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很好》用现实告诉你,不懂财商教育,会让孩子一辈子为钱烦恼

上周《都很好》迎来了大结局,剧中讲述的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子女间的矛盾关系的根源,总结起来就一个字:钱。大部分成年人的烦恼,或多或少都和钱有关。即使眼前问题跟钱没关系,很多也是由钱衍生而来。

在剧中苏母是省钱的一把好手,每个月精打细算,把从牙缝省下来的钱,给两个儿子乱花,也不舍得给女儿明玉买一本练习册。苏父一辈子被苏母压制,从未掌握过经济大权,连给女儿买本练习册都要偷偷攒,等老婆死后,他彻底放飞了自我,不是大量买彩票,就是跟风瞎投资,最后惨遭被骗。

有其母就必有其子。大儿子明哲,看似是全家最有出息的人,却是一个死要面子,不顾妻子孩子温饱的主,在自己失业的情况下,屡屡做出超出自己能力边界的事,如给老爸买房,替弟弟还债等。二儿子明成是典型的妈宝男,结婚,买房,装修全靠啃老。自己啥也不懂,就听信别人去投资,结果赔得倾家荡产。

《都很好》用现实告诉你,不懂财商教育,会让孩子一辈子为钱烦恼

俗话说,一个人对钱的态度就是对人生的态度。这一点在剧中表现地淋漓尽致,苏家人对待金钱的态度,导致了他们不同的生活状态和人生轨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导师,在塑造孩子三观上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他们对待金钱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但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金钱方面的启蒙都不太妥当,具体有以下两种表现:

第一种,赚钱很难,生活不易,哭穷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懂得珍惜,知道挣钱不易,采取哭穷的方法。他们喜欢对孩子说,“为了你上学,我们省吃俭用。”“你知道家里还有多少贷款吗?”“妈妈赚钱多么不容易啊,你买双鞋就花掉了我半个月的工资。”“为了给你买这个玩具,我都不能买衣服了。”

一个网友说,他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生日能去KFC吃一次全家桶,在11岁那年,爸妈满足了他的愿望。但是他们都不吃,只是看着他说,为了你吃这一顿肯德基,爸爸连续加了一个星期的班,妈妈买菜都要等晚上打折了才敢去买。听了父母的话,原本美味的鸡翅如同嚼蜡,从此他再也没有吃过肯德基。因为他不想有负疚感。而事实上,他家条件尚可,父亲打牌,一输就是大几千。

《都很好》用现实告诉你,不懂财商教育,会让孩子一辈子为钱烦恼

挣钱难

第二种,再苦不能苦孩子,硬撑

我有一些没过试用期的前同事,他们眼高手低,脾气不小,一言不合就辞职,没有一点责任心。老板说怕了这些穷人家的富二代。在人们眼中富二代就是好吃懒做,不求上进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行为端正,品格优秀的富二代越来越多,而很多穷人家的孩子不但没有早懂事,反而沾上了富贵病。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父母的补偿心理,越是家庭条件差,越觉得不能苦了孩子。在他们的教育观念里,再苦不能苦孩子。他们把自身的不顺,归结为社会不公,阶级固化。于是倾尽所有的补偿孩子:不管将来怎样,但在小时候,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让你有。

老家有一个表哥,生了3个孩子,为了生活他们夫妻在外打苦工养家,奶奶在家照顾孩子。平时奶奶舍不得让他们做一点家务活,上初中了连自己的内衣裤都不洗。在假期里,有时奶奶早上出门忙农活,就算12点回来,也不会有一个人做饭。

这两种方式都不好,爱哭穷的父母,把家里没钱和孩子的需求捆绑在一起的本意是,让孩子能理解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希望孩子孩子用功学习,不要互相攀比,以为通过哭穷就能激励孩子勤俭节约,好好学习。但对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他并不能理解这样的苦心,在他们单纯的世界里,只有对错,他们只是想要爸爸妈妈给他买喜欢的东西而已。

溺爱硬撑型的父母,看似很爱孩子,实际上却是在害他们,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什么家务不要干,个人卫生不要管,遇到亲朋好友也不需要打招呼。这为孩子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都很好》用现实告诉你,不懂财商教育,会让孩子一辈子为钱烦恼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不好的教育方式都有哪些后果?

在愧疚感压迫下长大的孩子,很可能长大后成为一个放纵自我的叛逆者,会处处和父母对着干,让好好学习,偏不学。让找份工作,就是要游手好闲。或者变成一个压抑自我的讨好者,他们压抑着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一辈子自卑软弱,经不起外界的诱惑。

我一个朋友哪怕异性给她颗糖,她都认为是对她好,别人说句不相干的话,她都以为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两者看似相反,但本质都是没有建立好独立的人格。不要把大人世界的残酷过早地放大给孩子看,他们可能不懂,也可能懂过了头,导致以后要用一辈子来治愈。

我们可以表达赚钱辛苦,生活不易,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要明明做了一件饱含爱意的事情,却在言语中让孩子感觉到压力和愧疚。

《都很好》用现实告诉你,不懂财商教育,会让孩子一辈子为钱烦恼

教育方法千万种,不要用愧疚感去捆绑孩子。用哭穷的方式来教导孩子,它让孩子还未踏上成功之路,就已经背负了重重的包袱。

父母也不要自己死撑,很多人自己就冷水啃馒头。也要给孩子买苹果系列电子产品。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习惯了伸手要钱,不知道感恩,今天敢花明天的钱。为什么校园贷,裸贷案频发,这和很多家庭的教育观念有关。校园贷等借贷平台让很多穷人家的孩子看到了希望,随即又坠入深渊。

默克尔曾说,"金钱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儿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钱是家庭的重心一样"。

那怎样对孩子进行金钱教育才妥当呢?父母要要如何来教这门必修课呢?

