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导语:有一些3岁左右的孩子,特别抗拒和别人打招呼,尤其是不熟悉的人,如果对方太热情还会躲起来。孩子为什么不爱和人打招呼?父母应该如何教孩子懂礼貌学礼仪?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孩子生活中礼仪的那些事。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呢?

孩子在大约1岁半之后,会开始自我辨认,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19世纪70年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里维斯和布鲁克斯做过一个著名的“红点实验”:[1]

研究者将一群9~24个月的孩子放在镜子的面前,然后妈妈借口给孩子擦脸,在孩子的鼻子上涂上一点红色。

实验发现,年龄小的孩子会去摸镜子里的红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镜子里的红点与他们自身的关系;而15个月左右以上的孩子,就会去摸自己奇怪的红鼻子。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这个研究想告诉我们传递什么信息呢?那就是一岁半左右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代表,开始萌生出自我意识了。

“我与你是不同的两个人”,这种自我觉知会影响孩子早期的情绪发展和社交生活的发展。

孩子可能会想:我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和你打招呼呢?如果是认识的人,但是我并不喜欢你呀,我也不想和你打招呼。

因此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建立起了边界感的概念,低龄的孩子不爱打招呼,是一种非常正常的一种成长现象。

这个时候我们懂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我们能看到这是孩子认知和社会发展上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里程碑,那么我们就不会强硬让孩子做一个见人就打招呼的“乖小孩”。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强迫让孩子打招呼,容易让孩子的心理产生焦虑和反抗。“我并不想打招呼,但是爸爸妈妈说打招呼才有礼貌,才是一个好孩子。”

如果你细心观察每一个被强迫打招呼的孩子,他们的行为是退缩的,内心是纠结的。

他们很想达到成人的期望,但是在内心又有一个声音在拉着他们,“不,你并不想这么做。”这种纠结,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内耗,气质类型比较安静的孩子,容易陷入一种焦虑和压力之中。

而对能量比较强的孩子,则会产生直接的一种说“不”的强烈情绪和行为对抗。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不教孩子日常生活当中的礼仪。

事实上,蒙特梭利提出5个月~6岁的孩子正处于社会性行为的敏感期,尤其在1岁半过后,这种社交敏感会更加的明显。此时正是发展孩子良好品行、懂礼仪的关键阶段。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在生活当中给予孩子适当的示范如何与他人正常的沟通交流,这些优雅与礼仪都可以帮助孩子学会与他人有尊严、礼貌地相处,从而发展出社会交往能力和归属感。

优雅和礼仪,是教育最重要的边界之一

我好朋友的孩子小布3岁了,属于脾气比较急的孩子。以前在小区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看到别的孩子手上有玩具,就一把抢过来,总是让其他孩子哇哇大哭。慢慢的,其他孩子看到小布来了,就赶紧离得远远的。小布觉得很难过,感觉大家都不喜欢他,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后来妈妈是如何“教礼仪”的呢?她教孩子:可以先看别人怎么玩,再慢慢融入。为了让孩子能够更耐心,妈妈会陪着小布,在他身边用语言描述别人真正玩的玩具。妈妈也会给孩子带一两个其他的玩具,教孩子试试看问对方“要不要交换一下?”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当然这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但是这样的方式让人感觉舒服多了。其实礼仪就是一种让自己和别人都感觉舒服的方式。慢慢的其他的孩子也逐渐愿意接受小布了,现在小布有了几个固定的玩的来好朋友,经常相约一起骑平衡车,玩的不亦乐乎。

礼仪,其实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情操,而是生活中待人处事的细节。一个孩子,不是天生就懂礼仪,而是需要在后天可以习得。

在孩子学习如何用正确的方式和他人沟通互动时,他会了解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自己的行为能带来正向的后果,从而会归属于他生活的社群里,产生一种强大的归属感

这种强大的归属感,就像给了孩子一把钥匙,使他们能够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仍然可以知道如何去融入新环境,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曾经我看过一个孩子,被爷爷催促着向别人打招呼,“见到人要打招呼啊!快喊阿姨好!”孩子已经比较大了,心里不愿意叫,但是迫于爷爷的碎碎念,只能不情愿地白着眼,快速说了一句“阿姨好!”

这样的问好,真的让人“感觉好”吗?恐怕只会让人不寒而栗,望而却步。

为什么?因为心里是不情愿的,问好不是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当身体和内心的愿望是对抗的时候,这种生命的力量是扭曲的,也无法体现礼仪背后真正的尊重。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礼仪,并不仅仅是学会说“你好”、“谢谢”、“对不起”,而是要学习如何真实且真诚的表达自己,这是我们作为父母或者教育工作者需要给孩子做的示范。

我们都有试过与他人意见不合争吵的经验,一封手写的卡片、一束芬芳的玫瑰、一碗热腾腾的西红柿鸡蛋面,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对方表达抱歉真诚的温度。

而一句冷冰冰的、甚至被迫的不情愿的“对不起”,仅仅是虚伪和敷衍的代名词,它也没有办法让你赢得心与心真正的交流,更谈不上真正的尊重。

1.培养孩子有礼貌,是帮助孩子修好一颗恭敬、感恩的心。

一个内心充满着爱的孩子,他会懂得尊重自己的感受,做到悦纳自己,倾听他人,同时尊重外在的大环境。他可以让每一个个体和他人都可以比较舒服的方式共存在一起,不强迫他人做不愿意想做的事,也不会为了满足他人而勉强自己。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如果我们可以学习将自己的感受以别人相对舒服的方式说出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优雅和礼仪内化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言行身教中,我们会让孩子感觉如何真诚的谢谢他人的帮助,以谦卑的姿态与他人交流,这是培养讲礼貌的孩子,深层的境界。

