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误解眼泪了,让孩子哭,比让他笑更重要!

1

邻居家有一个快3岁的小女孩叫妞妞,和父母搬来半年多了,从未见过她哭。

大家都夸:怎么有这么懂事乖巧的小孩?

直到有一回,听到妞妞妈妈传授经验后,所有的羡慕都化作心疼。


不要再误解眼泪了,让孩子哭,比让他笑更重要!


妞妞妈妈说:“我们妞妞刚满2岁后脾气也怪,也爱哭,但现在她知道哭没用。”

让妞妞睡觉,妞妞还想玩,躺在地上哭。妈妈啪啪两下打在屁股上:“说好了这时候睡觉,你不听话,还哭闹!看我不打你!”

该吃饭了,妞妞磨蹭着不动,继续看电视。妈妈一按遥控器,把电视关了。

瞬间,妞妞大哭大嚷:“我肯定不去吃饭!”

这还得了?妈妈把妞妞拉过来,把她趴在自己腿上,脱下裤子开始打:“再哭,你再哭!”一直打到妞妞不哭,认错了为止。

妞妞妈妈说:“现在孩子就动不动哭,非要按她的意思来。以后怎么办?

孩子哭别惯着,就得打。即使不是发脾气,也不能哭。像摔倒了、没完成玩具、东西掉了,有什么好哭的?!”

联想到妞妞总是怯怯的眼神、胆小的样子,连和小朋友一起玩都不敢主动上前,我的心里特别难受。

用打骂的方式制止孩子的哭声,孩子似乎不那么脆弱了。可其实孩子的情绪只是被压抑了。

孩子没有真的变得乐观、不爱哭,只是越来越不敢表现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意愿,变得自卑,胆怯,总是隐藏自己,人际交往上会有很大障碍。

也越来越不会跟父母沟通,与父母的关系在内心非常疏离。将来若是遇到什么事,父母总是最后才知道。


不要再误解眼泪了,让孩子哭,比让他笑更重要!


2

一位妈妈在朋友圈说:

“一叫孩子起床就哭,不给他看电视也哭,每天上幼儿园都哭,太让人头痛了!”

不愿看见孩子哭,是许多父母内心真实的写照。

德国教育专家麦克说:我们不喜欢看到孩子难过哭泣,不仅是哭泣让我们觉得麻烦,而且也怀疑自己的价值。

我们认为,孩子不哭闹,我们才更像成功的父母。一旦孩子大哭,我们会感到无措和失败。

而在大庭广众面前,孩子哭闹,更会使我们感到非常难堪,怕别人觉得我们没管好教好。

越害怕,越不允许,我们的做法越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好友讲述了自己的真实经历:孩子寒假去姥姥家待过一段时间后,脾气变得特别大,什么都要按他的要求来,不然就哭闹不止。

一切原因都出在姥姥太怕孩子哭了。

姥姥带孩子去亲戚家做客,孩子吵着要买零食。姥姥说:“乖,就要吃饭了,先不吃。”孩子秒哭:“不嘛!不嘛!我就要现在吃!”

顿时姥姥急得连哄:“好好好,我们买。”

叫孩子不玩了,孩子又哭起来,姥姥一听又立即改口:“不哭不哭,再玩一会。”

为了不让孩子哭,就一味顺着孩子,会使孩子习惯用哭闹作为要挟的法宝,变得任性、霸道,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难管。


不要再误解眼泪了,让孩子哭,比让他笑更重要!


3

要正确面对孩子的哭声,就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哭。

心理学解读,婴儿期的孩子哭闹都出于本能的需要。困了、饿了、不舒服等,孩子都会哭。

孩子2岁开始,有了独立自主意识,一旦语言能力、控制身体的能力等,限制了孩子内心想法的表达,孩子会急得大哭。

3岁以后,孩子有了更多想法和主张,也同时有了更多的规则需要遵守,感受到更多约束,以及和小伙伴的冲突等等“不顺心的事”。

哭,是因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是孩子发泄心中负面情绪的正常渠道。

成人已经有了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面对这些懂得自我调节。孩子却不能。

研究显示,孩子要到18-20岁左右才能拥有相对完善的情绪控制能力。

好莱坞明星爸爸贾斯汀·巴尔多尼深知这点。

他分享过一张照片,2岁的女儿趴在地上大哭,他和父亲站着一旁,怜惜地低头看她,没有任何其它动作。

不要再误解眼泪了,让孩子哭,比让他笑更重要!


他说:

我们安静地看着这个野性和纯净兼具的可爱灵魂,拼命演出这一幕。她拥有我们无条件的爱,我们愿意为她付出所有。但是,她得自己面对自己的情绪。我可以想象,我在她这个年纪时,也曾经像她现在一样,上演无数次的哭闹。

贾斯汀受益于自己的父亲,在他小时候,父亲总是让他面对自己的情绪抒发,不管是私下或公众场合,从未对他大发雷霆地咆哮:“不要哭了!你真是让我太丢脸了!”

