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北大教授们吐槽孩子普通平庸,其实藏着一件最不公平的事情

最近,教授们都在纷纷吐槽自家孩子的普通。

前有清华教授刘瑜,后有北大教授丁延庆。

刘瑜教授的一个演讲轰动了将近半年。

清华北大教授们吐槽孩子普通平庸,其实藏着一件最不公平的事情

丁延庆教授在一个视频里回答别人“你可以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考不上北大吗?”的问题时,充满无奈地回答:“那完全可以接受,那必须接受。大概率她肯定上不了我这个学校。95%上不了。”

清华北大教授们吐槽孩子普通平庸,其实藏着一件最不公平的事情

翻翻他们的简历,果然吐槽娃普通是应该的。

刘瑜:

200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后,2007年,开始担任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问题研究系讲师,2010年回国,任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我们家里的书架上就有她的书:《送你一颗子弹》、《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

确认这是一位大佬。

丁延庆

6岁凭借惊人的记忆力背下新华字典,“神童”加冕;读书时以出色的成绩考上北大社会学系;毕业后考上北大高等教育科研所硕士,并成功留校。

2001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为博士生导师、北大教育学院副院长。

确认是优秀到发光的人。

看完他们的说法,我突然发现自己之所以没有吐槽孩子会比自己普通,根本原因其实不在于心态好,而是因为自己实在太普通

说实话,从小到大,我唯二拿得出手的,一是考试成绩(全靠考前死记硬背),二是看书写东西(全靠勤奋地一本一本读)。

没有高智商,没有天生的才华,而且体育渣,美术渣。

初中校长对我的一句点评至今印象深刻:这个孩子不是反应快的孩子,但她勤奋。

而那个时候,勤奋的孩子还不是很多,所以我勉强能跑在前面。

如果放在现在,我绝逼是拖后腿的那个。

因为自己普通,再去看孩子,发现她可比我厉害多了。

她体育至少拿过一个铜牌。

她画画比我画得好。

写的字虽然不是很出色,但假以时日,也肯定比我写得好。

目前才一年级,阅读量就远远大于我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至于四年级那可不敢肯定,好歹我是四年级就看过全本《红楼梦》和《鹿鼎记》的人。)

我是一个社恐,而她喜欢和人打交道。

她的反应力比我快。

这么一想,顿时觉得自己生了一个好娃,我咋这么幸运!

然而,我从心底觉得孩子比我优秀,这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对孩子没有要求。

每个人的优势领域,往往就是自己的挑剔所在。

我之所以写文章,就是觉得很多别人写的东西我消化不了,我认同不了,所以我得把我自己的想法过程写出来。

那么,同样,当孩子不动脑筋时,我就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在一个人越专业的领域,越容易看出别人的不专业,尤其能看出自己家孩子的不专业。

家庭教育里最常见的两件事:

一是拿孩子跟其他孩子比。

一是拿孩子跟自己的优势比。

作为一个教育者,也许前者能克制自己不去做,但在向孩子传达教育的时候,大多免不了拿孩子跟自己的优势比。

而这,正是家庭教育里最不公平的事情。

辅导作业的时候,我们拿孩子目前的理解力和我们现在的理解力相比。

考试的时候,我们拿孩子努力的过程和我们从回忆里捞出来的部分优秀成绩相比。

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时,我们拿孩子目前的愿望和我们经历挫折调整后的方式相比。

而在这些方面,毫无疑问,我们的能力都在碾压娃。

如果父母并不去意识到这种无形的比较,孩子则会开始一种对抗。

《教养的迷思》是一本神书,可以打破你很多教育的本应该的幻想。

其中有一点特别有意思。

养母会弹钢琴,而女儿没有学习弹钢琴。

双胞胎姐姐把弹钢琴作为职业,而妹妹即使在成年时恶补钢琴课,也没有达到合格的业务水平。

孩子们不愿去重复家庭成员的技能,因为,他们在避免竞争。

当家长将自己的优势期待放在孩子身上时,孩子也会思考,如何避免这种相同优势。

这里拿我自己举个栗子。

我的父亲很会炒菜,所以,我一直不太会做饭。

后来,我还特地找了一个很会做饭的老公,这就是六爸。

如果分析我的心理活动,大概是:反正家里有人会做饭就行,还有一部分的是,反正我再怎么做饭也比不上,干嘛做。

事实上,到如今我还不是很喜欢做饭。

当然,另一个事实是我的厨艺近几年猛涨,不是出于兴趣,也不是要超越谁,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得做给孩子吃,好吃的她会多吃一些,为了让她能多吃点,我有意识地在提高厨艺。

所以,我自己总结出了一条道理——想要孩子在一些方面优秀,要么是自己不擅长孩子擅长,要么是逼着孩子去运用这个技能。

希望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比自己厉害,这种期待是家庭教育里的常态,创业一代希望二代更会挣钱,知识一代希望二代更会读书,人都从自己的遭遇里选择了一种最佳模型,并将这种模型放在孩子身上。

父母在努力地寄托,孩子在尽可能地挣脱。

清华北大教授们吐槽孩子普通平庸,其实藏着一件最不公平的事情

能不能走出这个怪圈?

无非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把握根本的学习方式,在日常中教给孩子。

第二种,和孩子一起思考,一起进步。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成长目标,而不是作为附庸,而是各自成长,互相安好。

第一种可以跟丁教授学习。

丁教授从小放养女儿,没有送去上任何辅导班,即便上学后为她的成绩苦恼不已,也是采用非常佛系的“鸡娃”方式。比如坚持骑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这样女儿开不了小差,只能认真听他讲数学题。

第二种,可以跟一个泰国公益广告里的妈妈学习。

一个卖菜为生的母亲发现孩子想要种豆芽,然而她念书不多识字有限,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种好豆芽,她选择鼓励女儿勇敢尝试,并跟着女儿一起学习,经历各种挫折后依然不放弃,最后终于种出了上好的豆芽菜。“无论最后能不能成功,我们都应该不断尝试”,这就是一个普通到极致的母亲给女儿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清华北大教授们吐槽孩子普通平庸,其实藏着一件最不公平的事情

清华北大教授们吐槽孩子普通平庸,其实藏着一件最不公平的事情

这是一则很感人的公益广告,也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我总在想,为什么我的父母是这样的,为什么我的经历是这样的,为什么我的孩子会有我这样的妈妈。

后来,我渐渐悟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只要我们愿意陪伴着孩子成长,自己也在积极向上,将自己能做的,想做的,都好好去做到,孩子自然能从我们身上学到其他孩子学不到的东西。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自己有梦想,有追求,有努力,有进步。

对待孩子有负责,有支持,有肯定,有无条件的爱。

无论是知名教授,还是普通父母,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光,而不是成为划分普通和优秀的隔离墙。

清华北大教授们吐槽孩子普通平庸,其实藏着一件最不公平的事情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夏林:哲学硕士,一个把书当连续剧看的人,一个陪着孩子成长的终身学习者,致力于研究思维模型和学习方法,在万千变化中只抓本质,欢迎你,来到新视界。

对了,看完文章,记得点关注我,一起陪孩子思维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教授   孩子   理解力   家庭教育   平庸   勤奋   北大   模型   清华北大   公平   身上   事情   女儿   父母   成绩   优势   努力   领域   优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