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臊子面

早年间出差,经常是吃不饱肚子。在京城长大的我,很多的地方饮食不习惯,如果当地没有类似于北京饮食的东西,就会饿肚皮了。陕西是我喜欢的地方,饮食上面食为主,于是在陕西我可以吃饱,甚至要发胖。北方人,还是喜爱面食的,陕西的面食是我的大爱。

岐山臊子面

陕西那地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陕西因文化古远,历史悠久,传说也就很多。就是那些吃食上,也有着深深的历史烙印。西北的汉子厚重质朴、诚实善良,西北的食品也反映了西北人的特点,我喜欢的陕西名吃——岐山臊子面就是这样。

岐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周平王东迁之前,岐山一直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西周青铜器出土最多的地方,其中大盂鼎、毛公鼎,与其他地方出土的虢季子白盘、人盘,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建于唐初的周公庙是陕西西部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也是全国最大、最能代表周文化的纪念祠,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三国古战场五丈原上的诸葛武侯祠,是全国四大武侯祠之一,至今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岐山臊子面

岐山的面食品种很多,我都喜欢。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的风味小吃有臊子面、锅盔、挂面、面皮等。用料考究、花样繁多、制作精细、工艺精湛,是岐山面食的基本特点。

岐山臊子面闻名遐迩,有“煎、稀、汪,薄、筋、光,酸、辣、香”的特点,俗称“神来之食”。

所谓“煎”“汪”是面条要热得烫嘴,汤里油要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岐山臊子面的特点。当地民谚说岐山臊子面是“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更好看”。由于其制法独特、味道鲜美,饮誉当地并在关中大地和甘肃陇东地区广为流传。在西安、宝鸡,无论是夜市小吃还是门面店堂,随处可见岐山臊子面的招牌,可见其影响。这种面的特点是汤多煎、稀、汪,面少薄、筋、光,口感酸、辣、香。

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原本是叫嫂子面。相传在很久以前,岐山县城的一户人家的媳妇,做得一手好面食。一天她做了一顿面条,擀得薄,切得细,并用蛋、肉、黄花、木耳、豆腐、蒜苗和葱、姜、醋、辣面、香料等,做成卤汁浇在面条上,全家人吃得很高兴,称赞不已。家里的小叔子非常爱吃,每当吃饭时就嚷着要吃嫂子做的面。后来这个小叔子在外面当官,宴客时就用嫂子面待客,食客也都赞不绝口。当人们问起这种面条的名称时,小叔子就说是“嫂子面”。人们争相效仿,从此“嫂子面”流传开来。

嫂、臊同音,后人传来传去,“嫂子面”就成了今天的“臊子面”。其实臊子面早在周代就有了,而且是一种礼面,是重要场合吃的东西。附会于嫂子的巧手,不过是关中的男人对女性的赞美。

岐山臊子面

20世纪初,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慈禧太后名为西狩实为逃跑到了西安。一次她吃了当地名厨做的岐山臊子面,连连称赞,并赐予岐山面食馆“龙凤旗”一面,由此岐山臊子面的名声就更大了。如今,随着交通和资讯的发达,人口流动的增加,岐山臊子面这一关中美食已经在四面八方落地开花了。

在陕西,随便一个面食摊子做的岐山臊子面都不错,只要卫生条件许可,均可大快朵颐。有机会到那里逗留的朋友不妨试试,在香浓味美的西北美食中,体会一下嫂子的温情和西北的风情。

选自《口头馋》董克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岐山   炎帝   关中   黄花   小叔子   西周   发祥地   陕西   面食   嫂子   面条   北京   饮食   地方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