生而为人,都不容易,但聪明的家长会对孩子进行引导,树立对钱的正确认知。让孩子知道怎么去理解自己的家境,如何对待钱,知道为什么需要钱,用什么方式可以得到钱,得到钱后该如何合理支配,而家长自己也要有正确的金钱观。

正确的金钱观是指,告诉孩子,金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它并不可耻,用它可以换取我们想要的生活,但我们想要的生活不完全来自于钱,一个人除了要赚钱,应该还要有更高层的精神追求。金钱不是教育的终点,幸福才是。

《都很好》用现实告诉你,不懂财商教育,会让孩子一辈子为钱烦恼

具体怎么做?

1,通过阅读让孩子了解和钱有关的知识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和孩子去谈钱,去做财商教育启蒙。如果你不会,可以试试通过读绘本和讲故事的方式来做,对于小朋友,可以读宝宝生活基本功》《经济好好玩》《钱的学问》。这些书告诉孩子们钱从哪里来?从古到今钱都发生哪些变化?我们该怎么花钱?用有趣的形式,帮孩子们轻松了解钱的各种知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家长们不必为谈钱发愁。

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读《小狗钱钱》《零花钱大计划》《蓝筹孩子》《穷爸爸富爸爸》等儿童财商启蒙书。这些书告诉了孩子们在当前社会,如何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选择,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投资策略和理财方法,告诉人们要怎样创造和守住财富,最终实现财务自由。

2,用红包和零花钱来培养财商

培养孩子财商,不用去上天价培训班,从生活中就可以,比如过年过节的红包和零花钱。我们这一代人的红包,基本都会被妈妈“骗”去交了学费。

但我们大可不必这样做,因为社会不同,对孩子的财商教育只能尽早,不能延迟。当孩子得到这些钱后,可以带孩子去银行开个户,让她去体验存钱的感觉,告诉她银行的功能是什么。让他们学会储蓄,知道延迟满足,通过存钱来培养他们的耐心。

通过帮父母做事换零花钱,让他们明白想要钱需要付出劳动。零花钱的金额,可以根据年龄来逐步增加,比如一年级每周给10块,三年级可以每周给15块。要尽量避免减少零用钱,减少会让人觉得是受到惩罚。有了钱,最好把它分成2份,一份代表消费,一份代表储蓄。这样做可以帮孩子养成一个观念,有些钱是可以直接花掉的 ,有些钱则要存起来,等以后需要时再用。有了良好的财商思维,等孩子长大后,当没有钱时,知道如何赚钱,当有钱时,知道如何消费,如何管理钱。

《都很好》用现实告诉你,不懂财商教育,会让孩子一辈子为钱烦恼

3,量入为出,理性消费

量入为出的意思是,有多少钱,办多大事,在能力范围内,且没有坏处的东西,喜欢就高高兴兴地买。如果孩子的要求超过父母心里价位或预期,可以直接拒绝,告诉他,这个对我们来说太贵了,我们可以买多少钱以下的,或者提供类似款供他选择。并告诉他,现在买不起不代表以后买不起,如果真喜欢,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

学会理性消费,不是去买便宜货,很多便宜货,不便宜质量还不好,许多东西买回来也不一定用得上,清楚自己需要什么,看清自己的经济能力。在能力范围内的消费,叫享受;超过能力范围的花费,叫找罪受,每个人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自己的消费范围。

喜欢哭穷的父母,请少用嘴巴叫苦了,如果真苦,就让孩子真实的体验到自己的苦,比如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工作一段时间。去年有一篇叫《卖米》文章刷爆朋友圈,真正的苦,并不需要叫,孩子自然懂。如果家境不错,就不要找理由打压孩子及其正当的消费。让孩子一生都活在负疚感里。

硬撑型的父母,也不要什么都拼命自己去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不要觉得自己是父母,就一定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没钱没有关系,努力就是了。告诉孩子这个客观事实,相信孩子也能理解。

《都很好》用现实告诉你,不懂财商教育,会让孩子一辈子为钱烦恼

在一期《奇葩说》里,奶茶说,我知道我现在很好很棒,但你们不知道这一路我有多辛苦,如果能选,我还是选一个美好的童年

父母的格局,家庭的环境会决定孩子的上限,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童年,从生活的点滴中培养财商思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靠自己双手赚钱养育家庭有多么快乐,挣钱靠能力,理财有技巧,花钱更是一门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量入为出   孩子   零花钱   剧中   红包   烦恼   金钱   态度   正确   父母   现实   能力   东西   妈妈   方式   家庭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