2.优雅和礼仪是尊重生活的态度。

玛丽亚蒙特梭利博士说:孩子生而优雅,成人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去发展优雅的天性。因为不同环境,优雅有所不同,但是要实际融入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许多的蒙特梭利家庭环境和儿童之家,我们经常会看到这一种尊重生活的态度。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在我第一次去参观我们家孩子的幼儿园时,看到一个孩子正在泡桂花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老师给孩子提供了孩子更适合孩子使用的小尺寸功夫茶杯具,一个小小的保温杯里放入不烫嘴的温水,小桌子上还有一个一分钟的小沙漏。只见他将温水缓缓倒入茶壶里,倒转沙漏,坐在小椅子上耐心等待。

那个情景是如此的优雅,以至于都让人忘记了他只是一个3岁多的小孩。

他们如此热爱生活,当他们全情参与到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还能在孩子的脸上到全新的喜悦和骄傲,在这种情感中,会自自然然伴随孩子无法形容的得体礼仪。

只要我们给予孩子一个美丽的、并且他们可以参与的环境,你会发现孩子不需要外在的激励就可以做到自我完善。

3.礼貌是必要学习的社交技能,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同理心,发展健全人格。

前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口罩紧缺,在最艰难的时候,经常是一“罩”难求,有一个短视频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孩子,看到路边一个拾荒的老人,没有戴口罩,就停下来,把自己兜里的口罩取下来,送给了老人。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他这个简简单单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大家都说这个孩子给许多人上了一节珍贵的美德课。孩子的想法是简单的,让他做出这个行为的,是一种可贵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严峻的疫情的当下,这个行为显得如此高贵优雅。正如一只蝴蝶可以引起巨大的海啸,一个优雅的行为可以改变整个世界。这样的孩子,能同理他人,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考虑,长大后也一定能很好的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

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可以通过这三个阶段进行示范和指导

在蒙式的教学理念里,优雅与礼仪作为蒙氏教育非常基础和经典的一个部分,是非常注重这方面孩子能力的培养的。而优雅和礼仪作为社会交往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它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对孩子进行优雅和礼仪的示范和引导中,一般会有以下三个阶段:

1.让孩子理解不同的场景和文化有不同的礼仪

每一个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礼仪,同一个行为,有一些文化认为是有礼貌的,而有一些国家则认为是一种冒犯。比如在中国,握手是大家问好的礼仪;而在法国,他们可能会用亲吻的方式来问候。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礼仪,要符合当下的文化和情况。如果在中国,我们通过亲吻的方式去和陌生人问好,那就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冒犯。

而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可能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需要大量的经验和场景才能习得怎么样的方式才是适合的。

比如餐桌的礼仪。在中国我们吃饭的时候,一般人是左手拿着碗,右手拿筷子。如果拿着筷子对别人指指点点,这是一个不礼貌的行为。而在英国吃饭,如果拿起餐具,离开桌面靠近嘴巴,则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方式。

2.关注孩子的行为

我们还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关注他们在哪一些场景的行为,需要我们关于礼仪的帮助和引导。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比方说当孩子打喷嚏的时候,他直接对着食物和别人的脸上打喷嚏。与其在当下责骂孩子,还不如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和孩子介绍打喷嚏的礼仪。向孩子示范遇到想打喷嚏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做会有卫生又有礼貌。

我们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孩子感受具体的场景,如何更好的展现优雅和礼仪。

比如,在孩子生日节日会收到别人礼物前,和孩子玩一个“收礼物”的角色扮演游戏。我们可以准备一个包装好的盒子当作礼物,和孩子说,请你把这个礼物送给我吧!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我们也可以做一次示范,让孩子看看怎么样接受别人的礼物。当孩子把礼物递到我们的手上时,我们和他四目相对,说:谢谢你送给我的礼物!

我们还会给孩子示范,怎么样处理收到的礼物。比如我们会将礼物轻轻的放在一个地方,然后决定是否要打开它。通过这样的场景的示范,我们希望孩子理解怎么样的做法是有礼貌的。理想的是孩子不会说“这个礼物太小了”,然后就扔掉。这样也可以避免他对其他孩子收到礼物的时不礼貌的方式。

孩子六岁之前学习的礼仪,绝大多数是通过父母的角色模范去学习。我们可以不直接教,而是尽量的通过我们的动作和言行举止去呈现优雅和礼仪。为了做好孩子的榜样,我们时常要反省自己的行为举止,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三方面助力指导,让孩子懂礼貌、有礼仪,塑造全新形象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们在生活当中移动的时候是优雅的吗?我们是慢慢的走路和温文尔雅的说话吗?我们对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都有觉知吗?

我们的所思所想、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身上有所反射,很多时候孩子哪怕没有在观察我们,也在学习和吸收我们。当我们开着车,我们认为孩子只是坐在我们的后座而已,他会说:妈妈,路上的限速实是40,可是你的仪表盘上已经超过了很多了呀!

因此孩子是时刻学习着我们的,我们需要尽力去做好的言行举止,即使是没有需要特别承担后果的情况下。

总而言之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的孩子不懂礼貌,因为这样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礼貌是一件简单的事,与此同时又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才会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才会有什么样的命运。

我们并不需要要求或者催促孩子去遵守礼仪规范,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自然地生活在一个充满问候、充满感恩、充满爱的环境里。

在六岁之前,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海绵,他毫无过滤的吸收着生命当中所有的一切。如果我们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示范,留出时间和空间等待孩子,相信他一定会汲取生活当中的营养,从内心自发地成为一个优雅的孩子。


参考文献:

[1] Lewis & Brooks-Gunn,1979,伯克利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礼仪   归属感   助力   言行   礼貌   场景   优雅   舒服   内心   真诚   礼物   形象   妈妈   感觉   方式   环境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