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读后感,思维多样化教育的重要性

《事实》这本书,用许多数据向我们证明:大多数人因为受到了思维的局限而对这个世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人类对于世界的解读常常局限于自身的知识架构和思维中。人类用错误的思维去解读这个世界的结果,从而让我们理解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从两个部分进行解读。第一部分:我们的价值观是如何被误导的?第二部分:怎样建立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第一部分:我们的价值观是如何被误导的?

如今,世界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半,处在极端贫困的人目前占比不到9%,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但是《事实》这本书里作者指出,只有7%的人知道这个伟大的成就,很多发达国家的人民一直以为,生活在亚洲和非洲的大部分人民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填饱肚子。

为什么人类会对自己一直生活的世界产生错误的认知?实际原因大概可以归为以下三种。

第一是因为陈旧的知识不再更新。

大部分的人是从书本上认识到这个世界,我们相信书本上的知识当然不会是假的,可是我们常常忽略掉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是变化的,而书本上的知识往往跟不上日新月异的世界。

10年以前,一些欧美国家的中文教材,告诉学生中国人是用“同志”来称呼别人;今天,依旧有很多国家的书本上,展示给学龄儿童的世界是带着毡帽的墨西哥人,骑着骆驼的阿拉伯人,留着长胡子的印度人。

这是因为很多人出了校门之后,脑子里的知识就不再更新了,导致了对世界的认识出现了偏差。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媒体的报道。

媒体的任务就是捕捉万里挑一的新奇,因为只有新奇才能吸引人们的眼光,于是很多人把新闻报道当做是世界和一个国家的全部。

他们会觉得中国现在的大学生“遍地都是”,但是如果我们把具体数据拿出来看的话,自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截止到目前,中国本科毕业加专科毕业的人数也就占全国人口的6.8%。

也就是说关于大学的精英教育在中国未来一段时间,依旧是稀缺的。

同时,在近几年,许多关于大学生毕业工资过低的文章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加上一些个别名牌大学毕业生难找到工作的文章被广泛宣传,这让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怀疑大学教育价值。

同样的,人们也会把犯罪事件的报道代替犯罪率去评判他国的治安,会把个人的问题归罪到整个民族。

类似这种“局部代替整体”的现象数不胜数,这就是媒体带给我们的事实偏差。

第三个原因就是人类大脑的本能机制。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在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会特别注意那些具有危险性的东西,时刻警惕危险的存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自然而然就会衍生出一种悲观的本能。

也许这种悲观能够让那个时期的人类免受威胁,但是放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本能也让人类有了杞人忧天以及夸大困难的缺点,换句话说,我们更容易偏向不好的东西。

再加上每个人的经历、教育程度、受到的文化都不一样,许多人就会有“站在自己角度去捕捉坏处”的缺点。

就比如,很多老一辈的人认为90后是贪图享乐、没有奉献精神的一代,以至于他们往往都是用“自私、堕落”这样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评价他们。

但其实90后并没有过多的错,他们只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基础比较丰富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这样的成长环境让90后更加关注自身的感受,对于权威的压迫,90后也明显具有更强的反抗精神。

结合这三点来看,我们发现那些对于世界错误的认知,其实是自我 “看得太少,想得太简单”。那么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

第二部分:我们如何建立实事求是的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教育者,因为即便我们不是老师,也是家长或者是社会其他承担教育责任的人。

所以,要想建立实事求是的价值观,第一点就是我们应该在教育他人的时候为别人呈现世界的多样性。

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书本只是一个年代的知识总结,不是每个时代;宗教和文化的规则并不适合每个民族;新闻只是单个事件的报道,而非整个社会的风貌……

建立实事求是的价值观的第二点就是时常保持谦卑和好奇的心态去吸收新的知识和信息。

就拿人固有的二元对立思维举例,所谓二元对立思维,就是一种把事物粗暴地切割为正反两面的思维,比如在商业谈判中,代表公司的人只是站在本公司的利弊上进行谈判。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非黑即白的一刀切理论呢?那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人类需要把动物分为有危险的或没危险的,把食物分为能吃的和不能吃的,这样简单的分类造成我们二元对立的思维。

一直到今天,许多人还以为国家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这个世界大部分的人都是贫穷的,但是按照世界银行最新的标准,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可以按照四个等级来划分,而绝大部分的人都生活在第二等级。

所以我们得承认,自己脑子里的知识会跟不上时代,坦诚自己的不知,才能增添自己的知识。

最后一点就是用事实数据去代替情感分析。

判断一个事物的好坏,不是靠几篇个例的新闻报道分析,而是基于一系列的数据去分析。

就比如判断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我们不是从极个别的精英或文盲身上去展示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而是通过这个国家的教育普及率以及不同教育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去判断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本书总结,我们主要讲述了我们的认知常常会因为书本上陈旧的知识,媒体的报道和我们自身的固有思维而发生偏差;其次,我们想要克服固有思维的局限,追求实事求是,就要做到第一,做好思维多样化的教育;第二,保持谦卑和好奇心,主动更新自己脑里陈旧的知识和观念;第三,降低情感的干扰,多关注数据分析。通过学习,更加公平、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事情,最终,能够真实地看待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事实   思维   读后感   这个世界   实事求是   偏差   陈旧   中国   书本   认知   价值观   重要性   人类   国家   知识   文化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