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得焦虑或抑郁症

近来在心理科门诊经常会碰到一些青少年焦虑和抑郁症患者,小的仅仅上初中,大的也就上大学或刚步入社会。有时一天甚至就诊好几个。这个现象在以前是很少见的,说明我们先在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

在这些来就诊的孩子中,有一些经常伴有自虐或自残行为,如动不动就拿小刀或一些利器将胳膊或大腿上划出一道道的小伤口。这其中绝大部分为女孩子,男性相对较少。这些现象或症状在我从医的头二十年中是很少见的。望着这些孩子的也尚且年轻的母亲伤心的泪水,也真的替她们感到难过。有的父母不停跟我打电话诉说着悲伤和绝望,因为不仅是自己含辛茹苦好不容易养大的心肝宝贝,更何况只有一个孩子,是家庭的唯一希望。常常我是既要给孩子治病,又要给父母做心理疏导。

本来应该如早晨初升的太阳,正处于充满朝气、快乐和满怀希望的年龄,可为啥就焦虑和抑郁了呢?人生才刚刚开始,还没有真正体验到美好生活,怎么就想自杀结束生命了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焦虑和抑郁越来越年轻化?要说导致焦虑抑郁的内因是心理承受力差,外因是压力太大。可这些孩子的父母会说,现在的生活不是越来越好了吗?孩子不缺吃不缺穿,不说百依百顺,也是要啥给啥,学习只是所有孩子都要经历的最一般的任务和过程,他(她)有啥过大的压力啊?到底有啥想不开的呢?想当初我们那会儿,要啥没啥,别说吃好,有时都吃不饱,考大学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说起来那时压力不比现在大吗?可我们那时也看不见这么多年级小小就焦虑了就抑郁了的呀?现在孩子究竟怎么了?

是啊,有很多个为什么在等着我们去探讨,去给出答案。很多双疑惑悲伤的目光在期盼着我们去拯救那些年轻的灵魂。

我在前面说过,单从心理学角度说,焦虑和抑郁的是因为心理承受力差,加上外在的压力过大引起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用这个理论,再以我们这代人的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评判现在的年轻人的话,我们确实会感到迷茫和困惑。是的,基本啥都不缺,生活幸福,有什么压力呢?

患病的心理机制是不会变的,问题出在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的思维定式和认知上。我们不能仅仅站在我们这代人的角度去审视新一代人的价值观和心路历程。否则就会有很多问题想不通。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都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日本和北欧国家应该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地方,可那里,为什么抑郁症发病率那么高?放着好日子不过去选择自杀的人为何那么多?要了解真实感受,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可以这样说, 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在对其子女的培养过程中采取的培养模式出了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从小细心呵护,从来没有经历过抗压训练,从不让其经历任何的风险,有压力父母就给扛了。比如游泳,我相信六七十年代的人比八九十年代的人,会游泳的要多得多,因为那时的孩子基本都是“放养”。现在的孩子大不同,在生活上百依百顺,一个个成为家庭的小皇帝小公主,两代人围着一个转。这样的培养方式,导致孩子在长大后人格出现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习惯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压能力差,同时又欲望难以满足。这样的孩子,当离开父母时,自然难以适应。

当这些温室里长大的孩子离开父母的羽翼时,因为从来没有锻炼独立的技能,变得极为不适应。在家娇惯,可在外却没人惯着你。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可在外就是普通人一个。所以,当这些孩子离开家庭,面临着巨大的角色转换危机,角色的巨大落差相应带来的是认知上自我价值的受损,这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同时因为承受力的不足,导致进一步的心理崩溃。在我们家长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在这些孩子脆弱的承受力面前都变成巨大的压力,如处理同学老师的关系,因为自私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征,使其变得束手无策。同时,愿望长期的唾手可得,使得这些孩子虚荣心强,幼小的心灵便欲壑难填。理论上说,物质生活越丰富,感受幸福和快乐的阈值就越高,人越难感受到幸福和快乐。对所有东西过强的欲望又变成了巨大的压力,比如对物质对成绩都有攀比心理。否则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大学生会去网上裸贷?可以边上学边成三陪女?可见为了满足欲望,可以连做人的底线都不要了。

还有就是现在的家庭和学校基本缺乏人生目标教育,使得很多的孩子不知道读书为了什么,以致小小年纪便莫名的空虚,就像歌里唱的,人越成长越觉得孤单,这势必导致其有价值缺失感,连带着出现心理问题。所以,我认为理想和信念还是要多谈的。现在的社会风气很不好,观念被利己主义所侵蚀,似乎一谈理想和信念,就是假大空,就显得很虚伪很俗气似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一个失去理想和目标的个人乃至民族国家,必将是一事无成的。就像非洲的很多国家,如果仅靠自己,将永远在生死线上挣扎,永远是一个混吃等死的国家。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这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值得我们去思考很多事情。我们的教育模式哪里出了问题,我们做父母的思维哪里出了问题。学习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素质教育,人格的塑造也同等重要。不要等到长大了出了问题,才发现很多固疾已变得难以纠正。就像一棵小树,长歪了,我们还可以矫正,如果等到它都长大了,矫正就变得非常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焦虑   外因   百依百顺   内因   承受力   价值观   抑郁   人格   青少年   角度   父母   压力   孩子   心理   家庭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