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说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当代作曲家,邀请父母去他的个人音乐会。曲罢,掌声雷动。他的父亲并没有什么音乐造诣,问道:“儿子,我为你骄傲。不过我不明白,你的音乐真的总是这么难听吗”

不知道儿子后来是怎么为自己的作品辩护的,如果能听一听也不失为一种见识。他的父亲的言论在作曲家们的眼里可能有些幼稚可笑,但却也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想法,仔细想想,发人深省。

“难听” 确实是大多数现代音乐作品给人的最突出的听觉印象

即使你想反驳这位父亲的话,但是“难听”确实是大多数现代音乐作品给人的最突出的听觉印象。复杂的和声,支离破碎的旋律,刺耳的音响,以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组织结构。更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题目(如美籍法人瓦雷兹的代表作《密度21. 5》),令人匪夷所思的创作意图(最出名的极端例子是美国乐人约翰·凯奇的《4分33秒》),着实让人“听而却步”。

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这就是为什么乐迷们总是将自己的审美留在十九世纪末,而不愿意接纳现在音乐。作曲家们和乐迷仿佛中间有了隔阂,作曲家们鄙夷听众的审美过于保守不能接纳新事物,而听众则责怪作曲家们孤芳自赏。

这种争吵自己从二十世纪以来就不曾停歇过。这似乎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到痛苦的音乐顽症,令人苦恼,但又无法解决。

作曲家不能写得好听点吗?

难道不能写得好听点吗?这是个令作曲家感到有点难堪,又令听众感到有些不解的问题。音乐当然要好听,天经地义,为什么偏偏这个起码的要求却不能遵守呢?

这是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对它的解答会非常复杂。粗粗算来,也需动用音乐史、美学理论和社会学的诸多储备。比如您得知道,古典功能和声在作曲家手中玩了三百年后,已经内存耗尽,要想说点前人还没说过的新鲜事,非得使用新创语言不可。

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艺术的追求:不以狭义的“美”为唯一目的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艺术的追求,自古以来,就不是以狭义的“美”为唯一目的。艺术虽然与“美”有不解之缘,但它更高的意旨却在揭示和洞察。揭示,是揭示生活背后的真谛;洞察,是洞察世界内在的本质。为此,最有意义、最深刻的艺术并不见得是最“美”的作品。

和年历上的大美人头相比,梵高一幅神经质的自画像当然显得“丑陋”不堪,但两者的价值高下,自有公论。同理,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大赋格》(作品133)比他那首路人皆知的钢琴小品《致爱丽丝》,可谓音调刺耳、节奏乖张,但前者是乐史中公认的登峰造极之作,而后者至多只能算是大师末技中的一次小小的展览。

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因此,我们得明白,现代音乐之所以“难听”,有其深刻的内在缘由。音乐不是在真空中产生,它有其自己的历史文脉和社会情境,因而理解音乐也就不能脱离其中的上下文关系。我个人以为,进入二十世纪,随着都市大众文化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逐渐蚕食并最终吞没了“好听”“悦耳”的审美领域,而严肃音乐则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而又鲜为人理解的探险之路。

德彪西

比如德彪西。

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德彪西作为印象派音乐家不懈追求以实现的目标是:让音色具有广泛的艺术性含义,与旋律和声、节奏一样成为一种有效的音乐表现手段,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物理现象。他试图用音乐作品来表现生动逼真的感觉世界,他不愿受传统规则的约束,这就要求他以一种全新的创作手法,来唤起人们想象中的世界。

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不仅仅是在音乐语言上和色彩上新的突破而创立了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德彪西的音乐真正伟大之处是把这种独特的音乐语言和风格提高到了一个相当的艺术高度,使之成为音乐中堪与任何伟大作品媲美的可贵宝藏。

韦伯恩

再如韦伯恩。

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韦伯恩是新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简洁凝练,风格独特而著称。他从就热爱音乐,对音乐的理解有着特殊的敏感。于1902年考人维也纳大学学习音乐,从1904年开始跟老师勋伯格学习。他本着对音乐的热爱和敏感,极力热衷推崇老师的音乐革新理念,并与勋伯格和老师的另一个得意学生贝尔格三人共同组成了新维也纳乐派。

