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坚持把一件事做深、做透很难?

为什么坚持把一件事做深、做透很难?

一般来讲,一个人被公众关注是在他取得了一些成就后。

关于成功,我们觉得总应该是有“诀窍”的吧?于是我们去总结或者由本人来总结这个诀窍,大家纷纷拥戴,期望能“复制”这些品质或方法。

网上有人总结了张一鸣、雷军、任正非的成功是由于个人懂得“延迟满足”。相对应的,也都有一个证据来佐证这种观点的正确。

一个判断是否经得起推敲,我们首先要找到它的来源。

“延迟满足”来源于一次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1966年起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

被试是4~5岁的小朋友,他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块棉花糖,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但如果可以再等待15分钟,他们就可以得到两块。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直接吃掉了棉花糖;有些孩子则用比如唱歌、蒙眼睛等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抵抗住了诱惑。

为什么坚持把一件事做深、做透很难?

让这个实验成为心理学经典实验的原因是,在大约30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朋友,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比如考试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有更好的教育成就、身体素质更好等等。

这个实验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证明了自控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对个人成就的影响。

这个实验也对心理学、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你可能还听过变种的“棉花糖实验”,比如说曲奇饼、巧克力实验,在各类畅销书、演讲、课程当中频繁出现。

但就在2018年,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遍论文,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

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孩子的家庭能给孩子稳定的感觉,就是让孩子觉得我通过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块棉花糖,孩子大概率会选择等待。

如果孩子的家庭经济背景不好,孩子觉得连第一块棉花糖可能都会消失,那他们大概率不会选择等待,对证明过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找原文。

为什么坚持把一件事做深、做透很难?

知道这些,你有什么想法?

它们都是揭示因果关系的实验,被观察的儿童、实验中的道具、设备都是变量。一个成功的实验能够能够严格地控制和操作变量,揭示各个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室的研究已经经过严格的设计,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可能使儿童的表现带上非自然的色彩。

另外,也受被试儿童的代表性、样本数量、观察者的专业水平影响。

即便是2018年的实验,说每个孩子都受家庭的影响,但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是同时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这个结论依旧让人存疑。

“棉花糖实验”流行了这么久,依然被大量的引用着。

“延迟满足”是一个人好习惯,但仅凭这一点不足以让人“成功”。

与“延迟满足”类似的还有“坚持”,也有很多人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坚持”。

一个有意义的“坚持”,它的前提是对的方向。如果现在你依然坚持去开一家服装店,十有八有是不会成功的。

为什么坚持把一件事做深、做透很难?

能够分辨哪些信息是该过滤的,哪些是该学习的,这个时代会过滤信息是个非常重要技能。

希望下次听到谁谁的成功被总结成了一到三点,看看就行了,大脑喜欢简单的东西,更容易被记住和处理。

辩证逻辑思维让我们知道每个品质和习惯发挥作用是有前提的,先拒绝盲从。

对于互联网、新兴通信、自媒体这些大背景环境,人们常常后知后觉,对机会不屑一顾。市场从蓝海变红海了我们才注意到那些置身其中的那些人。

分心是人的天性,我们每天都会被大量的观点分散注意力,也会有无数的“灵光一现”让自己分心,但不能每种观点都去尝试。

如果始终被各种观点牵着走,怎么才能把自己该做的事做深、做透彻?怎么找到自己的蓝海?

精力有限,去做重要的事——去做。


更多文章请关注“萍谈职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红海   斯坦福大学   都会   因果关系   诀窍   变量   棉花   心理学   结论   成就   观点   儿童   孩子   家庭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