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半世纪惊心动魄,业已归于平静

“他们相逢于热血澎湃的峥嵘岁月,那时还很年轻,多有神采,凝视前方的人生,仿佛无一丝忧愁......如今,一切都归于平静了,他们都戴老花镜,银发满头。”金宇澄平静地讲述着他父母的故事,透过时光,走进一个陌生之地,远看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如何应对他的时代,经历血与牺牲,接受错综复杂的境遇和历史宿命,从青春直至晚年。


《回望》:半世纪惊心动魄,业已归于平静


《回望》是著名作家金宇澄的传记文学作品,采用三种不同的叙事角度,讲述了作者父母辈的故事,成为金宇澄继《繁花》之后的第二部重要作品。

父亲是家道中落的江南子弟,地下情报工作者,蹲过日本人和国民党的监狱;

母亲是银楼家的千金小姐,复旦大学毕业,进步青年。

两人于乱世意外相逢,相识,相知,相爱,相互扶持。

这正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回望”的初衷是寻找

《回望》对金宇澄来说,是一个关于记忆与印象的故事。鲜亮而含糊的记忆,在静然生发时,迅速脱落枯萎,随风消失。我们回望,是为了留取样本,让本来没有意义的事情,重新变得有意义起来。


《回望》:半世纪惊心动魄,业已归于平静


金宇澄在整理父亲遗物时看到了父亲给友人的信件,内心反复被日军刑审的描述画面感强烈触动,他产生了写作的冲动。《一切已归平静》发表后,得到李小林老师的鼓励,希望他继续这个题材,而他脑海中则浮现起去故乡黎里时匆匆记下的片段。

父亲的去世对母亲的打击很大,她不愿出门,整日在家整理老照片相册细节,废寝忘食在半年内做了两大本剪贴,这些书信、读书笔记、特殊资料后来都成了《回望》的素材。

在“回望”的过程里,他“常常入神地观看他们的青年时代,想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岁月......”记忆是会风干的,固结成七缠八绕的细枝。金宇澄选择保留这些局部不一样的痕迹,保留“在场感”的某些差池,是保留了“寻找”的姿态。

风云变幻的海上冰山

茅盾文学奖评委王春林先生说:“说到上海叙事,自白话小说盛行以来,一直到金宇澄的《繁花》横空出世,大约有4位作家是绝对绕不过去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他们分别是韩邦庆、张爱玲、王安忆、金宇澄。”

金宇澄并不认同“宏大叙事”。他曾说“细节是最细微的时代史”。文学就是记录生活细部、记录人物关系。提到“上海”,金宇澄屡用“海上冰山”这个词,他的方式是只写他看得到的部分,给读者更多的理解和想象的留白。


《回望》:半世纪惊心动魄,业已归于平静


这也成全了《回望》的独特叙事,采用非虚构写法,用记忆、书信、照片等呈现父母的人生,不用一句心理描写,“放弃心理层面的幽冥”,记录1919年至1966年期间的时代背景及其父母的个人经历,通过历史车轮与两人命运的对比,让人“看见半世纪上海市民生活惊心动魄的底色”。

作为一纸家族回忆录,一记中国近代史的私人注脚,《回望》采用三种不同的记叙手法,聚焦黎里、上海两地,金宇澄笔力磊落、冷静克制铺展父辈时代的风云漩涡,记录了中国隐秘跌宕的半世纪时光之变。


《回望》:半世纪惊心动魄,业已归于平静


金宇澄想起母亲说的话,只在某一封没写完的信里,才能见到父亲充满情感地回顾:“天寒刮起西北风,让我想起满目萧条的,我的青春岁月......”

“在晚饭前的那段平静黄昏中,父亲开了灯,伏在《廿四史》缩字本前,用放大镜看那些小字。他已经八十岁了,他聪明、沉着、自尊,在漫长的人生中,已无法再一次寻找他年轻时代的神秘未来,只能在放大镜下,观看密密麻麻的过去。”

他只是在平静地回望父亲的回顾,以寻找的姿态,走进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岁月。

【文/温东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惊心动魄   平静   繁花   书信   冰山   上海   海上   父亲   父母   母亲   记忆   半世纪   人生   故事   时代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