种体质”,关乎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否。体质养生是基础、根本的养生方法,也是最真的养生理念。四代中医世家传人——效哥,从医二十余载,从诸多的临床案例中验证了“体质调理”和“体质重建”对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性。效哥致力于体质养生、调理研究,专注于个体化体质辨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充分注重人的个体化差异,采取优化的、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帮助人通过体质重建和体质调理,不生病,少生病。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中医,是个技术活!相同的处方,也就意味着相同的药物组成,为何有的人用,效果就好,有的人用就不好?


因为不涉及药物配伍,那就只有“药物剂量”的原因!所以,中医界盛传的“重剂起沉疴”、“药非瞑眩而不效”、“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很有道理!


本文提要:

1、各行各业都有“不传之秘”,盐少许!

2、增一分太胖,减一分太瘦!

3、药非瞑眩而不效!

4、三位“大中医”的用药典范!

5、枚举部分用药剂量!


1、各行各业都有“不传之秘”,盐少许!

同一个超市买的同款土豆、同款食用油、同款盐、同样的锅、同样的插丝器!


炝炒土豆丝!


但,八个不同的厨师,做出来,


绝对是八个不同的味道!


有的可以一扫而光,有的不会想第二口!


盐,很重要!


盐的量,很重要!


做菜,讲究的是,“用技艺烘托出食材最佳的原始味道”!


所以,重用调料的菜,喧宾夺主,满嘴的调料味道似乎更香,但,食材本身的原始味道被掩盖了,


那不是一个优秀厨神的样子!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两百年前,是没有厨师靠调味品打天下的!


靠调味品打天下的时代,“盐量”似乎不重要了,


但,曾经的老一代厨界,盐量,就是一种不传之秘!


盐,五行属水,配上锅底的火,水火共制,才会烹出食材的最佳味道!


少了,不足以激荡食材,多了,喧宾夺主!

2、增一分太胖,减一分太瘦!

古代四大帅锅之一的宋玉,描述一位美女时,用了这样的辞藻!


“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 ,

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


现实当中,你是否也常给擦肩而过的、或者迎面的人打过分,腿太短、臀太大、头发太短、红配绿......


200ml的杯子,放几克茶叶才是最佳的口感?


鞋油用零点几克才会是光泽度最高?


火星登录器在距离火星表面多少公里才开启发动机反向推进?


中药,也不例外!


所以,推敲中药剂量,是很多中医最累的地方!也是良医和庸医的最大区别!


仔细揣摩仲景先生的药物剂量,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尤其是在给危重病人、小婴儿、老年人、孕妇、产妇、大崩漏的患者用药的时候,越是要求反复推敲!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过犹不及,唯有恰到好处才好!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3、药非瞑眩而不效!

这个瞑眩反应,是真实存在的!


也就是当药物的剂量用到了极其接近于“最小有毒量”的那个“极量”的刹那,


似中毒,而非中毒!


此刻,人会出现眼黑头晕如醉酒状的感觉,瞑眩反应!


我们不鼓励中医去尝试这个剂量,但,难免会遇到!


有惊无险!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4、东垣先生、士铎先生、清任先生的用药典范!

(1)补阳还五汤的秘密!


补阳还五汤,是清任先生留给后人治疗脑梗、脑出血后遗症、椎管狭窄等病最好的方剂,没有之一!


它的秘密,就是生黄芪120g,地龙3g,相差40倍的剂量!


你的大奔陷到泥地里了,怎么办,找个拖车,对吗?


这个时候,如果拖车排量只有0.8L的奇瑞QQ3,拖得动吗?


此时此刻,如果有个普拉多,是否轻而易举地拖出了你的大奔?


所以,何谓“还五”?没有大剂量的黄芪,做得到吗?


而且还必须是生黄芪!


所以,用这个方子的人太多,无效的也特别多,区别就在于是否超过120g,


清任先生那个时代的野生黄芪都不怕,你怕的又是个甚呢?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2)完带汤的秘密!


前天我们的文章写过了,傅山先生并不是《傅青主女科》的作者,但,我们更希望他是,


没别的,他是中医的脊梁!


完带汤的秘密就是炒白术30g、山药30g,而黑芥穗1.5g,相差20倍剂量!


师父在世的时候,经常用黑芥穗,最大的剂量不过6g!


