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从大二播种,在硕士毕业时已坚定未来方向?

如若梦回十年前,我告知那时的我,在未来我选择了科研,或许他会有些许兴奋,因为这是他所认知的科学家。


然而,要是他知道我从事了生物医学,可能会很疑惑。没错,相比于数学(我曾经以为的全宇宙终极科学),彼时的我确实很难在生物上挥洒兴趣。


可能是所谓的「造化弄人」,也可能是冥冥之中的选择,回到现实,的确我在生物医学科研道路上越来越远,越来越深。


此时的我,对它的兴趣和坚持绝不是建立在任何「逼迫」,全然将其视为自己的事业,我将为之奋斗!


很多过来人都知道,科研路是艰辛的,是坎坷的,是欣喜与悲酸共从的。


有些人从一开始就惧怕或不感兴趣而未能跨入这门内;有些人则是在中途失去了坚持的方向,心中的执著不在,选择了退出;只有一部分人从始至终在这条路上,砥砺前行。


每个人的科研经历其实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充满不同色彩和人生感悟的故事。

而我的科研故事,我想到了两个词来概括:「自觉」和「知识积淀」。这是我的导向和我对待科研的态度。


我的科研故事经历可能比大多数人都早,从我大二的那个炎热的山城夏天开始。


我是如何从大二播种,在硕士毕业时已坚定未来方向?


1. 科研萌芽的扎根


正如之前所述,这是命运的安排以及自我的妥协,我的本科专业调剂,接触到了生物学,我在山城重庆的 211 大学开启了我以后也可能意想不到的人生之路。


在这里,指引我的第一个词——「自觉」,逐渐深深印在脑海中,也可以说是主动。


为什么说「自觉」可以指引,是因为以前我们听到的都是师长灌输的要形成自觉的好习惯。然而,只有「自觉」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它才能发挥它强大的力量。


学习和人生前行由自己的思想主导,督促自己前进,摒弃懒惰。


大一的时候并未抵触这个专业,还学习的津津有味,学得越仔细之后还觉得很奥秘。直到大二,一个机会,可能这个机会也是转变我人生道路的至关因素吧。


我接触到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申请国创项目,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所以自己牵头,形成了一个三人团队,之后联系了导师(我科研路上第一个恩师),和老师谈完之后,老师很是支持。


然而,那时候的我压根不懂什么是科研。在导师的开导下,我们着手写了人生第一个科研项目,虽然是导师的子课题,但是对于初涉科研的本科生来说已经是巨大的鼓励了。


我们有着十足的热情,如同山城夏日那炙热的温度一样。


不出所料,项目初稿写得很差劲,但是导师并没有责怪,也许我们是本科生吧,反而是耐心讲解,也给予了时间。


在写项目和开展的过程中,我第一次接触了实验。也是在此期间,我遇到了人生中另一个贵人,一位博士师兄。


之后的项目试验的开展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我想如果我没有迈出申请项目的第一步,那么我就不可能遇到那些优秀的人,也不可能那么早地掌握实验技术。


刚开始的动物实验采样我们都是跟着研究生一起弄,虽然都是干一些协助工作,但我们很是乐意,不觉得辛苦,没有抱怨。其实从大三开始,我们已经如同研究生一样在学习了。


从移液枪的使用到掌握分子实验技术,从始至终都是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很多新知识,新的东西,需要自己去学。


最后,还学习了写论文。人生中第一篇科研论文磨了好几遍,从模仿别人的文献到形成了自己的文章,我慢慢转变了思路,形成了科研论文写作的初步思想。


虽然中间偶尔有些内容太难,如同硬石头直接砸入我的脑中,但还是慢慢消化接受了。


所以在毕业前,我已经掌握了研究生的一些基本技能,同时还收获了一篇一作中文核心论文,相比于那些研一才开始学习分子实验的人来说,我已经走的够远了。


我是如何从大二播种,在硕士毕业时已坚定未来方向?


