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今天是国庆节,7岁的儿子问:“妈妈,我们这里为什么叫中国呀?”我说:“你会写中国两个字么?”孩子马上跑到小黑板前,写了“中国”给我看。看他这么感兴趣,我这个80后宝妈,也认真起来,说:“好,今天是国庆节,妈妈就给你讲讲‘中国’的含义。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中国,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1949年建立的,到今天刚好建国71周年。这也是我们今天举国欢庆的原因,是为我们祖国母亲庆祝生日。

中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我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就拿汉字来讲吧,从甲骨文开始,我国汉字传承了约3600多年,文字没有间断,文化也没有断。而且,自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来,虽然国土辽阔,方言众多,但文字是一样的,这就为所有的中国人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基础。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没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可见,中国的文化博大与深远。今天,咱们就从“中”和“国”这两个字的“形”和“意”出发,看看“中国”二字中究竟藏着哪些文化内涵吧?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中”字蕴含三个文化内涵

“中”的本义是:相对外壳,指向内。

在中国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向内看”的。比如,修身养性、返观内视、正身清心等词语,都是在提醒人们,要多注意自身修为的锻炼。遇事,多从自身出发,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向外找原因。

比如,前些天老师默写,我家孩子的成绩不太好。回家后,他抱怨说,老师搞突然袭击,没通知就默写,害得他错了这么多。我对他说,遇到事情要向内找原因,默写错误率高,向内看是因为“掌握不扎实”、“没有每天复习”,如果内在原因被克服了,那不管外在的老师默不默写,咱们自己不是都能牢固掌握知识么?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通过这件事,我告诉孩子:既然是中国人,就要懂得“向内求”,遇事多分析自己的原因,从提高自身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才是一劳永逸的好方法。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也是在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正所谓“内圣外王”,一个人把自己的修为、修养做好了,在外界看来就会是一个很厉害人。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君子”的要求。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说文解字》中说:种子外壳为“口”,生根发芽为竖“丨”,种子生根发芽是“中”之范式。

这是说,一个种子它想要活下去,既要有根也要有芽。我们人活着也是一样,我们得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也要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哪里。就是哲学中所谓的“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同时,中这个字也很好地阐述了传承和创新的含义。创新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想象,而是必须与以往的经验有所连接,在先辈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既有根,又适应时代需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就是一个寻根的过程。通过课堂学习,可以跟上千年前的人对话,了解他们当时的所思所想,这个根越扎实,将来步入高等学府,或者步入社会之后,他们能开的花、结的果,就越鲜艳、甜美。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所以,通过“中”的字义,我告诉孩子,要多跟家长、长辈交流,从他们身上吸取养分;要多跟古人交流,从他们留下的知识中,学习技能,这都是根的功能,也是我们作为人,对根的情义。

同时,一个生机勃勃的小朋友,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有主见,这就是他的芽。要活下去,活得精彩,根和芽都不能缺少,这两点都做到了,就做到了“守中”。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在《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讲到:“中”就是得到四面八方的和气的意思。因此,“中”就是“和”。

在中国,“和”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这也是古代文人对于君子的要求,要想做君子,就一定要做到“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兼容并蓄,可以跟很多与自己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取长补短,各自发挥不同的特点,利用“和而不同”的力量,将事情办成。而小人却只能在规矩下保持一致,实际上心里各怀心思。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可见,“和”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对于“中就是和”这个说法,我持有不同意见,我认为“中”与“和”还是有细微不同的。

《礼记·中庸》中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译文:喜怒哀乐都没发生时,人的平淡状态叫做中。如果情绪产生了,但表露、发泄出来的方式方法都是有节奏、有规矩的,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地万物共同遵循的道理。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能生长发育了。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由此可见,中与和,还是有所不同的。“中”是君子“和而不同”时,万物兼容并蓄,并没有发生问题,产生情绪的时候。而“和”是君子的不同表现出来了,可能会进行激烈的辩论,可能会用自己的实践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怎样,这些做法都是有礼有节的,是不会逾矩的。而且这种碰撞能产生新的思路和想法,让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在中国,“致中和”被应用在各个角落,比如56个民族大团结,比如一国两制,比如地方特色,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用5000年的文化作为纽带,让所有中国人积极团结在一起,但我们又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满足了地域辽阔、民情不同所带来的各种差异和困难,通过人民的智慧,将祖国建设得日益强大。

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可以用到“致中和”。比如一个班里,有很多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孩子身处其中,必须有“致中和”的精神,才能搞好同学关系,在同学交往中求同存异,用温和的“中”来维系友情,用激烈的“和”来维持秩序,为班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国”字恰好印证了“中”的内涵

“国”字的原始字形是一个口加一个戈,在西周时期,“国”字是没有口字框的,这个最原始的国字,反映了中华民族创立国家时的基本思想:我们不是画地为牢的,我们是兼容并蓄的。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这里有一块土地,大家都可以到这里来生活和耕作,但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就是我们的文化,认同我们中原文化的人就可以来这里,这就是我们最早的大国胸怀。

但有人来捣乱怎么办?旁边还有个“戈”,是一种武力威慑。在这里有军队、有武器,如果你来了,不守规矩就要受到惩罚。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王劲松在《血色湘西》中有段台词,我很喜欢,他对侵略者说: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以礼仪立邦,以德化服人,何曾暴虐欺人?何曾恃强凌弱?你刚才说过,你们曾在千年前来向我们学习,可那时候我们先进优秀的中华,来扫除你们这些垃圾,来清除你们这些废物了么?没有啊!

我们以教化服之,以文明导之,不以你东瀛粗鄙落后、愚昧无知,而视为可欺可压,可任我宰割之犬羊。而是敞开国门,大张教化,我之先进,我之优秀,任尔学之。你东瀛这才有了文字,有了衣冠,有了礼教,有了几分做人的模样啊!这便是我们推行的王化之道。

是,我们也有兴兵用武之时,可那都是蛮夷跳梁先扰我疆土,一如今日,你日本兵踏我河山、杀我同胞,我中华子民,忍无可忍、奋起抵抗,这才叫平蛮攘夷啊!这才是真正的“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

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何谓德,道义二字。也许你们还不会懂,因为你们三分人样还没学会,七分的兽性却已经是根深蒂固。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这段台词虽然很长,但十分精彩,也深得我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精髓。我们的国家,从来都不是竖起高墙、自命清高的,我们的国家兼容并蓄、和而不同,虽有强大武力,但轻易不使用。

我国先人用“国”这个字告诉我们:国家的边界线,不是用武力去扩张的,而是用文明来教化的。内圣外王,当我们自身强大起来之后,自然会有诸侯小国来依附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和而不同”,国土一定会不断扩大,因为我们的文化能接纳别人的不同,利用不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而让更多的人认同我们的文化。

文化凝聚力就是无形的国界线。


7岁儿子问什么是中国?80后宝妈从种子聊到王劲松,自豪感爆棚


结语

在国庆之际,当我和孩子一起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国庆晚会的时候,能感受到国家之强盛、人民之幸福,我们作为中国人的一员,感到无比自豪。

此时此刻,唱起国歌,满满的爱国情怀在胸中激荡,孩子目光灼灼,让我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中国   内圣外王   和而不同   兼容并蓄   汉字   自豪感   君子   规矩   万物   祖国   种子   儿子   中国人   原因   文字   孩子   国家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