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启蒙初期,“听”没做好,要花更多的钱和精力来弥补

毛妈平台投稿作者——悦小桃

坐标魔都,海归硕士妈妈,致力于分享育儿成长干货和育己提升心得,与孩子一起成长。

写在前面

给孩子做孩子英语启蒙的爸妈都知道,“听” 应该是最先启动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

在给自家娃开始进行多管齐下的英语启蒙期间,我深感动画片和亲子共读绘本等更易勾搭孩子兴趣,单纯放音频却在儿歌之后就显得枯燥了很多。

老母亲我也研读了各位老师如盖兆泉、安妮鲜花、汪培珽、吴敏兰和廖彩杏的书作为理论依据,在梳理、挑选并递进听力材料的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心得,与大家分享和讨论。

“听”的原则

结合各位老师的启蒙指导,做好“听”这一步主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听力先行,大量输入

各位老师都赞同的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听力先行,大量输入。

特别是启蒙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听,接触语言的声音多了才会说。只有大量听力吸收才会慢慢的将听力词汇转化为阅读和写作能力。

这和我们学母语或者学习任何一种语言其实是一样的道理,首先接触到的都是大人的对话,不断的词音对应建立语言关系。

第二点:可理解输入

这一点我深感盖兆泉老师的方法最令人信服。而安妮鲜花和廖彩杏等都提到了“磨耳朵”,就是孩子一出生就不停的给他听英语。但其实不理解意思的“听”是低效的。

2003年美国的语言学家给两组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做过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实时互动的对话才能学会语言,单纯放视频和音频都没有用。

当然我个人觉得英语当成背景音乐也没问题,这主要是用来增加孩子的兴趣。

但是至于有效听力材料的选择尽量还是要难度循序渐进,至少让孩子听懂其中关键词和实物的对照关系,在生活中不断的加强可以帮助他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点:兴趣至上

盖兆泉和安妮鲜花等多次提到的这一点,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是孩子愿意接受的。

难度我们帮孩子定好,不同音频的类型风格可以让他们选,不喜欢的就换一个。听的时间场合也进行调整。不要让孩子产生是在学习的抵触心理。

这样子看来,听力的材料是要经过家长精心挑选的。

我们需要先进行对孩子兴趣的考量,让他们进行比较和反馈。在原汁原味的听英语听力输入过程中,直接建立英语思维。

始终保持听力材料比阅读材料的难度大,这是保证英语阅读能力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

三岁以下:听儿歌为主

歌谣,歌曲,童谣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对韵律节奏和语调的初步感觉,边唱边跳也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建议选择英语为母语国家孩子唱的歌谣,容易给孩子产生认同感和亲切感,而且原汁原味更加地道。歌曲可以适当重复播放,或者和孩子进行轻松的互动,更加有效哦。

对于两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看动画视频的,还可以先给他们看歌谣的视频,然后再给他们听对应的音频。这样就可以更容易的抓住童谣里的信息,关键词也可以更好的对应,从而建立歌曲歌词与实际意义的直接联系。

比如像Super Simple Songs,鹅妈妈, wee sing或者碰碰狐,在爱奇艺,B站,喜马拉雅等都有非常丰富的免费资源,更不用说小小优趣app等海量付费素材了,一定要利用起来哦。

英语启蒙初期,“听”没做好,要花更多的钱和精力来弥补

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也就是“全身反应法”)的童谣也可以适应适时的引入,比如说一句中文,一句英文的,其实有一点学习的感觉,但是孩子如果不排斥就好,家长可在生活中对应的情境再次进行强化该动作。

三岁以上及有基础的,从动画片裸听开始

这个时候更要注意材料的选择。

裸听音频最好是孩子已经熟悉的内容,因为没有情境对听力的要求比较高。

最初期建议偏学习类的动画片,比如《Big Muzzy》,也是盖老师推荐的,围绕重点词汇和句型多次重复。另外我觉得《Wow English》也不错,老师声调语气夸张,容易吸引孩子的关注。

英语启蒙初期,“听”没做好,要花更多的钱和精力来弥补

对于情节性强的动画片,建议孩子对喜爱的动画片人物和场景设置熟悉后引入听单。比如说小猪佩奇,孩子熟悉以后就可以很轻松的听出来哪个是乔治在说话,哪个是佩奇在说话,更容易理解。

