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看透不说透”

今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杂志,看到下面这篇题目的文章,叫“有一种修养,叫看透但不说透”。看完以后,感觉在为人处事、人际交往上面,我们需要这样一种修养来润滑关系、处理事务。但有时,却不能把这句话当成人生的信条。

也谈“看透不说透”


纵观中国文化的思想体系,无非是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后来其在历史的变迁与发展中以尊卑等级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最大的思想意识流派。其影响之广,影响之深,至今仍清晰可见。君不见,中国在国外创办的一所所孔子学院可以证明。诚然,我们必须承认儒家思想内容有其精髓的一面,但也有其糟粕的内容。

在几年前,看到题目中的 “看透不说透” 这句话时。感觉我被它征服了,从内心承认了这句话的真理性,说得太对了。这样一种睿智的生活,这样一种人性的修养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得到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境界。聪明的人,看透了世事,却不说透!看透是人的一种本事,一种阅历和经验,但说透却是一种修养,一种内心的修为。我们身边太多的世事,都能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却未必需要你说出来。有些事,放在心里即可,说出来,就会变了味;说出来,就尴尬了彼此;说出来,就疏远了你我。可如今,对这句话我动摇了,开始怀疑了。就如上大学时,对“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从坚信、到怀疑、到动摇再到完全推翻我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不断进步与成熟的过程。如今,感觉看透不说透的这样一种所谓的聪明是不是一种小聪明?一种明哲保身的滑头?

有人提出古代一些寓言是后人杜撰或者瞎编出来,完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用来麻弊世人的心灵毒药。那这句“看透不说透”我怎么也突然间觉得是一剂慢性毒药呢?它让多少有血性的人们失去了敢于站出来的勇气和决心?让多少能够不需要走弯路的事情变得扑朔迷离,百转千回?

官场贪污腐败,该说的部门和领导看透不说透;

领导的错误决定,下属看透不说透;

工作中的敷衍了事,我们看透不说透;

数据统计中的弄虚作假,我们看透不说透;

……

凡此种种,在生活和工作中有许许多多。就如,前些日子在党员自我教育过程中,也要求我们党员要做“好好干部”,而不是做“好好先生”。在某些事情和问题上,我们不能看透不说透,而是既要看透,更要说透。如果看透不说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讲原则,就会导致有些问题出现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的现象,没有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该抓的没有抓,该管的没有管,等到出了问题,却又总是在逃避责任,撇清关系。所以,如果某个领导在一个单位,一个集体,总是好老人,个个说好,其实未必就是一位好干部,好领导。

“看透不说透”或许就是儒家思想内容里的中庸之道最好的体现吧!这样的思想让人学会了如墙头草一样,随风而倒,没有个人主张和意见,失去了血性和是非观,不敢站出来说话。

由此可见,这句“看透不说透”或许只在生活的某一个范畴里有其正确的道理,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生活中,如果需要你看透并说透的时候,希望你能够血性地、勇敢地站出来,大声地说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小洞   大洞   孔子   血性   毒药   世事   修养   党员   题目   所有人   内心   儒家思想   领导   感觉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