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称呼而已,重要吗?


一个称呼而已,重要吗?


今年开学前,在全园的大会上,我们陈书记提到保育员时,都是称作"生活老师"。而我园一直以来都是把保育员叫"阿姨"。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后,那些年轻的保育员感慨万千。她们感动于自己的职业得到了肯定和认可。


大家七嘴八舌地诉说着,"阿姨"这个称呼给自己带来的各种尴尬和无奈。说到激动时,她们眼里闪烁着委屈的泪水。


也许有人会说:只是一个称呼而已,无所谓啦。没那么重要。


称呼看上去无关紧要,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讲,称呼可以反映某些微妙的关系。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听到有人这样称呼别人,比如:“*姐” “*总” “*老” 等。即使这些人不在面前,他们也这样称呼,为什么,因为他们从心里尊重这些人。

中国是个礼仪大国,不仅关于礼节的历史悠久,对礼仪的研究更是有许多成熟的专著,既然如此重视礼节,那么在对人的称呼上也是有很多讲究,很在意的。


所以大家对称呼很敏感。有的是忌讳别人把自己叫老了;有的是在乎辈分上的优势,有的是渴望从称呼上获取德高望重的感觉;有的是反感别人带着某种职业歧视的。


在很多人的眼里,幼儿园"阿姨"这一个称呼,被认为只是做卫生的“清洁工”,或是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睡的“保姆”,保育员的价值和专业性并没有得到重视。因为生活中,一般对年龄大、底层职业、生活层次比较低的女性的称呼"阿姨"。


其实,"保育”的内涵绝不仅仅是保健、保护的“保”,还包括教育、培育的“育”。很多人忽略了保育员在幼儿自尊心、胜任感、人际交往等社会情感领域发展的教育作用。她们不应该只是换尿裤子的“阿姨”,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智慧的“老师”。其实,保育员背后有着满满的辛苦和责任!


在 现实中,幼儿园“重教轻保”几乎成了一种常态。好像保育员是照顾生活的,幼儿教师身份要高一等,是教知识的。保育员做得再好就是个“保姆”,这样的错误认知,不仅让保育员无法正视自己的工作价值,也在无形中让老师们觉得“教育是重要的,保育是次要的”。


我很高兴,我们园今年在新园长的领导下。保育员正在逐渐获得职业身份角色的认可。在上个星期的小班联的例会,不仅邀请了保育员的参加,而且我注意到,在讨论中,张主任也一直是在称呼"保育员""生活老师",并且一直积极的,诚恳地与大家探讨保教结合问题。


虽然名字对有的人来说只是一个称呼,但是对保育员来说,却是她记住你的开始;是对她们职业身份的肯定,认可,信任。


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着这样一种渴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别人的尊重,别人肯定的眼神。但同时,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懂得先尊重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保育员   园长   幼儿教师   礼节   有的是   保姆   阿姨   幼儿园   礼仪   眼里   重视   身份   老师   价值   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