韦伯恩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影响却非常大。他的作品风格独特,他的音乐来自于心灵深处,以别人无法想像的简洁.浓缩、凝练的音乐特征而著称,在世界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一辈子怀才不遇,最后居然就在战争结束的当儿,丧命在美国士兵的枪子儿下。生命如此终结,几乎带有一丝荒诞意味,似乎是韦伯恩自己精神生活的一个写照。令人苦笑的是,就在他死后不久,年青一代的作曲家才突然发现了韦伯恩,声称他是新的掌门人。原来从未被人理解过的他,总算在天之灵有了安慰。

德彪西和韦伯恩当然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作为现代作曲家,他们之间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共同点,即为了音乐的进一步拓展,不惜牺牲一些最宝贵的本钱。只不过,韦伯恩更加极端而已。从听众角度而言,这些牺牲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和听觉上的陌生。

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但是,音乐的疆界确实无限被扩大了。我们也许很难用简单的加减法清楚地算计出,这到底是否合算。恐怕这是上天已经安排好的,得到多少,也就要失去多少。不愿付出,也就没有回报。

整个现代音乐史,乃至整部音乐史,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征服新的领地,但同时又不断失去财宝的过程。此消彼长,似乎也合情合理。

我们需要好几副“不同的耳朵”

曾听作曲家朱践耳先生说,我们现在需要好几副“不同的耳朵”。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相互之间不可混淆,因为不同的音乐需要我们换上不同的“耳朵”。

不过,从上述中可知,其实以前的音乐中已经孕育了现代的种子,只是不太为人察觉。但无论是“换耳朵”,还是理清来龙去脉,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须敞开心扉,专注聆听。说不定,有朝一日您会悟到,巴托克对粗犷和控制的高超综合,斯特拉文斯基对各种不同音乐风格的机智化解和重组,勋伯格浓烈的不谐和音响与古典节奏气息的奇异交织,确实是十九世纪以前那些“好听”的音乐所不能替代的。

或许在你耳中优美的古典音乐,在音乐家那里都是些已经玩腻了的陈腔滥调,当然就没多少人愿意正儿八经地去写那样的东西。

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话再说回来,古典音乐好听吗?现代音乐难听吗?什么是好听,什么是难听?中世纪的时候,三度都被认为是不和谐的,可是现在三度组成的和弦是和声的基础。

当初莫扎特、贝多芬,都曾被认为“难听”过。莫扎特的“不协和”四重奏首演的时候,被指为离经叛道;贝多芬的作品和演奏都被认为野蛮、粗鲁、缺乏教养……这样的评价,和现在一些人对现代音乐的评价不是如出一辙吗?

我们认为莫扎特和贝多芬好听的耳朵是哪里来的呢?你也许从来没有听过贝多芬,可是你很可能听过克莱德曼,克莱德曼改编过命运、致爱丽丝、月光;就算你没听过克莱德曼,可是有的小区里门铃就是致爱丽丝,贝多芬无处不在,你逃得了吗?他已经成为你耳朵的一部分,当你听音乐的时候,你已经带着贝多芬了,所以你才会觉得贝多芬好听。

深度好文:为什么大多数现代音乐这么“难听”?立刻走出审美怪圈

所以,这句话应该这样说。不是古典音乐好听、现代音乐难听,而是现在的人从小耳濡目染、长着认为古典音乐好听的耳朵,而觉得现代音乐好听的耳朵,目前还没有长出来而已。或者还可以这样说,无论哪个历史时期,当时最先进、最厉害的现代音乐,都是难听的。

我是杨弋夫,一名有着四十年钢琴教学经验的老园丁,如果大家对音乐、钢琴有着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无论是零基础的成人或是刚启蒙的孩子,都可以根据我的专栏学习。也可以加入我的圈子,让我们一起交流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难听   韦伯   爱丽丝   莫扎特   贝多芬   维也纳   勋伯格   音乐史   音乐   和声   怪圈   古典音乐   作曲家   深度   耳朵   好听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