这不是师父胆小,师父给孕妇用生水蛭都敢用到20g,那可是妊娠禁用药!


那么这个药,为何师父用量很小呢?未来写到荆芥穗的时候,我们会重点说!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3)四妙勇安汤的秘密!


四妙勇安汤都能治什么病?随便说出一个,都是恶魔之中的恶魔,


糖尿病足、

冠心病重症、

葡萄膜炎、

血管闭塞性脉管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关节型银屑病、

丹毒、

支气管扩张重症、

带状疱疹、

脱疽(非糖尿病足坏疽)、

败血症.....


四妙勇安汤,并非出自清代的《验方新编》,而是陈士铎先生的创举,就是我们说过的他的著作被冒充傅山先生的书的那位前辈!


真正的高人!


陈士铎先生的原方用量是什么?金银花90g、玄参90g、当归60g、生甘草30g,


而且,士铎先生一再声明,“要吃就吃十天,以上是一天的药量,还有,谁也不许给我减量,一旦减量,就没效果了”


什么叫牛人!这就是!


效哥佩服士铎先生,五体投地!


说句不怕笑话的话,现在中医圈子里,敢用这个方子原剂量的人,少之又少了!相反,西医开始重视起这个方子了,因为这个方子治疗的病,都是西医的短板!


四妙勇安汤,效哥用过无数次,都是那种西医认为没治的病,初起,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几次之后,就明白了,这个方子,有魔力在里面,不过效哥有个坏习惯,用,就是各100g,效果出奇的好!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5、枚举部分用药剂量!

效哥不才,抛砖引玉吧,把自己曾经有杀气的年龄用过的剂量在这里展览一下,


如今,年近半百


我勒个去,居然年近半百了


时间仓促,从五百万字的诊疗笔记中摘抄的未必是最大量,且是汤剂的量,


(1)独活:


2015年,100g(类风湿1人、产后风1人、足跟痛治标1人、十年病史风湿1人、腰椎间盘压迫腿麻1人等等),


2016年135g,


2017年165g,这是历史峰值,


2020年,独活最多只用过80g


你懂的,曾经是个无畏的追风少年!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2)川芎


2016年是峰值,用过一付药165g,患者头痛很重,西医无法缓解,那次也真是豁出去了,一付止痛!


2020年,已经萎缩至90g/付,


(3)生黄芪


2017年是峰值,300g/付,一个36岁女性,高度浮肿、脱力,非常有效,


也曾生炙黄芪共用,各200g,宗气大伤的一个老人,


2020年,萎缩至生黄芪240g/付,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4)莪术


2018年,莪术100g/付,一个子宫肌瘤的女性,3个瘤子,消掉了2个!


2020年,萎缩至40g/付,


(5)生赭石


2017年,一付用过180g,一个重度眩晕的患者,


2020年,还行,165g/付,


(6)生大黄


2013年,120g/付,一个腰痛的大姐!


2020年萎缩至60g/付,


抛砖完毕


其实,效哥遇到的中医高手中,不管多大年纪,都是敢于在“辩证准确”的情况下,放手用量的!


比如,杨大绮先生,八十多岁的时候,川贝100g夏枯草100g用于汤剂,治疗淋巴结结核,患者是一个对于深圳非常重要的人,痊愈!


此刻回想起孙思邈先生的那句话,“行方、智圆、心小、胆大”,千古不变,好中医,永远是这八个字作为标准!心小胆大,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在辩证准确的情况下放胆用药”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王致效,副教授,四代中医世家,祖籍山东高密,曾祖是民国时期黑龙江四大名医王守典,祖父王明先是海伦名医。

现为中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师从国务院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专家梁怡俊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梁怡俊工作室传承人,先后在北京东钓鱼台炎黄国医馆、太申祥和健康产业集团太医馆出诊20余年。

先后跟随首批国家级名老专家梁怡俊教授、肝病泰斗谢子恒教授、肺病泰斗方和谦教授、消化道疾病专家徐振盛教授、北京“小儿王”宋祚民教授、脾胃病专家危北海教授、肾病专家杨大绮教授等学习。

感谢您的观看,要健康,调体质,加入效哥“体质调养”的队伍中来!

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看三位中医大师是怎么用药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莪术   汤剂   中医   方子   黄芪   峰值   剂量   西医   师父   体质   药物   中药   味道   教授   大师   秘密   专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