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快乐吗?

你的孩子快乐吗?

前不久,上小学的女儿在拿到语文单元测试试卷后沮丧地对我说:“妈妈,我就是一个傻子,我永远都学不好语文。别人每次都打100分,我却只能打96分。”

学校把成绩分为ABCD四等,95~100属于A,孩子每次都是A,但是100却很少得到。

“虽然没有100分,你也是A啊。没有关系的,我们回去好好分析一下题目,看看哪里不足,我们补上来就好了,下次就可以打100了。”我试图去安慰她。

“我上次打98的时候,你也是这么说的,这次我比上次更努力了,却还低了2分,我永远学不好语文了!”孩子更加郁闷了。

“哎,可能是你老妈语文细胞少,你看你老妈一把年纪了还在学写作文。导致你也语文学不好。”

原本想安慰一下她,但是我的话语让孩子更加烦躁,中餐时,连最爱吃的土豆都只是象征性的吃了点,就说饱了,然后把自己关在了房间。

中国的孩子真的太累了虽然现在国家为孩子们减负了,一二年级甚至都不准布置家庭作业了。明面上孩子的负担是少了,但是实际上负担更重了,学校不能教的,只能课外班去学。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机制是筛选式的。高考并不会因为减负而降低题目难度。有人抱怨高考不合理,但高考又是目前为止最公平的路。是唯一通过努力用成绩就可以改变人生的路。

《少年儿童研究》的总编辑孙晓云说:“中国教育太需要积极心理学了,因为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之下,中国的孩子特别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倾向。”

习得性无助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来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他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心身发展,他写了一本《教出乐观的孩子》。

你的孩子快乐吗?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当个人在某件特定的事情上付出多次努力,并反复失败,形成了“行为与结果无关”的信念后,可能就会将这一无助的感觉过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

简单的来说就是,如果我们总是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败,就可能放弃对此事的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像我女儿语文考试一样。

塞利格曼的《教出乐观的孩子》,是一本不强调治疗却最有用的书,不仅有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妙趣横生的案例,还有具体细致的实操步骤和建议。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门外汉都可以从中收益。

你的孩子快乐吗?

为什么现在孩子不快乐,怎样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比如走路上钱包掉了,钱被拿走了,有用证件却找到了。乐观的人认为太幸运了,还好证件没有丢。悲观的人则认为真是太倒霉了,钱全部都丢了。

作者认为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在于解释风格。也就是自己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解释风格在儿时开始发展,如果不干预会影响人一辈子。其中永久性普遍性,与人格化是三个重要的方面。

回到文章的开始,对于女儿语文考砸了,我们可以用积极的解释风格来开导孩子。

“孩子,你能学好语文,你的语文以前也得到过100分,偶尔几次没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这次没有考好,不是因为你笨而是没有复习好。如果你真的笨的话,数学和英语为什么每次都考100呢?”

把语文没有考好的挫折解释为暂时的,特殊的原因,并指出是可以改变的,孩子听到这样的解释,不仅可以得到安慰,对恢复自信心也有帮助。

从书的第八章开始,告诉我们如何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是本文的重点。具体的步骤为:

1,乐观教养ABC法则

2,让孩子学会解释

3,让孩子学会反驳

4,让孩子学会与人相处

作者说: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所讲的话,也吸收你讲话的方式。所有帮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自己先做好。最好的教育就是闭上嘴,迈开腿,走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书中有一个儿童归因形态问卷共48道题, 还有如何写我的 ABC日记等,甚至还考虑到了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和风趣性,让有些测试通过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者还有其他的书如《真实的幸福》《活出最乐观的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持续的幸福》。这些书都值得一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热爱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只有当孩子乐观自信,才不会深陷消极与黑暗中。保持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态对每个人的学业,事业,人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马丁   孩子   情境   中国   悲观   证件   题目   语文   无助   乐观   不好   女儿   风格   努力   作者   快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