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5月的母亲节。

一个16岁的高二学生,从学校跳了下来。

成绩优秀,高考估计可以上一本线。这是老师对他的评价。

在母亲眼中,孩子性格开朗,学习自信。


然而,在长辈眼中很优秀、很开朗的孩子,和朋友聊天中却有许多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言论,在聊天中更是写道:一跃解千愁。

监控视频显示他在坠亡悲剧发生前,曾手持一把疑似刀具数次割左手腕,同时垂头摇脑、情绪低落。

最终,这个才16岁的孩子,在花一般的年纪,选择了从高楼跳下。

他有没有后悔,我们不得而知。

是什么让他选择了走这一步,我们也并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答案。

他的人生经历了什么欢乐与悲伤,这一刻,都已尘埃落定。

生死相隔,最为难过的,莫过于父母。

而旁观者,只能是一声叹息。

只希望,逝者安息,家属节哀。

父母们面对一个孩子,其实就在面对一个世界难题。

我们想让孩子快乐成长。

又想让孩子获得人生的成功。

费尽心力,劳累一生,有时候却不知道,我们到底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到底什么才是对的。

某一天,我翻开了这本书。

《心流》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这是一本讲积极心理学的书。

作者契克森米哈赖用了 25年光阴去研究幸福的原因,并开创了“心流”( flow)的概念。

简单地说,心流是指一个人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某项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挑战时的感受。

心流发生时,人必须投注全副精力,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在任务完成后,心流的体验会让我们心生感激与快乐之情——这是一种真切的长久的快乐。

心流不是玩游戏看电视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外界带来的,而心流的快乐,是我们自己塑造出来的。

能得到心流体验的人懂得控制意识,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闪光的刺激上,在各种情况下他们都能找到乐趣,他们往往具有“自得其乐的性格”

比如说苏轼,他就是一个典型的自得其乐的人。无论把他丢在哪个穷乡僻壤,都能找出自己的乐趣来。

我们常常说的逆商,或者说抗挫力,其实都有这个因素。

等待一辆公共汽车,有人会趁此间隙找出好玩的事情,有人却觉得不耐烦。

在一个展厅里,有人看得津津有味,有人却毫无兴致。

同样是半杯水,有人看到水空了一半,有人看到有一半的水。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这些,都是源于心流。

对生命胸有成竹,拥有和谐的内心,建立持续一生的有意义的目标,这不就是我们培养孩子的大方向吗?

这本书里,提出一个观点,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影响能决定一个人体验心流的难与易。

其中有一段话,我觉得为人父母可以尝试理解并运用。

亲子关系属于某种类型的青少年,在大多数情况下,比没有这种关系的同伴更快乐、满足而坚强。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

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回馈都毫不含糊。

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

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心流》

这五个条件构成“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

提供明确目标,回馈,控制杆,全神贯注,注重事物本身动机及挑战,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常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享受心流,因此,更容易感到快乐、满足,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也更坚强。

我将它绘制成循环图模型。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有目标。

这里并不是说目标单一,而是对待大多数事情,有基本的原则,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不是今天说可以做,明天又说不可以做,如果没有原则,孩子就很容易为规则和到底能不能做而争吵。

举个栗子:

孩子入了小学,家庭里对一个小学生是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写作业的时间、地点场合、完成质量,这些要求应该是就算孩子不在自己家里做作业,也能达到的基本。

家里有了弟弟妹妹,作为一个哥哥或姐姐,孩子可以做哪些事情(获得与父母的独处时间,帮助照顾弟弟等),不能做哪些事情,也应该和孩子一起沟通,确定原则。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有回馈。

这种日常反馈包括学习,但不限于学习。除了做作业,学习成绩以外,父母对孩子在做的事,对于他们的感受,都会予以关注度,并给予回馈。

知道孩子最近在做什么,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父母能够持续地关注,并和孩子沟通,这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关心的。

举个栗子:

孩子最近和班上的哪个孩子玩得特别好,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为什么喜欢这个朋友。

孩子最近特别喜欢的一种卡片,可以和孩子说一说,这个卡片有什么特色。

孩子能从这种回馈里看到父母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慢慢形成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有选择。

想要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前提是孩子觉得自己是可以选择的。没有选择的自我控制,很难实现。

下雨了,孩子可以选择打伞和不打伞,当然,不打伞的结果如何,他们是需要自己承担的。

也包括今天穿什么衣服,和什么样的朋友相处,怎么样应对一份自己不太想做的作业。父母要做的,绝对不是完全控制孩子的行为,而是可以帮孩子一起思考做选择后的可能结果。

孩子会逐渐养成自己判断行为和考虑后果的习惯。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有专注。

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然而然地是会全心全意投入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积累起心流的体验,并在其中得到知识和技能的成长。

这里,父母需要提供环境和具体支持。比如爱看书的孩子,提供一个书架和阅读角。每个孩子,都应有能做自己所热爱的事情的空间和时间。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有挑战。

孩子要逐渐成长,离不开挑战。父母可以用ok线的方式,慢慢地增加更有难度的内容。一方面,孩子能得到更快的成长,一方面,孩子则在其中渐渐获得成长性思维——知道自己是在成长的,知道自己能够慢慢成长,这对孩子来说,格外重要。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一个自有目标的家庭,应该大多数时间都花在自我认知拓展和良性沟通上,孩子在家里,他/她感觉是安全的,被认可的,是可以自由探索的,是可以说出自己不同观点的。孩子可以像一个安静的小天使读书画画,也可以像调皮的小马做实验做运动。他/她身上不会有那种焦躁不安的情绪,或者说,哪怕产生了这样的情绪,他/她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平复下来。

而没有目标的家庭,孩子可能大部分时间和能量都会浪费在争执和自我保护上。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孩子就需要去争,因为不被认同,孩子就要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辩驳(尖叫或哭闹或生闷气等)。孩子的内心很难平和,因此也不愿意接受挑战,看不出自己的成长。

家,往往有三层意义。

家,是我们的幸福之地。

家应该是避风港。

家应该是后花园。

家应该象征着温暖和自由。

家是快乐和满足。


但家不能止步于此。

家,是我们的不如意之处。

家,会包容你的失败。

家,会分享你的痛苦。

家,不是只有快乐和温暖,但它会将你的种种不快乐轻轻地包裹起来,慢慢消化。

在家里,你知道无论怎样的一个你,都能被接受。


因此,家,是我们的小宇宙。

孩子在这里休憩后,他/她依然敢向未知出发。

孩子欣赏过这里的美景后,他/她也会欣赏别处的美丽。

孩子在这里获得温暖和自由,他/她能将这种温暖和自由传递出去。

孩子的快乐和满足,可以让他/她有信心去寻找更多的快乐。


我想对每个孩子说:

每一个的人生啊,都会这样。

有快乐,有悲伤,会被接受,也会被拒绝,有想停下来休息的疲惫,也有再出发的勇气。

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父母永远都有一个最简单的要求——请留在我们身边吧。

在成长越来越快的今天,请让我们和你一起——慢慢长大吧。

优秀学生坠楼事件:怎样才能培养出快乐、满足和坚强的孩子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夏林:哲学硕士,一个把书当连续剧看的人,一个陪着孩子成长的终身学习者,致力于研究思维模型和学习方法,在万千变化中只抓本质,欢迎你,来到新视界。

对了,看完文章,记得关注我,一起陪孩子思维成长

普通父母学习育儿知识,智慧父母学习育儿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坚强   孩子   都会   快乐   情绪   思维   温暖   父母   事情   自我   目标   事件   环境   时间   家庭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