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说都说不得。”为什么打压不会真正让孩子变得强大?

每次在儿童轻生的新闻评论下面,我们都会看到这些评论: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脆弱了,说都说不得。”

“你现在读书父母老师说你两句你就不行了,以后你出社会怎么办?”

脆弱、没有抗压能力、玻璃心,难道我们的孩子现在真的变弱了吗?

脆弱的根源来自不可控的压力

《教出乐观的孩子》作者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马丁·塞林格曼曾和他的同事做过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将两只老鼠被分别关在两个相邻的笼子中。

①号笼子里的老鼠,每次要获得事物都要按一下杠杆,同时承受一次对老鼠来说难以忍受的电击,才能获得食物。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老鼠意识到每次电击后就会有食物,它学会了调整和适应以前不能忍受的电击。

②号笼子的老鼠,在获得食物前同样需要经过的电击。但是②号老鼠的电击压力是随机的,每次都不一样,时大时小,有时候可能还没有。

经过一段时间后,②号老鼠并没有适应这种压力,甚至因此变得敏感、紊乱,出现体重减轻和免疫系统受损的情况。

更令人难过的是,在后续的实验中,即使情况有所转变②号笼子的老鼠能够对电击做出控制,但由于先前长期无法控制的状态,它们已经变得异常害怕,不敢在笼中探索出自救的方法。

孩子的脆弱从来不是来自于丰富的物质条件、不是全家上下的独宠、更不是孩子天生的就有的,而是因为大脑压力系统长期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当中。

我们总觉得小孩子不用工作,吃饱喝好能有什么压力。但其实孩子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烦恼,家长的责备、学习的压力、同龄人间的比较,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

而当这些事一件件压在孩子身上,超出孩子的处理能力范围时,孩子的压力系统就会变得异常活跃,即便再微小的压力,孩子也会感觉到非常巨大,最终“崩溃”失去调节能力。


打压教育是不会让孩子变坚强的

两只老鼠的实验很容易会让人联想到打压教育,只要不断地训练不就可以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了吗?

先不说,要如何人为、精准地控制每次给孩子施加的压力都是适量的、可预期的、并且是模式化的。

“现在的孩子说都说不得。”为什么打压不会真正让孩子变得强大?

打压教育者往往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情感才是环境最有力的标记,负面的情感通常会比积极的情感让人对事件更加记忆深刻。

就像,被火烫到的痛,远远比别人说“小心用火”要来得印象深刻。

但是,如果我们不是被火烧了一下,而是烧伤了自己,或者引起了无法可控的火灾呢?

打压教育看上去无比正确,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等于不断地在孩子的伤口上撒盐,期望盐撒多了孩子就不在意这点痛一样的道理吗?

如果有人不断地告诉你“你好蠢”“你比不上别人”“你很差劲”,尤其对你说这种话的人是你相信的人,你能保证对自己的能力不产生怀疑吗?

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不断地会从父母那里听到这种话,又会怎么想呢?

打压教育注定会失败,是它只能让孩子注意到自己多么无能,并不能从根源上帮助孩子获得从失败中站起来的勇气,更别说让孩子从挫折中变得坚强。

重新获得复原力

复原力,说到底就是孩子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情,治愈自己重新振作起来的能力。

社交生活

对于孩子的交友问题,家长们最在乎的就是,交的是不是坏朋友?会不会把孩子带坏了。

但事实上,交朋友的意义对孩子来说远远不止如此。

哈佛为了研究“什么样的人活得更幸福”,开展了一项漫长而持久的跟踪调查,跨越了76年跟踪了700个人的一生。

最终,经过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观点提炼,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们:只有好的社会关系,才能让我们幸福、开心。

当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一个人金钱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他与他人的关系水平;

一个拥有“温暖人际关系”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顶峰(一般是55到60岁期间)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赚14万美元

如果说每个人都需要有个心理医生,身边的好朋友就是最好的代替存在。能够听他们诉说,帮他们出主意,安慰他们,陪他们一起玩。

“现在的孩子说都说不得。”为什么打压不会真正让孩子变得强大?

父母的爱最终都是指向分离的,无论小时候孩子多么粘我们,长大后他们总有些只能说给同龄朋友听的心事。

只有内心的苦闷得到了释放,孩子才不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多元的课外生活

大部分孩子的业余生活都只是在上另一堂的补习班,对于孩子来说只是换个地方学习。

2019年“00后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个阶段哪个年龄的孩子,上课、写作业、上辅导班都占据了他们大半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说都说不得。”为什么打压不会真正让孩子变得强大?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孩子除了手机游戏以外没有别的乐趣了,那么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当中真的一点都不奇怪。

平常的时候,我们不妨多定期和孩子一起开展一些家庭活动,比如一起陪他们出去去玩,陪他们一起看一部他们想看的电影,一起合作做一顿丰富的晚餐。

研究表明,在压力期间,家庭间的仪式会对强烈的情绪起到遏制的作用,能显着减少心理健康症状的发作或恶化。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这些活动到最后还是变成了父母上课、教育孩子的时间,那么孩子重新变得沉迷手机不愿和父母谈心,回避父母,那么一点都不意外。

就像我们大人一样,孩子也需要除了学习以外的生活,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完整、健康的人。

多出去走走

近年来“自然教育”这个词频频被提起,德国的森林幼儿园、芬兰没有围墙的课堂、日本挂满农作物的幼儿园。

2005年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中第一次用“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来描绘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完全割裂的现象。

也推测“自然缺失症”是导致孩子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的原因之一。

而长时间的户外玩耍,被证明对孩子的同理心、社交和沟通技巧、独立性和自我调节、平衡能力、身体协调、深度感知能力都非常有益。

所以有空多带孩子到公园走走,你会发现在大自然里孩子确实比平常要更加开心和放松。

“现在的孩子说都说不得。”为什么打压不会真正让孩子变得强大?

最 后

每当看到别人说现在的孩子怎么样怎么样,怎么一代不如一代。

我反而觉得孩子的童年才是过得一代不如一代。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人手几个的补习班,我们不能忽略孩子的压力确实越来越大,生活空间越来越窄的事实。

作为父母的我们平时不妨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生活空间,这样生活对他们来说才会充满乐趣,生命对他们来说才会变得鲜活且值得留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洛夫   孩子   补习班   生活空间   笼子   紊乱   可控   老鼠   脆弱   强大   食物   父母   压力   能力   自然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