2. 窥视科研的奥秘


俗话说,与优秀的人共事,与「巨人」同行,你也会变得优秀。


自从接触了科研,我整个人探究的欲望被激活了。


大三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忙着报夏令营,而我却放弃了去任何高校的夏令营(虽然那个时候已经确定自己能保研,也决定读研),因为我有更好的科研机会。


大三那年,偶然看到了在中科院读硕士的师姐转发的 QQ 空间,是中科院推出的本科生创新项目,因为有了前面的经验,我觉得可以一试,丰富一下自己的经历,开阔一下眼界。


所以,通过大学的导师联系了他在中科院合作过的老师。是一个大实验的老师,在发育和基因进化方面有着很大的建树。


这次的申请还算顺利,暑假的时候,去了中科院老师的实验室,进行了为期 2 个月的学习。


也许是我们本科学校实验室太小,亦或是中科院老师那里毕竟平台完善,科研训练更加专业。刚进入实验的时候,感觉到科研氛围很浓,节奏也很快。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冲击,自信心受到了打击。


此外我还发现,有几位本科生已经在那个实验室实习了 1 年多了,他们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已经相当成熟了,而我自己似乎只是懂得课本上教授的知识。


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后,只能通过更加勤奋来弥补了,每天在实验室跟着师兄师姐忙活,他们不管做什么,总是要去看看,了解一下还有什么新奇的实验。


在实验室大家相处得很融洽,师兄师姐待我很好,愿意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分享,因此从不同的人那里我学到了不同的知识,也大大拓展了我对科研的认知。


在此期间,我还和大老板以及那边的博士进行过一次长谈,他们指导了我之后的发展问题,也谈了一些新的科学问题。


比如肌肉的发育,那些动物园里现存的动物是如何进化而来的,怎么样通过生物反应器高效制造药物等等。


当然,这些对我来说如同天方夜谭,听天书一样,我也才知道原来科研如此深入,我才触摸到科研的表皮。


在中科院的那段时间,我在实验技术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我还意识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


之前我认为搞生物就是做生物实验,和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等应该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在我接触了结构、生信算法后,我改变了自己愚钝的认知。交叉学习,知识积淀才能拓展思维,助力科研。


总之这次的经历对我来说异常的宝贵,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这段经历在我科研成长路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是如何从大二播种,在硕士毕业时已坚定未来方向?


3. 自强不息,坚定前行


因为成绩还可以,也有着丰富的科研经历,我成功保送到人间天堂杭州的一所 985 大学开始了我的硕士生涯,这里,才是我真正科研挥洒的开始。


因为我之前接触过科研,所以本科到研究生的转化还算顺利,所以当时「意气风发」,脑子里有众多想法。然而,在和导师沟通之后,一一被否定了。


而且,课题团队和我预想的有些差别,所以一开始还是很心塞的。之后更惨的是,导师比较注重去做实践,在科研指导上帮忙不大,课题组唯一的博士也是自导自研。


故而在一开始的时候很是郁闷,因为碰了一鼻子灰,看着别人都在进展课题,而自己却像无头苍蝇一样乱转,心中的焦虑日益增加,似乎以前的「光环」和上进心都要被磨灭了。


俗话说「穷则思变」,就如同我们课题组的群名「自强不息」一样,我也接受了现实,也要变得自强不息,其实也就是更加自觉和自律。


「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研究生实验技术是要必须掌握的。


首先,脸皮厚。


我厚着脸皮,几乎每天跟在博士师姐的身后(事实上师姐人超级好,乐意指导和分享知识),学习本专业方向的一些实验技术。


不仅要光看,还要上手操作,一旦上手,就会发现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改善,逐渐才能掌握扎实。


除了从师姐这里拜师学艺,还要学会「偷师学艺」,自己实验室不会的技术或者没有做过的实验,可以跟着别的实验室的同学学习(关系要好的),一顿饭就算是拜师宴了。


其实,在硕士期间要研究本来就是互相帮助,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免不了去寻求帮助,大家礼尚往来,即是互相学习,也是一个交流拔高的过程。


就这样过了半年,我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这种学习方式之后也一直没有放弃,我相信交流讨论是搞学术的一个重要过程。


其次,掌握自学的能力。


可能是由于没人管吧,导师是「靠不住了」,那么如何获得知识以及途径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吧,那就是我是如何第一次「凭空」知道科研作图工具 AI 的。


研一的某一天,看着课本中的一幅模式图,感觉还挺好,就在想怎么样画出来的,一定得靠计算机吧。


因为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东西,也没有那种意识,所以也不知道是什么软件,之后想起来以前在中科院的一个师兄是学计算的,所以,就问了他这是怎么来的,他回了我一句「应该是 AI 吧」。


