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202112

一、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1.学校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教师拟定了一个节目单,有学生提出其中-个节目没有乐趣。如果你是这个教师,你会怎么做( )

A.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并接纳建议,修改节目单

B.为维护教师尊严,表面接受,实际不采纳建议

C.听不进去意见,认为学生考虑问题很片面

D.不接受学生建议,并告诉学生别瞎起哄

【答案】A

【解析】B.C.D三项中教师的做法过于专断,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2.“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体现了思维类型中的( )

A.直觉思维

B.集中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合思维

【答案】C

【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依附性

C.时代性

D.独立性

【答案】A

【解析】略。

4.陈老师经常用模型、挂图等实物对知识进行描述,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形成清晰的表象,进而掌握知识。该教师运用的教学原则属于(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启发性原则

【答案】B

【解析】题千中陈老师运用了模像直观的教学手段,是对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运用。

5.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是( )

A.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B.间接性,被动性、简捷性

C.直接性、积极性、引导性

D.直接性、引导性、被动性

【答案】A

【解析】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有领导的认识);(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日三省吾身”等名言均蕴含了( )

A.德育的说服教育法

B.德育的榜样示范法

C.德育的实际锻炼法

D.德育的个人修养法

【答案】D

【解析】题干所述意在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体现了德育的个人修养法的内涵。

7.处理教师与教学业务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 )( 易混)

A.爱岗敬业

B.廉洁公正

C.依法执教

D.严谨治学

【答案】D

【解析】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业务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对教学劳动的态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他是否具备为师从教的条件及其教育质趾的好坏。

8.小明不爱吃菜,只爱吃肉,妈妈为了改变他的这种不良习惯,告诉他,只要吃5根青菜,就可以吃一块肉。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 )

A.消退

B.负强化

C.惩罚

D.正强化

【答案】D

【解析】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星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9.用已有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活动解决新问题的方式是( )

A.变式

B.定势

C.迁移

D.影响

【答案】C

【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迁移的内涵。

10.教育需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是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差异性

【答案】D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

11.在教育法律中,确定公民受教育平等原则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九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12.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 易错)

A.注意

B.理解

C.记忆

D.想象

【答案】B

【解析】知识的理解主要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它是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中心环节。

13.教师讲完知识点后。要求学生马上复习。这反映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定律的( )特点。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等速

D.匀加速

【答案】A

【解析】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星负加速,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14.情绪所反映的是( )( 常考)

A.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B.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

C.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

D.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答案】D

【解析】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不同的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不同关系。

15.下面哪种测验是难度测验( )

A.目标参照测验

B.人格测验

C.竞赛

D.智力测验

【答案】C

【解析】难度测验包含各种不同难度的题目,由易到难排列,其中有一些极难的题目,几乎所有被试都解答不了。但作答时间较为充裕,使每个被试都有机会做所有的题目,并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会做的题目,因此测量的是解答难题的最高能力。故C项正确。

16.后面学习的知识对前面学习的知识造成了干扰,这是(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单一抑制

D.双重抑制

【答案】B

【解析】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

17.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 )

A.梦境

B.想象

C.表象

D.意识

【答案】D

【解析】意识是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18.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提出“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集体本位论

D.宗教本位论

【答案】B

【解析】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题千所述为杜会本位论的观点。

19.小明希望自己能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并被其他同学认可,这种动机是(

A.成就动机

B.交往动机

C.生理动机

D.学习动机

【答案】B

【解析】交往动机是在交往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动机。交往需要表现为每个人都有团体归属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友谊、合作与奖赏。这种需要促使人们结交朋友,寻找支持,参加群体活动因而形成交往动机。

20.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常考)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同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答案】B

【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1

标签:间接性   答案   教师   教育法   本位   德育   测验   动机   客观   事物   思维   原则   社会   知识   考试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