这样的情绪教养态度,对他的情绪人格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过早地懂得平和面对自己的情绪,消化负面情绪。

如今,他想让女儿知道:她可以表达情绪,只是她得学会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哭是人类的正常情绪,也是孩子的一种成长。


不要再误解眼泪了,让孩子哭,比让他笑更重要!


4

我们要坦然面对孩子的哭,同时不纵容孩子无理取闹的哭。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果果3岁多时,有次想和小区一个小女孩玩,小女孩却说:“讨厌你,不想和你玩。”扭头走开了。

果果瞬间哇哇大哭。

我走过去,抱着她说:“宝贝,朋友不和你玩,你感觉好伤心对不对。”

果果抽泣着说:“是的,我想和她玩。”

我点头:“妈妈小时候也想和其他小朋友玩,有时候小朋友不和妈妈玩,妈妈也很伤心。”

果果不哭了。

我接着说:“妈妈小时候也有几个好朋友,有时候这个好朋友不和我玩,有时候那个好朋友不和我玩,有时候又都和我玩,现在长大了,我们都会一起玩。”

此刻,她的情绪完全平复了,高兴起来。

而第二天,再和小女孩遇见,小女孩主动找果果玩,两人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玩得特别开心。

《十分浩学》节目提到:

越压抑情绪,情绪就越严重。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当情绪得到了接纳和允许的时候,它就会有一个健康的方式,去释放出来。

对孩子说:“你可以哭,哭不是错。我也会和你一样。”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更早学会认识情绪和处理情绪。

胡可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带两个儿子逛超市。

小鱼儿拿了一袋零食想拆开,胡可说:“不能打开,没有交钱的时候不能打开。”小鱼儿马上抓狂地尖叫,大哭大闹。

胡可微笑淡定地看着小鱼儿,说:“不用管他,让他叫。”

在持续一分多钟的哭闹声中,胡可没有生气,也没有说一句话。

直到小鱼儿不再哭闹,她走过去,蹲下来,温柔地说:“要到收银台付了钱才能打开。”

小鱼儿点点头,安静地跟着妈妈离开了这里。

不要再误解眼泪了,让孩子哭,比让他笑更重要!

来源综艺:《妈妈是超人》


胡可说:

小朋友在公共场合撒娇耍赖,是对家长一个极大的考验。可能很多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会觉得很丢人,因为所有人全都在看着,然后我们就没有了耐心,可能就不停地去拽他。 其实你不要把它当成是你丢人的一件事情,只当作是小朋友在那一刻情绪的一种宣泄,当他觉得哭闹没有用的时候,他自然会站起来。 当他站起来时,他已经梳理了他的情绪,这个时候你们再去对话的话,我觉得会更有效。

当孩子被父母拒绝时,无论哭闹多久,父母都无需吼叫打骂,也不必改变原则,只要温柔坚持,耐心等候,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的时机。

一次,我在厨房做饭,果果和2岁的妹妹依依在房间玩,突然一阵哭声传来,听起来像在争玩具。

我控制了想要立即冲过去的冲动。不到两分钟,哭声没了,又响起两姐妹的咯咯笑声。问题被她们自己解决了。

有天,依依一个人在玩颗粒积木,玩着玩着突然很烦躁地大哭起来,原来是连不上。

我在不远处默默观察。依依哭着弄了好一会后,竟然成功了,她开心地笑起来,此刻眼泪还挂在脸颊上。

我们很容易一听见孩子哭,就急匆匆地主动跑过去,或是说:“又怎么了?!”呵斥不要哭,或是插手帮孩子解决问题。

前者令孩子迷茫无措,后者错失了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只是遇到了一点小麻烦,如盖子打不开,东西卡住了,纸坏了等等,孩子受挫而哭。

只是情绪自然地流露,并非需要父母帮忙。

不要再误解眼泪了,让孩子哭,比让他笑更重要!


父母听见孩子突然哭起来,却没有叫自己。不妨等一等,先在远处悄悄观察。

每一个孩子,都会经历挫折,都需要有这样不断学习独自解决问题的时刻。

德国心理学家卡萝拉·舒斯特说:“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当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不必产生挫败和焦虑感,也不要太过担心,想法设法急于制止。

别让孩子的哭闹成为要挟父母的手段,也别让孩子失去简单的情绪发泄。

允许孩子哭,孩子才会真正乐观、快乐。

允许孩子哭,孩子才能认识规则,拥有自制力与抗挫力,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允许孩子哭,比让孩子笑更重要。


文/羔小羊 亲宝宝特约作者

亲宝宝APP:一家人的亲子空间,千万家庭的选择。怀孕、育儿必备,轻松记录宝宝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都会   好朋友   德国   妞妞   姥姥   哭声   鱼儿   误解   不和   小女孩   小朋友   情绪   眼泪   父母   能力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