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解读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微表情:解读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这是一个全民学心理学的时代,也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

在当下的中国,很多家庭的教育模式都是“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缺失的父亲”。

现在的孩子每天忙得跟陀螺一般,校内校外作业辅导班一大堆,苦不堪言,玩的时间少,成绩平平,两口子也没少因此而吵架。

在家庭教育专家来看,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浮躁,对孩子的影响,比孩子学习上出现问题更可怕。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做?怎么捕捉孩子心理情绪坍塌时给与安慰?

家长也需要读懂孩子的心理行为,及时交涉沟通,给孩子创造温暖有爱的成长。

微表情:解读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微表情关键词 :当人们感到压力时,会不自觉地触摸颈部、脸部等部位,我们把它叫做安慰行为。当一个人做出这样的动作,说明他感受到了苦恼、压力、不适、威胁……内心不安。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在说谎,或是刻意隐瞒某些事情。

每个人都会自我安慰,特别是在一段令人悲痛或充满威胁的经历中,那么这时候人们经常会产生一种安慰行为,这样的情况在动物身上也有体现,例如,猫和狗会舔自己或同类,这就是一种安慰。

不同的是,人类的安慰方式很多。比如,婴儿会习惯性地吸吮拇指,有些人爱咀嚼口香糖和咬铅笔等,其实这就是一种安慰行为,只是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大多时候,很多人注意不到这些细微的安慰行为,也意识不到它们在揭示一个人思想和感觉方面的重要意义。

安慰行为会泄露很多秘密,会告诉别人你的不自在,或者对别人所做或所说的事情产生了某种消极反应。因此,要想读懂一个人的内心,你就要注意到他们的那些细微的安慰行为,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下一步的沟通也会顺畅。

微表情:解读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安慰行为的类型很多,比如我们在感到有压力的时候通常会轻轻按摩一下颈部、摸一摸脸或玩弄一下头发。这些动作完全是自发的安慰行为。一般来说,安慰行为有以下几种形式∶

◎ 颈部安慰行为

◎ 脸部安慰行为

◎ 声音安慰行为

◎ 搓腿安慰行为

◎ 通气安慰行为

更多加V诗词中原,领取更多教育福利

了解了人们的这些安慰行为,那么我们就要透过安慰行为更有效的解读他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到他人的内心,获得更多信息。

①当安慰行为发生时,及时识出他们。只要你留意捕捉这些身体信号, 发现它们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②为每一个人建立一个安慰行为基线,这样你就能注意到这些安慰行为的量度和密度上的变化,进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③当看到一个人做出安慰动作时,停下来,并问一问自己:“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你要知道这个人肯定是遇到了什么,令他心神不安的是。而你要做的就是做一个非语言情报的收集者,去找出其中的缘由。

④安慰行为一般都会发生在一个人遇到某种令人感到压力的事情之后。因此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凭借安慰行为的出现,基本上可以断定某些令人感到压力的事情发生了。

⑤将安慰行为和相应的压力源联系起来的能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你互动的人的所思、所为。

⑥在某些特定环境中,你可以通过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来判断一个人(如安慰行为增加所反映的那样)是否感到压力,进而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的思想和意图。

⑦注意人们安慰的部位。这很重要,因为压力越大,相关的面部或颈部抚摸的动作就会越多。

⑧当压力或不适感越强的时候,安慰行为的发生率越大。

安慰行为是区别舒适与不适的主要方式之一。更多的时候,安慰行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的情绪状态和真实感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安慰行为去了解认识一个人。

微表情:解读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孩子的失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对外的,表现为叛逆,反控制,跟父母对着干。一种是对内的,他们深深地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是自己的问题,将家长的焦虑和控制深深地内化进了自己的潜意识,他们以无声的方式折磨自己,消耗自己的心理能量,吞噬自己的自尊感,变得悲观和自我否定。

后者,因为往往更难被父母所察觉,因此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越大。

要治疗孩子的唯一良方,就是改变自己,只有妈妈豁达不焦虑,不越界干涉,孩子才能充分地成为自己。

有的妈妈自从成了妈妈,就整天活在过度的担心害怕之中,担心孩子会受到危险,担心孩子的行为会出现偏差。她们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她们看来,孩子离开母亲的每一秒钟,都可能遭受不可逆的心理创伤,自己的任何一个疏忽,都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微表情:解读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于是,她们常常焦虑不堪!

焦虑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心理学家也会告诉你,适度的焦虑能激发人最高的心理动机,获得最高的效率,然而,效率和焦虑呈倒U结构,过高的焦虑,只会将你压垮。

中国式妈妈焦虑的根源在于她们永远没有弄清楚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她们过多地预判和干涉了孩子的未来,难能豁达。又容易将这种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体现到日常与孩子的交往中,于是有了那么多输不起的孩子,有了那么多得“空心病”的孩子,有了那么多的巨婴和妈宝男……

我常与欧洲的朋友聊起育儿的话题,我发现在西方父母的思维里,他们更多地会认为,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两代人之间可以相互扶持,但是彼此独立。

而在很多中国父母的思维里,我的就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我不仅要为你的过去和现在负责,我还要为你的未来埋单。所以,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你好,你必须要听我的,不能有丝毫偏差。

可终归,你是你,他是他。

你终归不能代替他去经受成长,也没有能力去为他扫清所有的障碍,去替他承载他必须要经历的孤独和无助、恐慌与痛苦。

微表情:解读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教育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只顾眼前的得失,看得长远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教育的本质,是教会一个人如何生活。

不管我们的孩子以后将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组成一个怎样的家庭,贫穷抑或富有,最终的落脚点都是生活。

真实的生活里,不仅有一帆风顺里的岁月静好,也有一地鸡毛里的绝地反击。他们要面对的不再是一个被大人包装好的温室,而是一个真实的,有着尔虞我诈 的成人世界。

到那时,能支撑他们稳稳走下去的,不再是试卷上的分数,也不再是各种等级证书,而是那颗有着充沛力量的内心。

微表情:解读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影响

合作的品质、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纷繁的世界中获得幸福的能力,哪一项都比卷子上的分数更有意义。

我想,作为父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收起我们泛滥的焦虑,仅仅以陪伴的姿态,选择适度地放手,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去经受成长道路中的挫折与困难,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焦虑   孩子   心理   都会   颈部   内心   担心   家长   父母   事情   表情   压力   动作   妈妈   真实   未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