从此 AI 正式进入我的视野,这也算是让我打开了新的大门。


我通过网上教程学习了 AI,也将其用于我的科研,例如做模式图、图片编辑和排版,因为做得图好,也经常受到夸赞。


通过 AI 这件事,我也明白了,原来还有那么多有趣、有用的东西我还没有接触到。于是,在之后的科研中,我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自觉」这个说了很久的东西,在我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中,才真正在我身上体现,也真正去了解自觉的好处。自觉加知识积淀,才能打开我们闭塞的视野,从自己的「小天」中越出,看到更加广阔的天地。


譬如,我想学习生信分析数据了,当然也是单纯的一时兴起去学习,而是想用这门技术方法支持我的研究。


一开始想报班,奈何导师没有同意。那就只能自己抱着一本《R 语言初学者指南》硬着头皮从零开始看起,后来也发现网上、公众号有各种教程,这些知识分享成为了我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渠道。


只要找,去学总能成功,所以我很佩服和敬重那些一直分享知识,但却不留名的人,我也在后期自己的毕业论文中进行了致谢。


除了自己学,我还选修了其他学院的课程,其实可以旁听,但是为了督促自己,还是选择了课程,需要考试的那种。坚持学完,也让自己了解更多科研。


说了那么多,好像在回忆自己一生似的。进入正题,还是说一说我的研究课题是如何进行的吧。


我是如何从大二播种,在硕士毕业时已坚定未来方向?


说真的,想想我的课题经历,似乎没有别人所说的什么失败坎坷,我想得益于我之前所说的,用知识武装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是纸老虎。


我的课题确定也很随意,导师让我自己选择,但是我研究很久之后,他问我:「你听过外泌体吗」?


我的回答是:「没有。」


然后,我的课题就确定了,没错,确定了。一个我们组从来没做过,导师也只是听过,我更是第一次听的课题。


不过还好,我并没有被吓住,好不容易确定,我也想大干一番,那就接招了。


从容的内心还是有点慌的,从何开始呢,我想到了百度,先搞清楚自己做的对象是什么,很幸运我同时注意到关于外泌体必读高分经典综述的帖子,在认真看完 3 篇综述后,深深的「爱」上了外泌体。


除了综述了解是什么之外,搜集研究型文章看看研究套路,对于一个初学者,研究一定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中寻找创新。


实验中有不会的,大胆去动用导师的关系,请教别人,听学术报告,听讲座,认真对待每一次组会和文献。总之,一路磕磕碰碰,时而也神经紧绷,和多数研究生的生活节奏一样,不停的实验,最后经历写论文,改论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毕业时,我已有 4 篇 SCI 论文,影响因子也不低。


虽然被导师「放养」总是有些弊端的,但是在我这里似乎也都转化为优势了。


如果像大多数人一样,导师安排一切,那么我可能就没有主动性,而现在我在独立解决问题和科研认知上,都是实打实的提高。


我想这也得益于导师给予的自由发挥空间。还让我比较自豪的是,毕业之前,我还给师弟师妹帮助设计了课题。


我是如何从大二播种,在硕士毕业时已坚定未来方向?


4. 当年少年,科研依旧


硕士毕业,科研热情未减,本应继续读博,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个人、也有家庭原因,还是暂时选择了工作。工作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本行,去了一家医院做科研人员,进入了新的课题组,有了新的研究方向。


还是秉承自己的初心,用自觉引领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


现在我也真正理解了两句话的含义,一句是「庸人自扰」,因为没有知识储备,也没有学习新的东西,所以问题总是困扰自己。


另一句是「我们研究中的痛苦多半来源于自己的无知」,还记得我工作后进入新课题组,第一次组会听了别人单细胞研究的汇报,对我来说是新内容,像听天书一样,云里雾里。


后来想着自己必须学习一下,在懂得了基本的内涵和分析后,也不会觉得难,看文章也简单多了,不会有种种困扰。


现在的我,依然在科研中训练和奋斗,让自己的双手和大脑依然灵活,我想后续,我依然会选择继续读博深造。


不忘初心,科研路上,你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中科院   师姐   本科生   导师   课题   实验室   硕士   自觉   坚定   科研   研究生   方向   东西   老师   未来   项目   人生   知识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