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导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早期教育是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关心的事情。一部分父母认为,如果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一定要给他们灌输合理恰当的早期教育。但是当早期教育和超前教育形成碰撞时,更多的家长选择了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不仅不能够给孩子带来有效成长,如果运用不恰当,揠苗助长甚至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的自然发展。

那么什么是超前教育?什么又是早期教育呢?在超前教育和早期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拿捏?早期教育如何合理、恰当地运用,才能够帮助孩子更加健康茁壮的成长呢?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超前教育VS早期教育

一、超前教育VS早期教育

现在各种早教五花八门,遍地开花,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a.5个月了该教孩子学坐、10个月了是不是该教孩子学走路?

b.7个月了,去给孩子报个游泳班?

c.2岁了,教孩子学认字?

d.3岁了,教孩子5+6=?

e.4岁了,请个老师上门教孩子拉小提琴?

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都开始有了“早教焦虑”:周围同事朋友都把孩子送去上早教课程了,搞得我这个当妈的也很心慌!看到周围朋友的孩子在学这个、学那个,自己也开始动摇起来。

不报早教班,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就落后了?是不是还会错过孩子成长的敏感期和关键期?

起跑线不能输啊!不然隔壁老王家的孩子都能拉小提琴了,我还能愉快地看着孩子过家家、玩泥巴吗?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起跑线教育容易引发“早教焦虑”

但是仔细琢磨琢磨,一些早教的方式和效果真的有那么好吗?可能并不是所有的早教都尽人意

比如说4、5个月的时候就让孩子学着靠着坐,孩子坐不稳容易向两边倒,腰部力量还没有完全发育好,坐久了他还会有焦虑感,哭起来。

后来孩子终于学会独坐了,成人又开始架着宝宝学走路,却发现孩子自己走的时候,平衡感不好,反而容易摔跤、走不稳。

又比如说给孩子看绘本、学认字,因为年纪小,孩子不仅没有学会,反而产生对绘本的逆反心理,连绘本都不爱看了。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超前的教育是错误的方向

无论是孩子的体能发展还是认知发展,这些其实都是“超前教育”,而不是正确的“早期教育”。

二、0~6岁,为什么教育越来越“超前”?

世界上各种职业都需要考职业证书,只有父母这个职业不需要学习就上岗了。

很多的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不懂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更加读不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还有一些父母觉得孩子特别固执、难哄,特别麻烦。

面对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如果父母不懂孩子成长的规律和心理特点,不能用独立的思维去判断怎么样的早教是有利于孩子的,再加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态,那么就很容易迷失在所谓的“早教班”启蒙当中。

孩子生命的前三年,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体验,确实会关系到孩子大脑的发育和未来身心健康的成长。如果孩子早期感官的经验有缺失,可能会造成孩子大脑永久性的损害和功能缺失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早期教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出生后双眼就患有白内障的孩子,视觉缺乏对光的体验,大脑就会缺乏相关视觉区域的刺激。如果这种光刺激的缺失持续4个月,这种损伤就会持续终生。

然而早期教育固然重要,但也存在着被过分解读的情况。

比如说有些父母,看到孩子不好好吃饭,就担心是不是之前错过了“吃饭的敏感期”;

看到孩子不愿意独立做事情,事事要父母帮助,又担心是不是错过了“独立的敏感期”;

现在幼儿园去“小学化”,看到其他的孩子都在学心算、拼读、认字,自己的孩子不去上个幼小衔接班开小灶,是不是小学就变成班上垫底的孩子?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被过度解读的早期教育

这些焦虑的背后,折射的是对早期教育的过分解读,“早教班”、“补习班”成了一刀切的、最简单的解决焦虑的出口。

三、超前教育可能带来想不到的危害

被超前教育的孩子,刚开始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成绩比较好,因为许多知识都学过、听过的。

但是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的一个问题: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感觉没有挑战,没有新鲜感,这样一来就容易失去学习的乐趣,出现上课听讲不专心、做小动作的习惯。

而如果在小学的前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高年级,我们就会看到有一波孩子出现成绩的分水岭们,超前教育的孩子反而落下了。

一些早教的方式,在孩子不会翻身的时候,教父母帮助孩子翻身;当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驾着婴儿的手教他们走路,这些真的是良好的“早教”吗?在玫瑶老师看来却未必,因为这些方式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无异于揠苗助长。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是给予养料而非揠苗助长

当然这并不是否认早期环境对孩子的积极影响,我们确实要提供一个丰富、有趣、有吸引力的环境给到孩子。同时我们需要看到,每一个孩子的内在,有专属于他的时间表。

孩子出生的时间、翻身、爬行、长牙等等这些里程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内在过程。

我们并不能帮助孩子学会爬行,事实上爬行、学步等动作的习得全凭他自己摸索而来。

如果我们在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架起孩子来走路,孩子本身的骨骼和肌肉还没有准备好,会引起孩子身体的压力和压迫。

想想那个还不会独坐却被支棱着坐起来的孩子,腰累了支撑不住了,却不能自己转换姿势,必须通过哭泣才能引来成人的帮助,我们是不是能感受孩子的压力和焦虑呢?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压力会带来焦虑

正如育儿专家马格达伯格博士曾经说过一句话:

当婴儿能做的事情得不到赏识,而他们不能做的事情却被期待时,就会对婴儿产生什么影响呢?这是不是“我是不合格的”这个普遍存在的故事的开始?

