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象牙,是做什么用的?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量象牙,是做什么用的?

目前“三星堆”遗址,1号坑出土象牙17根,2号坑出土象牙67根,3号坑出土象牙100根,4号坑出土象牙约70根(专家座谈会数字共170根);正在挖掘的5号坑,六号坑,同样出现大量象牙。

被认为是“三星堆遗址”后期,距离“三星堆遗址”只有几公里的金沙遗址,同样发现了大量象牙。据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金沙遗址发掘者朱章义介绍,

2001年2月8日,当他到达金沙遗址发现现场时,看到了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幕,——“象牙渣遍地!”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象牙,是做什么用的?

土壤表面如同覆盖着白雪。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在金沙的祭祀区,遗址已经发掘出100多颗完整的象牙和数吨象牙碎片、象牙尖和其他象牙制品。

为什么这个古代文明,发现了这么多的“象牙”?除了一些精致的象牙制品外,“三星堆遗址”的象牙,还有一个特征:

67根象牙为一个数量群体,成堆象牙集聚在一个祭祀坑里。这些象牙并不是精致雕琢为某种器物,而是保存象牙本身的成色,以原汁原味的形态,丢在祭祀坑里。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象牙,是做什么用的?

这些象牙是做什么用的?

“三星堆遗址”象牙群,怀疑是华夏上古文明的基因符号:礼乐文明。

“三星堆遗址”属于华夏上古文明的重要密码,就是礼乐文明。

礼乐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基因文明。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象牙,是做什么用的?

图片中这一个人像,就很像是一个武士俑,表演乐舞的。

《诗经》里也有表演乐舞的诗: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韩非子五蠹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传说: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

“执干戚舞",就是以干戚为舞具,比较彪悍,威武的乐舞表演。也就是“武士舞”,这样的舞蹈,虎虎生风,带着威武雄壮的壮士风范,代表了一种军事力量,宣示武德。所以能够使苗部落屈服。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象牙,是做什么用的?

所以,在上古时代,不管是祭祀,还是原始部落间的战争,乐舞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祭祀,可以上通神灵;战争,可以显示武德。

东汉刘熙照《释名释言语》说:"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就是这个含义。

这样的记载,在上古典籍里也有。

《尚书舜典》:“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曾子倚山而吟,山鸟下翔,师旷鼓琴,百兽率舞。”

百兽率舞的百兽,就是乐官舞伎戴着百兽面具的祭祀活动。

这些舞伎身份都是贵族子弟,祭祀等级最高是天子,八佾之舞。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象牙,是做什么用的?

既然乐舞这么重要,所以会有专业的乐舞军队,由贵族子弟担任。按照后世西周宫廷礼制:

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组建的舞蹈队列。

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舞蹈队列为六十四,十六。

对照古籍,如果将67根象牙中的3根作为领队居前,

余下64根按八纵八横的队形排列,就会发现,

这个数字是有设定的。

每根象牙的后面,都应该有一个身着服装的舞者,组成八行八列,翩翩起舞。

这是宫廷祭祀的“八佾之舞”。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量象牙,是做什么用的?

三星堆遗址里面的67根象牙,70根象牙等数量,正是这种队列的大体数字。前面可能有王公贵族在领舞。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珍贵又坚实的象牙。

这种象牙的舞具,不需要特别雕琢,也没有其他的用途,只需要大小差不多一致就可以了。

这些特征,正符合三星堆祭祀坑里发现的象牙特征:一大堆在一起,没有特别雕琢,大小一致。

所有这些都在印证这个文明的特征:礼乐文明。

如果一个文明,打上了礼乐文明的烙印,那它一定是华夏文明。没跑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象牙   遗址   百兽率舞   金沙   乐舞   百兽   武德   礼乐   华夏   队列   上古   祭祀   贵族   舞蹈   特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