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依恋,Attachment,一般被定义为幼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它产生于幼儿与其照料者母子依恋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


经过多年的研究,依恋被划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混乱型依恋。不同类型的人都会亲密关系中出现不同的问题。


今天先跟大家聊聊回避型依恋。


有研究证明,回避型依恋者在人群中占比高达 20%。


婴儿对父母会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他们常常会通过展现痛苦,比如哭闹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以获得情绪和身体上的照顾。但有些父母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忽略或拒绝婴儿的依恋需求。


导致婴儿发展出了一种适应性策略,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非意识层面的情绪工作模式:


依恋得不到满足是痛苦的,既然总是得不到满足,我就“假装”不需要依恋,否认这种情绪需求的存在,这样就不会因为被拒绝而痛苦了。


慢慢变得不爱哭闹,能够安静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即使是父母过来跟他玩,他也很淡然,父母离开,也不会哭闹。

“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这就是回避型依恋。


而更加令人心疼的是,由于回避型依恋者在成长过程中不粘人,显得独立自主,父母往往还因此感到骄傲。


在成长的过程中,回避型依恋的情绪工作模式一直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他们不愿意直接与对方发脾气的人,在生气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不会与对方吵架,即使很生气,他们也会保持沉默,将所有的事情藏在心里,自己默默地承受。


他们没有安全感,在别人想要靠近的时候,会有不自在、不舒服的感觉,即使建立了亲密关系,也常常会因害怕失去而选择用回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于是很快就结束了这段关系。


他们否认自己的情感需求,害怕依赖对方,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对方会像小时候的父母一样忽视他们、拒绝他们,所以在一开始就将自己的情感需求藏起来,当作没有出现过。


简单来说,就是渴望被爱,但又拒绝被爱。

“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属于回避型依恋呢?


以下的描述符合六条以上,就非常接近回避型依恋了。


ta们大多从心底里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脆弱不堪且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取所需”。除了不相信爱情之外,更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心薄弱,极其在意别人的负面评价,完美主义倾向。对于亲密关系的问题采取的是回避的态度,且自我安慰为“避免矛盾激化”。过度独立,在亲密关系当中难以真正依赖伴侣。内心独白:“你对我爱搭不理的样子最迷人”。对于伴侣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常常挑剔伴侣的缺点,且很少表达爱意和亲密。无法真正共情和理解他人的感受(特别是在亲密关系当中),即使是在伴侣那些撕心裂肺的时刻。对伴侣的定义更像是玩偶,需要的时候会把它抱着,不需要的时候就把它晾在一边,但也不允许别人抢走自己的玩偶。

“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想要更进一步测试自己的依恋类型,可以测一测《成人依恋量表(AAS)》,在后台回复“依恋”,即可获得测试~




如果你是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想要有所改变,那么你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


正面自己的情感需求

回避型依恋者长期否认自己的情感需求,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很多时候已经不知道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是什么样的了。


因此,首先需要学会正面自己的情感需求。


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依旧会习惯于回避,不知道该怎么做。你可以从觉察自己的身体感受开始,身体的觉察可以通过正念训练来提高。

“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然后一步一步向内探索,发现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绪,并正视它们。


培养表达需求的习惯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John.G.Gunderson 说:“如果我们想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内心正在发生什么,你总要尝试表达出来。”


只有将自己的情感需求表达出来,别人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而不是让别人去猜我们在想什么。


这种表达很重要,但并不容易。


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带着情绪去表达,这不利于别人理解我们的需求。


在要表达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有情绪,或感觉到不舒服的话,那么请先冷静下来,让情绪得到缓和之后,再将自己的需求告诉对方。

“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对方的反馈可能未必是你想要的,所以你的需求不一定能得到满足,但不要紧,最重要是你已经开始从回避走出来了。


回避型依恋者在小时候就有各种被忽视的经历,让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很多不自信的感觉,不是不想去爱,也不是不想去依靠被人,而是不敢去爱,觉得自己不会得到这些。


如果在改变的过程中,出现“还是一个人轻松啊”,“想要抛下所有一走了之”,“好想推开他(她)”的念头,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都是已经在心底生根发芽了多年的固化思维和情感模式。


但你要相信,努力和不退缩是会有回报,你会遇到那个能够理解你、满足你需求的人。


“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TA靠近,我却想逃离”:有一种孤独,叫回避型依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哈佛大学   玩偶   伴侣   婴儿   小时候   害怕   内心   情绪   定义   痛苦   孤独   父母   身体   需求   模式   情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