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临床,我还是认为医生应该学习科研

引言

相信不少临床医生在写论文,憋标书的时候,心里总会忍不住吐槽:医生好好搞临床就行了嘛,搞啥子科研嘛。

不可否认,中国的医生不仅要面临纷繁复杂的病情,还要面对药占比、耗材比、床位周转率以及各种考核考试,尤其是在三甲医院,医、教、研全面开花,无疑更是加剧了医生体力和脑力的负担。

而医院在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的时候,科研占比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让无数医生不得不熬更守夜写文章,通宵达旦改标书。

于是,不少医生,包括笔者本人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先讲三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吧。

经历过临床,我还是认为医生应该学习科研

故事一

细致入微

笔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有幸在某三甲医院骨科学习,每天需要给很多手术病人换药。

我在换药时发现很多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在术后前几天,患肢伤口周围容易出现水泡,而水泡的出现无疑会影响伤口的愈合,造成患者的疼痛,甚至诱发伤口感染等灾难性后果。

于是,我用手机拍下了患者的伤口情况,向我的带教老师和主刀医师请教,得到的答案是——可能是由于手术当中使用止血带造成的。

但是,对于这个答案我是心存质疑的,因为止血带是放置在大腿根部的,如果说止血带挤压造成损伤,那应该是在大腿附近,而不是在伤口周围。


追本溯源

于是我查阅了相关书籍,很遗憾并没有寻找到答案,因为教材和课本一般是不会有这些细枝末节。

后来我在数据库里检索了相关文献,发现已经有临床医生做了相关的 RCT 研究。

原来真正的原因是「驱血带」的问题,因为在使用止血带之前,为了保证伤口出血较少,往往会抬高患肢,利用驱血带和人工挤压的方式将血液驱向近心端。

术前驱血带的物理挤压和后期止血带释放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才是造成术后张力性水泡的始作俑者。


迎刃而解

后来,我向带教老师汇报了这件事情,我们尝试性地使用了文献中报道的「抬高肢体驱血」的方式,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术后效果,患者肢体出现张力性水泡的概率明显降低。

甚至有一次和带教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他还特地表扬了我的这个方法。

那一刻,我内心是极度激动和开心的,通过自己的知识帮助患者减少了风险和疼痛,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医者之成就莫过于此了。

从文献中获取答案,再反馈于临床,这件事也开启了我对科研的兴趣。


故事二

醍醐灌顶

再讲一个小故事吧,同样是在这个科室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科室每周星期一早上会开展文献学习活动,在一次活动中,有位年轻医生分享了「关于「平山病」的治疗」的文献。(注:平山病是一种罕见的上肢远端肌萎缩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肢肌肉萎缩。)

在文献分享完后,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医生突然叹道:「原来是平山病啊,我遇到好几个,早知道我也发文章了!」

不难猜出,这位老医生应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科研思维和科研技能,所以也未能将该病例撰写成文,否则怎么着也是个学科带头人的主儿。


故事三

另辟蹊径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骨科老师,发表了很多临床论著 SCI,仔细拜读他的文章后发现,他的研究切入点都是和临床密切相关的。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

在髌骨骨折时,主刀医生需要使用钢丝束固定髌骨,国外很多医生都是使用钢丝钳拧钢丝,不仅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而中国骨科医生大多都是使用电钻拧钢丝,省时省力且效果倍儿棒。

这位老师就将这种操作方法写成 SCI,并附上视频演示,很顺利地就发表在国外期刊上。

很多骨科同行看到这篇文章就酸了,笑称他们早就是在用这种方法了,这有什么好发的。

我相信有很多这样的同行,他们不缺精湛的临床经验,缺的是将临床经验转化为医学理论的科研思维和与人共享的科研素质。

那么科研能够给临床带来什么?

笔者有幸经历过临床的学习,后又辗转到基础科研。我不是科研大佬,但自觉科研思维的训练对于临床来说确实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以个人拙见,科研对临床带来的好处初步科研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主动学习的能力:

读过研究生的一定深有体会,每天阅读文献这是科研人员的必备技能。

教材和课本固然是经典必读,但教材从编纂,到校勘,再到出版,往往会有很长的滞后性,所以文献才是获取前沿信息的最佳途径。

因此,文献阅读应该是临床医生的必备技能。


2. 发现问题的能力:

我相信每一位临床医生在工作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有的医生会选择追根溯源,一探究竟,有的可能会置之不理,另请高明。

两者谁是谁非,笔者暂不讨论。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积累,前者对于疾病的认识会逐渐海纳百川,厚积薄发,而后者只会固步自封,闭门造车。

其实,对于任何一位医生来说,都能发现临床中的诸多问题,但能够将问题转化为研究 idea 的人凤毛麟角。

科研思维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寻找研究切入点,这同样适用于临床医生。


3. 创新思维的能力:

这一点对于很多的医生来说是欠缺的。很多医生都是千篇一律的重复,从未想过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创新。

其实只要学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很多都临床问题都是值得研究探索的,比如:药物计量的微调,药物给药方式的优化,手术术式的完善等等。


4. 解决问题:

医学本身充满了很多未知性,不是所有的临床问题都能单凭一己之力可以解决。想要做好科研,精力、财力、资源、平台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对于大多数普通医生来说,这一步可遇不可求,能够保持医疗知识的与时俱进对大多数的临床医师来讲已然不易。


总结

医学科研应该起于临床,再止于临床,但碍于目前的教育体系和实际工作中的各种障碍,很难有临床与科研兼得之人。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我们不一定要成为科学家,但一定要知道什么是科学,我们不一定要成为学者,但一定要做一个学习者。

不能因为自己的无知,让患者白白错过了接受正确治疗的机会,这才是我们作为一个医者对患者最好的交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平山   髌骨   止血带   科研   医生   骨科   水泡   术后   笔者   文献   患者   伤口   答案   老师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