但是有的孩子可能更想看,而且看过的就不想再听了。试试可以给他们先看一集动画片,再听一段下一集动画片的音频,后面顺其自然从视频过渡至音频

绘本和分级读物亲子共读之外也可以利用相应的音频。图片描绘和音频对话相互补充,给孩子在脑海中形成更强烈的场景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看过以后再听,另一种是听过以后再看,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

但是初期内容不能太枯燥,难度建议略小于动画片。因为动画片更直观生动。

比较合适的就是孩子喜爱的低幼绘本,或者兼顾绘本性质的分级读物。即词汇和句型难度可控但是在故事性框架下的分级。

自家娃3岁多的时候,RAZ这种教科书感的分级给他念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作为听力材料,总是重复的句式又没有画面,他会觉得很没有意思,像背书一样,会排斥。

绘本配套音频可以从廖彩杏的书单开始,特别适合启蒙初期孩子听。其中大都是韵律歌谣。从唱到读的过渡,从有旋律到没旋律,多次重复。孩子也易于慢慢脱离曲调听懂。自家娃亲测证明,让孩子唱出来更容易输出(当然输出是不用着急的,水到渠成即可)。

之后的分级读物我经过比较后最初选择的是 I can read 初级 Biscuit 系列,孩子很喜欢。记得刚给儿子听到第一本第一页对 Biscuit 的描述,软糯的读音配上几声狗吠,就很有画面感。孩子还经不住啊了一声。没看到就觉得很喜欢这个狗狗,哈哈。

同样初级的还有小毛怪 Little critter 和 Pete the cat 系列,比Biscuit 略难。牛津树系列校园版L1级前面一部分是无字书,也很适合作为读绘本之外的补充。

英语启蒙初期,“听”没做好,要花更多的钱和精力来弥补

先听再看的绘本注意选择不要是纯对话,要有场景描述的语句。孩子很喜欢看的《大卫,不可以》和《小猪小象》,我试过就觉得不太合适。因为这类绘本画面信息很丰富,非常需要借助画面来理解文字内容,裸听就很难有代入感。

英语启蒙初期,“听”没做好,要花更多的钱和精力来弥补

还有尤斯伯恩的我的第一图书馆,非常适合当故事讲。但是生词量大,脱离了图片直接听很难上下连贯。不说孩子,包括我自己也觉得云里雾里。不过如果孩子有兴趣的话就这些材料可以选择先看过再听。

等孩子再大一点或者爱学习的,就可以引入RAZ,海尼曼这种分级感比较强并包含non-fiction(非虚构)内容的材料了。有的孩子可能觉得会像念经一样,但有的孩子就会乐于其中,因为句型不断重复很容易听懂,非常有成就感。

英语启蒙初期,“听”没做好,要花更多的钱和精力来弥补

听的时间、工具及其他

至于听的时间,对于启蒙初期的孩子来说肯定是越多越好(建立在不反感的前提下),可以安排在上下幼儿园的路上(如果开车接送的话),或者早晚(周末早中晚)各安排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来听。

比如孩子刚起床,放一些轻松的歌谣。晚上吃完晚饭后或者睡觉前读完绘本正好再听一会绘本或者动画片配套的音频。

孩子愿意专心听当然是最好,不愿意的就先当个起床穿衣刷牙洗脸时的背景音乐。每天定时定量播放,慢慢或许会形成孩子内心的秩序,愿意主动来听了。但是我个人不建议孩子玩玩具很投入的时候同时听英语,会影响专注习惯。

在难度的安排上不要急着跳级,相同难度的尽量多听一阵子。听的时候家长也可以适当的互动。比如时而问一句,咦,这个挺好玩的哎,刚才是怎么了?他们在讨论什么呀?但切记不要不停的盯着孩子问,这说了什么?那是什么?听懂了吗?

至于听的工具,现在鸡娃的工具那么多,真的是太幸福了。像牛听听有根据记忆曲线来的熏听功能,可以放在家里用,还有像小手掌和倾听者这样的便携式MP3可以用在路上。如果不想买这些,我觉得把听力材料放在百度网盘里,或者列好喜马拉雅app里的听单,用手机或PAD打开来直接给孩子听,也是挺好的。

最 后

最后的总结,要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少的根本不是鸡饲料,而是愿意被鸡的娃和会挑选鸡饲料的娃妈啊。与各位老母亲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英语   喜马拉雅   安妮   童谣   句型   歌谣   动画片   听力   初期   难度   精力   音频   老师   建议   孩子   材料   更多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