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01

昨天,微信后台有位家长留言:“老师,孩子马上就要上初中了,我要不要送他住校?”

我看到消息后,想都没想就立马敲了两个字给她发了过去:“不要!”

家长很是疑惑地问:“老师,人家不都说住校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吗?”

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家的女儿,刚上初中的时候,家距离学校有点远,朋友又不愿意天天接送,干脆就让女儿住校了。

朋友当时特开心地跟我说:“从小就得让她多锻炼锻炼,别以后上大学床单都不会铺,那多不好啊?”

然而,还没过一年,朋友就发现女儿好像出了什么问题

以前总是笑嘻嘻的,就像个无忧无虑的小公主一样,天天在耳边“妈妈长,妈妈短”,现在周末回家一句话没有,就知道躲在自己房间里不出门

朋友有时候想进门探个究竟,却发现女儿根本就不理睬她。


无论问什么,都是那句“嗯,没事,挺好的。


无论说什么,都是那句“嗯,知道了。

曾经的贴心小棉袄一下子就没有了!这可把朋友的心深深“扎”到了

“我的女儿怎么变得冷冰冰的了?”朋友有一次实在忍不住了,打电话跟我抱怨道。

住校非但没有把女儿变成“全能优秀”,反而变成了“沉默寡言”。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02

有的家长觉得,把孩子送去住校,孩子就能够快速成长。

但是真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为了减少自己的抚养责任吗?

著名的教育专家易建莉女士就明确反对过早住校。她认为,

如果父母和孩子隔断开了就能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的话,那么孤儿院孩子的教育应该是最好的。

然而实际上在孤儿院的长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有较重的心理问题,比如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还停留在较低的层面,这都是因为他们被剥夺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

想想家里的孩子平时住在学校里面,成绩下降了只能自己哭,跟同学相处出现问题时,也不敢找老师,只能默默忍着。

长此以往,不出心理问题才怪!

对于孩子来说,中学阶段是青春期发育,三观建立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的身心都会发生许多的变化。

敏感、焦虑、困惑、好奇都会交织在这个时期里,他们需要父母在身边给予一定的指导。

然而一旦父母离席,没有提供相应的帮助,孩子多半都会走上弯道!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03

还记得在网络上看到这样的新闻。

有个孩子给自己常年在外出差的母亲写了一封信,名字叫做《我的生活里缺少母爱》。

自从母亲开了公司,我的母爱就像做索道一样飞快地降了下来。


她每天都工作到七八点钟,有时候到九点多才回家。


我就像鲁迅先生写的一样,每天在屋里只能看见高高的四角天空。


我现在就想让母亲陪我一天,哪怕是一直坐着也好。

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只要工作好了,赚足够多的钱,让我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才是对孩子好。

然而,孩子真正想要的却是家长的陪伴。

我有个同学家的女儿,从小到大一直都没有住校,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地去上学。

你怎么不让孩子住校啊?


我为什么要让我的孩子去住校啊?


住校可能……不用这么奔波啊……


我倒是宁愿让她在路上多奔波一段。因为孩子住校之后,她出现了任何问题,需要我陪伴的时候,我都无法第一时间得知,我都无法在她身边。

孩子身边虽然有同学,有老师,有宿管阿姨,但他们都不会像父母一样,把100%的关注和爱投到孩子一个人身上。


想想我作为她的妈妈,不能跟她一起分享她的喜怒哀乐,那该是多悲哀的事情啊!

