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自言自语/爱关灯/喜欢晃手,不要慌,家长这样做

“你不要再自言自语了,妈妈在跟你说话呢!”

“为什么老开关灯啊,灯都要坏了!”

“不要用手在眼睛前面晃来晃去了!”……

疫情期间,停工停课,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窝里蹲”,相信每个家长都深刻体会到“上班时岁月静好,在家时鸡飞狗跳”的状态。尤其是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而家长hold不住的时候,立刻血压飙升,心里都在咆哮着“什么时候开学啊!!!”

宝宝自言自语/爱关灯/喜欢晃手,不要慌,家长这样做

其实在孩子的干预过程中,除了教授认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交等技能之外,如何预防和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也是干预的重中之重。如果问题行为不解决,再高的技能也无法施展。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孩子出现问题行为,尤其受到自动强化的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处理?

宝宝自言自语/爱关灯/喜欢晃手,不要慌,家长这样做

自我刺激行为的本质是一种问题行为,遵循问题行为处理的基本思路。问题行为有四大功能:获取实物、获取注意力、逃避任务、自我刺激。同样的行为表现,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宝宝自言自语/爱关灯/喜欢晃手,不要慌,家长这样做

孩子表现出问题行为之后,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界定问题行为是什么,发生的频率、强度如何。第二步是进行功能评估,分析引发和维持问题行为的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之上,再选择适合孩子的行为减少策略。

01 什么是自我刺激行为?

很多行为表现,不是ASD儿童的专属,在普通儿童身上也常常出现。哪些行为属于问题行为,哪些问题的功能是自我刺激?需要我们结合行为发生的情境和结果来分析。

宝宝自言自语/爱关灯/喜欢晃手,不要慌,家长这样做

宝宝自言自语/爱关灯/喜欢晃手,不要慌,家长这样做

同样的活动,同样在自言自语,但内容不同,功能可能完全不一样。

A情境中,孩子说的内容是与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相符的,可能是对当前事件的描述、评论或分享式的语言。

B情境中,孩子无意义地重复着与当前情境完全没有关联的内容,可能是一种语言上的自我刺激。

只有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来自于行为本身,不需要借助于他人的行动,这种行为才可能是一种自我刺激行为。研究表明,80%-90%的刻板行为都受到自动强化的影响,25%的自伤行为也与自动强化有关。所以深入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02 自我刺激行为的类型

宝宝自言自语/爱关灯/喜欢晃手,不要慌,家长这样做

根据孩子的外显表现,自我刺激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肢体动作类,指由孩子的肢体做出的一些动作,包括用手在眼前晃、用手打头、用力弹跳等动作;

第二类是物品操作类,指孩子借助一些实物完成的动作,如重复把球扔到地上、重复拿卡片在眼前晃动、用手转玩具车车轮并盯着看;

第三类是语言类,如重复发出跟当前情境无关的语言、声音等。

每一类的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的方法也会不同。比如肢体动作型的,可以采用肢体阻挡的方法阻止动作;

第二类物品操作型的,可以避免接触特点物品;

第三类自言自语型的,比较适合采用通过反应中断和重定向的方式转移注意力。具体的方法,我们在以后的内容中详细阐述。

03 自我刺激行为的特殊性

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与其它类型的问题行为相比,自我刺激行为可能是最难干预的。自我刺激行为的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01 行为的主动性/强化的即时性

孩子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发起型和被动回应型。我们跟孩子说“去把垃圾扔了”,孩子去扔垃圾;我们问孩子“你午饭想吃什么”,孩子说“米饭、排骨”,这都是被动型回应的行为。被动回应型的行为,他人不要求/不问了/不强化了,行为很有可能就不发生了。

主动发起型的行为,是由孩子主动表现出来的。如没有指令的情况下不断用手拍打头,被额头感受到的触觉刺激所强化;主动开关灯,被灯的明暗变化所带来的视觉刺激所强化。这种连续、即时的强化所带来的结果,造成了行为发生频率的不断上升。这种“自给自足”型的行为,很难从根源上制止、消除。

宝宝自言自语/爱关灯/喜欢晃手,不要慌,家长这样做

02 难以预测及监控

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不依赖于他人为中介,所以可能发生在一天当中的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当孩子独处时、跟家长在一起时、家庭环境中、教室中都可能发生。这种“看见时干预、看不见时无法干预”的状态,很有可能对自我刺激行为产生间歇强化的效果,导致行为发生的越来越频繁。

03 ASD儿童在感官方面异乎寻常的兴趣

ASD儿童对某些感官刺激可能有异乎寻常的兴趣。如他可能特别喜欢看某种视觉刺激的变化、听某种声音、摸某种质地的物品、闻某种物品的味道……这种感官方面的偏好,使得自我刺激行为被“内驱力”所激发。

要彻底解决某种不适当的自我刺激行为,可能需要在其它方面给予“补偿”与“平衡”。如不想长胖又不想挨饿时,可以用红薯、藜麦等食物替代面条、米饭。

04 自我刺激行为是否需要干预

既然自我刺激行为在很多情况下来源于孩子的“感官需求”,而又很难预测和监控,那我们需要去干预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较频繁的自我刺激行为会引起他人对孩子产生负面的评价、减少孩子有效学习的时间、干扰到日常生活,还会造成自伤或伤害他人的结果。这种情况,是需要及时分析及干预的。如果自我刺激行为发生的频率很低,基本没有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可以暂时观察和监测,先处理更为严重的问题。

了解了自我刺激行为的表现、类型、特殊性,也知道哪些自我刺激行为需要干预,那我们选择哪些策略去减少自我刺激行为呢?

下篇会从前提控制和后果控制两方面来详细分析。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家长   特殊性   情境   感官   肢体   主动   物品   自我   动作   发生   语言   宝宝   儿童   功能   孩子   喜欢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