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小人物甘居弱小的心理何时能破?

"顶替"大概是过去一个月的热词?学籍顶替,高考顶替,工作顶替……这一系列的顶替事件背后也说明了很重要的问题,被顶替者无一例外,家庭贫穷,无背景,善良……被人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被人换了人生?当真相来临之际却仅仅只要公平?是与世无争还是息事宁人?当事人的的心理也许是很复杂的,可能善于"白话"的王梵志最能理解吧!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

相打长取弱,至死不入县。

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

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梵志的诗作在唐初流传广泛,但后来却一直被封建正统派视为"下里巴人"不能进入诗歌艺术榜。现存梵志诗相当大一部分从内容上说,是劝世劝善的诗体道德箴言,这类诗较少文学价值。最有文学价值的,是那些有意无意作出的世态人情的幽默、讽刺画,这两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首用第一人称语气写"自夸有一处世法宝,这就是与世无争、息事宁人。",在诗人笔下得到个性化的表现。"与世无争"的概念并未直接说出,而通过诗中人活生生的语言"相打长取弱,至死不县"来表述。"取弱",服输的意思。被人欺负到极点,却死也不肯上衙门申诉,宁愿吃亏。这是进一步写"相打长取弱",连"忍无可忍"的意气也没有。

诗歌形象打上了封建时代弱者的烙印,散发着生活气息("相打"、"取弱"、打官司都来自生活)。通过人物的语言,诗人画出了一个甘居弱小、不与人争的小人物形象。

第二首也用第一人称写,但展现的却是一幅有趣的"三人行"的讽刺场面。"骑大马"者与"担柴汉",是贫富悬殊的两极。而作为这两极间的骑驴者,他的心情是多么矛盾:他比上不足,颇有些不满(这从"独"字的语气上可以看出),但当他看到担柴汉时,便又立刻心安理得起来。"较些子"为唐人俗语,即"较好一些"的意思。诗人这里运用的手法是先平列出三个形象,末句一点即收,饶有情趣。

两首诗的共同点是真实地或略带夸张地写出了世人行为和心理上的某种通章法也很独到,令人忍俊不禁却有所反省。

两首诗均可作两种理解:既可看作是正经的、劝喻的,又可以读为反面的、讽刺的。但作正面理会则浅,作反理会则更见长。如"我有一方便"一首,当作劝人忍让看相对浅,作弱者的处世哲学之解剖看则鞭辟入里。"他人骑大马"一首,作劝人知足看便浅,作中庸者的画像则惟妙惟肖。

平心而论,王梵志这两首诗未必没有劝世的意思,说不定诗人对笔下人物还很欣赏同情,原本枯燥的说教,将"理"用形象显现。这些形象直接从平素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和积累中撷取来的,它本身不仅真实,而且典型。当诗人只满足于把形象表现出来而不加评论时,这些形象对于思想(诗人的)也就具有了某种相对独立性和灵活性。

不管是与世无争还是息事宁人,王梵志都没有一语道破,而是避其锋芒的用形象解读,则更加耐人寻味。在系列“顶替”事件的发生,你觉得被莫名其妙更改了人生轨迹的被顶替者应该息事宁人还是守望真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正统派   鞭辟入里   息事宁人   驴子   与世无争   两极   小人物   弱小   弱者   笔下   人称   封建   诗人   语气   诗歌   真相   形象   价值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