6岁前的孩子,是通过感官和动作来探索,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这个过程的早教,如果脱离具体事物去学习,可能会导致孩子认知的局限,并且扼杀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说,我们让一个一岁半的孩子看卡片上的“苹果”认字,他们看到的只是一张冷冰冰的卡片,并不知道苹果是什么味道、什么口感、有什么特点,和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关联。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感官体验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事物

即使我们拿着卡片天天和孩子念,通过一定的强化,孩子确实可以认出字来了,但是也不代表他可以将字和生活当中的实际的物品联系起来。

“灌输式”的学习,破坏了孩子本来对环境的兴趣和好奇,而兴趣和好奇,正是发展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四、早期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做?

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

孩子的发展遵循一定规律,但是实现目标中要允许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幼儿在每一发展的目标的发展,都达到同样的高度。

有些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五个月就爬得很好了,同样的年龄段,自家的孩子还不会坐。

父母马上开始焦虑起来: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落后了呀?得赶紧教孩子学坐、赶紧教孩子学爬。

如此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压力。真正的教育应该要能看到孩子发展的独特性,并且给予更多的支持,焦虑只会让事情变得糟糕。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支持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德国的哲学家卡西尔曾经在《人论》这一书中提到:

人类这一独特的生物,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与其他动物的区别。

许多动物的行为不仅与人类不相上下,而且在某些方面还高效精准。比如蜜蜂筑巢,它们就好像一个出色的几何学,准确性和精确度极高。但是这些动物行为中却看不到任何个体的差异,他们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并根据统一不变的规则进行。

所以每个人具有差异性,其实是高级动物才具有的一种表现。父母应该看到这一点,并且去保护孩子内在的节奏,给予一个丰富的环境,刺激孩子潜能的发展,静待花开。

1.尊重孩子,给予他们积极且自主的探索空间

a.0~5个月,让孩子感受被爱和安全感

刚出生的孩子,最好的早教就是让孩子懂得专注于自己的世界,并能保持平静,他们就建立起了安全感的第一层基础。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培养有爱和安全感的孩子

爸爸妈妈和孩子说话的声音、日常照料中简单的身体互动和抚触,都可以让婴儿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的世界。

给孩子换尿布湿、洗澡、换衣服都是很好的“一对一”的私人互动时间。

如果在这个过程,我们能温柔、全心全意的对待,我们一边触摸孩子的身体,一边说出孩子身体的部位;我们会温柔以待,并会提前告知孩子,我们将会对他做什么。

孩子会感觉到平静,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照料的细节就是早教

让婴儿感觉到平静,还可以培养孩子注意力。平静的他们会感觉温暖,并愿意亲近他人。

在孩子5、6个月的时候,婴儿会开始研究父母的表情。当父母和他们玩躲猫猫的游戏时,他们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回应我们,让我们持续和他互动,而这就是最好的早教。

b.5~12个月,“玩”意味着不受约束地移动,因为移动就是宝宝在玩

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好几个大肢体动作的里程碑,绝大部分的孩子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学会了爬行、独坐、站立、扶走、独走。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孩子经历坐、爬、走的大肢体动作里程碑

这个阶段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你会发现孩子对移动的兴趣大于各种玩具的兴趣。

家里准备了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玩具,孩子专心玩的时间似乎很少,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爬来爬去。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玩”,并且是乐此不疲的移动和玩。

在蒙氏的观点里,比较理想的是我们可以在家庭里为孩子准备一个相对安全、宽阔的活动区域。在这个区域铺上软硬适中的垫子,垫子旁有一面镜子,可以让孩子观察到自己的身体是如何爬行和移动的。

对于要学站的孩子,我们可以在镜子旁加上一个把手扶杆,(沙发的边缘也可以)鼓励孩子运用自己身体的协调和力量拉起物品站立起来,而不是成人拉着孩子站立。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蒙特梭利的家庭儿童活动区

我们还可以在这个区域准备一个相对开放的两层柜,在上面摆放一些简单的、天然的教具。鼓励孩子运用自己的感官进行探索,用自己的运动计划够到物品。

他们会当中学习到因果关系,也会意识自己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我的小手一扔,球滚远了;我爬一爬,够一够,就拿到了,我真能干!”

c.12~18个月,让孩子有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

随着孩子的经验,发展越来越多,他们探索的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如果我们照顾孩子的成年人比较多,阿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孩子常常会受到好几位不同成年人,不同信息的轮番干扰,有时候不被打扰,会变成孩子成长的奢侈品。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让孩子有不被打扰的空间

比如说孩子在玩积木。成人在一旁说:

--“你看这个,这个积木是不是要这么搭?”