何况为人父母,一辈子能跟孩子共处最多的时间都集中在上大学之前,而这段时间里,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间。

如果这段时光错过了,如果这段时间孩子走了弯路,以后就真的来不及弥补了。

妈妈围绕锅台转,孩子帮妈妈盛饭端菜,一家人其乐融融共进晚餐,这是教育;


孩子给妈妈捶捶肩,妈妈给孩子讲个睡前故事,这是教育;


吃饭时一起看娱乐节目,为某个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这也是教育。

而这一切,是住校的孩子可以享受的吗?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04
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要去住校

▼ 有精力辅导孩子的家庭

如果父亲或者母亲毕业于名牌大学,辅导初中孩子的功课还是绰绰有余的。

这样家庭的孩子,底子肯定差不到哪里去。

如果让孩子走读,家长完全有能力辅导孩子功课,甚至为孩子开小灶加加课。

▼ 氛围和谐有爱的家庭

如果父母二人关系和谐,二人之中又有一人有稳定的时间,且愿意把教育孩子放在第一位,愿意牺牲大量时间陪伴孩子,那么这种家庭的孩子,过早住校,实在可惜。

反之,父母都忙于工作,父母感情不和,父母和孩子关系紧张,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让孩子住校。家人平时保持一段距离,反而有利于周末和平相处。

▼ 如果不是名校,不建议孩子过早住校

连985高校大学宿舍和二本院校大学宿舍的学习氛围都能千差万别,更别提初、高中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之前的差别了。

重点校宿舍里,孩子们拼成绩、拼能力、拼努力;非重点校宿舍里,孩子们拼家世、拼消费、拼男女朋友。

如果你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如果你的孩子是个想好好努力学习的孩子,如果孩子高中上的是普通学校,能不住校,就尽量不要让他住校。

▼ 酷爱读书的孩子

如果孩子住校,基本上剥夺了大量阅读的可能性

住校生要么在宿舍统一晚自习,要么在教室自习,但孩子很难可以自由看课外书。

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巴不得孩子们不要看所谓的“闲书”,最好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刷题中。

中考和高考只是漫漫人生的一站地,而少时读过的书,书中接触的人和事,将会构成你青春乃至整个人生的基底。

过早用刷题替代阅读,会让孩子后劲不足。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 学习习惯好、自制力强、主动性强的孩子

住校的一个好处是,可以营造浓郁的竞争和学习氛围

可是,如果自家孩子学习主动性强,学习习惯又好,完全不用老师逼着赶着学,去住校又有多大意义呢?

反之,居家学习,可以拥有更高的自我支配机会。

你想预习明天的功课也行,你想预习下个月的课程也可以。你想学课本知识可以,你想看课外书也行,你想学奥赛知识也可以,你想看大学专业课课本都行。

而在学校,制定计划的自由性大为削弱,对于主动性强的学霸来说,确实颇有几分“陪太子读书”的意味。

▼ 独立性不强的孩子

住校离开了父母,也许有一些同学会感到不适应。

这确实不能怪孩子,因为别说是初中生,哪怕是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可能都需要长时间的适应。

之前比较黏父母的孩子,住校后只能一周或两周见父母一面,心里难受是正常的,想家也是正常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青春期内,孩子会遭遇到更多的情绪波动和成长烦恼。父母的陪伴,特别是面对面交谈,就显得格外重要。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能否适应住校了呢?

我个人的建议是,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个短期夏令营,学习性质也好,旅游性质也罢,看看孩子能否自然适应远离父母的环境。

有人要问了,你总说孩子可能不适应,我看住校的孩子都挺适应的啊,不闹不哭啊。

我的回答是,你看那些犯人进入监狱后,刚开始也茶饭不思睡不着觉,后来不也适应了坐牢的生活?

问题是,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这种“适应”吗?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有多少住校生家长哭诉后悔!孩子有这6种情况,不建议住校

最后说说,什么情况下可以考虑让孩子去住校?

排除上面提到的6种情况:

如果经济上没有压力;


如果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或者情绪喜怒不定;


如果学校是重点校,老师和同学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强于父母;


如果孩子本人愿意,父母也想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性格;

那么住校就值得尝试一下。

反之,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我个人都不建议送孩子去住校。

只要家庭条件许可,只要亲子关系尚可,推荐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也不推荐大撒把式地把孩子推给学校管教。

最后,希望全天下的中学生,都能就读适合自己的学校,享受风华正茂的青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住校生   后悔   家长   情况   建议   孩子   都会   父母   女儿   重点   妈妈   老师   时间   学校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