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来源:学术志 作者:浴火凤凰

被誉为武侠小说“一代宗师”的金庸先生,曾经说过一段令中国学生汗颜并值得深刻反思话:

“一些外国的教授跟我说,你们中国的一些学生来留学,第一年很好,第二年就差一点,第三年更差,到毕业时最差。因为没有创新,只知道背书本,这个是没有用的。在电脑一查就查到了,去图书馆一找就找到了,用不着你去背。”

创新,可以说是研究生学术的核心和灵魂。然而,对于许多研究生而言,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万分艰难。为了追求正常毕业,研究生们就只能被动“创新”。

很多看似高大上、立意新颖、方法独特的论文,其实都只是“为了找创新点而找创新点”,根本没有理论突破和实践价值,从而陷入本学科的“内卷”怪圈。

我的硕士导师曾对学术创新,有过三点精辟的总结:

“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

不管方法和问题的老旧,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学术创新能力,它主要包括对学术前沿的敏感与判断能力、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能力、提出学术命题与设计研究过程的能力四种。

但是,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弱项之一,就是只注重学术运用,不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简单来说,就是只重产出、轻视投入

因此,从课程设置、文献阅读、课终考核和学位论文撰写四位方面增加投入,提升产出的能力,这才是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关键和正道。

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关键在于解决四个“核心问题”

01、合理设置课程,

解决“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而课程又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目前,我国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其知识结构不合理,或者说是课程设置的不科学。

同时,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缺少研究性和创新性,有的甚至照搬本科教育的思路,导致课程教学层次低、信息量少、研究性欠缺。

因此,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首要的就是要解决“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教什么”应坚持“围绕学科方向、突出动态理论、鼓励横跨学科、注重教学方法”的原则,进行三个方面的改进。


一是加大学科前沿知识在课程中的分量。

研究生如果不知道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就不会知道本领域已经研究了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很可能导致所做的大量研究都是他人已经做过的事情,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研究的东西也谈不上学术创新。

所以,只有使研究生从课程教学中了解把握本领域、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才能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提升思考问题的层次。

二是增开研究方法和写作知识课程。

人们常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使研究生知晓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论文写作常识,这才是提升创新能力的正道,但这也恰恰是我们当前所欠缺的环节。

“他人之石可以攻玉”。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像美国文科硕士生要修的12门课程中,有3门是科学研究方法论,2门是数理统计方法,1门是社科研究方法论,研究方法课程就占了总课程的50%。

三是适当开设跨学科课程。

面对科研复杂的现实挑战和多变的发展形势,交叉学科的融合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新模式,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研究生学术创新的重要方向,适当开设跨学科课程成为必然趋势。

至于“怎么教”,要突出帮助研究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确定研讨题目,引导研究生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进行自我学习、自我研究。


02、狠抓文献阅读,

解决“读什么”与“怎么读”的问题

学术创新的前提是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而理论素养的提高来源于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思考。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曾说过:“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则是空洞的”。

文献,作为前人对学术问题的概括和总结,使研究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对思维与方法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对于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

实践也证明,文献资源占有量的多少与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学术研究质量的优劣。

足够的文献参考,能够将学术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反之,没有广泛的阅读,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论。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的名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们能够看得更远”,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读什么”的问题,文献阅读书目的指定既不能根据导师的个人喜好,也不宜仅仅围绕学科研究方向,应该坚持“经典理论不能少、前沿理论不可缺、涉及范围尽量广、相关方向力求深”的原则。

对于“如何读”的问题,要养成“读有所思、读有所问、读有所辩、读有所写”的良好习惯。

人才不是知识的罐子,也不是信息的储存器,而应是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同时具有鉴赏力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学术鉴赏力的研究生就是不合格的研究生。

研究生还要注重培养文献收集与整理能力,能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迅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己学术研究的必备文献资料,并准确、高效地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



03、规范课程考核,

解决“考什么”与“怎么考”的问题

研究生课程考试绝不能照搬本科生学历教育的考试模式,应重点突出研究性。

而研究性则体现在论文写作中,这是培养、锻炼、提高研究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写学术论文,不仅能够促使研究生寻找新的学术兴趣点,还能促使他们利用撰写论文的机会反思已有的学术成果。

对于“考什么”,不一定作统一要求,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某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至于“如何考”,可采取撰写课终论文或相关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为了避免对课终论文敷衍了事,可将成绩评定按照发表刊物的层次来确定:发表于核心期刊的为优秀,发表于普通期刊的为良好,未能发表的,则根据文章质量判为及格或不及格。

这样做可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一方面,通过撰写课终论文,综合检验研究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探寻在已知研究领域尚未研究或虽被研究但不够深入的学术点,锻炼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

另一方面,给研究生施加一定的压力,可以及早完成在读期间必须发表研究文章的规定任务,减轻撰写学位论文时的后期压力。


04、重视学位论文,

解决“研什么”与“怎么研”的问题


学位论文既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又是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


然而,如何在本学科广泛的研究领域中找到新的研究点,确定一个好的命题,如何科学设计课题研究过程和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


由此可知,学位论文“研什么”包括科学的研究命题、合理的研究过程设计、恰当的研究方法,这也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前提。


对于“怎么研”,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对研究生想象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事实也证明,凡是学术造诣较高的人,往往都是能够准确把握本领域学术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进而对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有效研究的人。


二是加强导师的指导作用。

汉代著名学者杨雄曾写道:“务学不如务求师”,意思是说:我们努力求学,不如努力寻求一个老师。

由此可见,一名好的老师对学生学术生涯的引导性和重要性。

导师往往比较清楚研究生个体的专业基础、研究兴趣、研究能力,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入与其知识结构相适应的研究领域。更何况,导师的职责就是要找到最有利于研究生发展的题目,找到本领域最关注的问题作为题目让研究生去研究。


三是注重研究方法的恰当选择和运用。

对于任何一项学术研究,研究方法对研究的水平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方法论作为做学术研究的核心要素,其优劣与否,直接决定一项学术研究的质量甚至是成败,缺乏方法论或者方法选择不当,都会对学术研究产生消极的影响。

正如文章开头时,我的硕士导师的精辟总结“用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研究方法不论新旧,只要能够解决现实的学术问题,就是好方法。

其实,这与邓小平同志“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论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方法论   研究生   学术   学术研究   导师   学位   文献   学科   注重   核心   能力   理论   课程   方法   知识   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