--“我们来搭一个漂亮的城堡吧!”

--“城堡要有一个公主,这个颜色的积木来搭更好看。”

这样子的方式,看起来是陪伴孩子,但是其实孩子受到的是不断的打扰。久而久之,他的注意力、专注力和意志力都被磨灭了。为什么要专注和有自己的想法呢?孩子会认为反正坚持了也没有用。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成人的意志代替了孩子的意志

除了日常生活的互动,试试看让孩子“有事情可做!”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

--简单的拼图

--各种材质的滚动的球

--大块的积木串珠

--各种套入、取出的小玩意

--各种打击类的乐器

--不同形状的盒子以及匹配的形状积木

--各种小抽屉和带有盖子的盒子

--可以练习打开和关上的物品

和各种发出声光电的电子玩具不同,你会发现这些玩具比较开放,孩子会有许多自发性的玩法。给予孩子一定的空间,你将会收获一个积极探索世界的孩子。

d.18个月及以上,和孩子共处,参与日常生活,而不是支配

随着孩子能够独立走路,他们双手能够被解放出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了。

在一岁半之后,早教的重点不是在于玩具,而是在于参与日常的生活。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让孩子参与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是具有群体性的,可以让孩子专注力的发展达到更深层次。

这个阶段的孩子特别热衷于成人经常做的事情,在厨房里摘菜、在客厅里打扫卫生、擦桌子、扫地、摆餐桌......这些都是孩子特别喜欢的。

孩子所有做的一切,就像在模仿一个大人。

我们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机会让他们做更多有实际意义的事,鼓励他将所学的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工作当中。

他可以自己倒水喝、自己穿衣服,可以为自己做很多的事情。如此,他们就会获得目的性的动作,并且向着独立的方向努力发展。

1.维果斯基的发现,“最近发展区”可以积极调动孩子潜能

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学生现有的水平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可能发展的水平阶段,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图片原创,转载请注明

孩子学习的道理和我们成人一样,如果挑战太高,那么就容易产生畏难心理;而如果挑战太低,就会觉得太简单,失去兴趣,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当我们提供带有内容系数的内容,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他的潜能,达到可能的发展水平。

2.观察孩子,好的教育是给孩子“递梯子”

每个孩子的发展情况各有不同,因此我们需要不断的观察孩子,明白孩子现在的水平在哪里,在这个基础上给予一点点的调整,不断给孩子“递梯子”,孩子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发现自己完成了许多以前想不到的挑战!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循序渐进的学习,达到下一个里程碑

比如在我的孩子两岁半学习上厕所的时候,每次都不愿意自己动手穿。如果我执意不帮孩子穿,孩子可以在洗手间里僵持半个小时。

后来我就观察到,其实孩子是可以穿裤子的,生理上做好了准备,但是在心理上可能他并没有完全准备好。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选择给孩子“递梯子”,帮助孩子循序渐进的完成这件事情:

--“让我们把裤子穿起来吧!我提着裤子问孩子,你想先穿左边还是右边的裤腿?”(给予一个选择)

--“嗯,我看到你把右边的裤腿穿进去了,接下来我们来穿穿左边的裤腿。”(描述客观的事实)

--如果孩子的专注力不在了,手又去玩其他的东西。那么我就会提醒孩子:“你看到你的腿了吗?它们穿过了你裤子上的洞洞了吗?”(帮助孩子的心智和动作一起工作)

--“接下来让我们把裤子提起来,数到三,我们一起向上提。”(积极的邀请和参与)

如此,这一把“梯子”逐步逐步的就帮孩子建立起了自信心,当我们不再和孩子对抗,过了一段时间后,孩子自自然然就会自己穿裤子了,逐步收获独立和自信。

我自己是从孩子六个月开始,就和孩子一起去上早教课。上早教课对于我和先生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孩子从中学什么,而是我期望通过早教班让自己和家人学习如何真正跟孩子相处,帮助他们的成长。

早期教育VS超前教育,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早教班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本身

孩子的成长,其实是建立在父母的自我成长之上的。因为孩子所有的教育的选择,都是父母思想的体现。

即使选择了早教机构,我们也不应该把希望全部寄托于此,而是要更多关注自我的实践以及自我的成长。

六岁前的孩子,他们是通盘学习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这也为孩子未来的人格奠定非常坚定的基础,所以只有我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好了,孩子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总而言之:

早教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早教班,更不是揠苗助长的超前教育,而是在于我们和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蒙特梭利博士曾说:“儿童应该得到成人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残余的爱”。

和孩子们的相处和教育,我们应该更多全情的陪伴,更多细致的观察,还有更多耐心的等待,而这些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早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超前   早期教育   揠苗助长   发展区   积木   焦虑   裤子   成人   父母   事情   身体   阶段   环境   孩子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