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我们为娃倾尽所有的付出,或带给他伤害

前阵子看到Facebook上有个热贴,一个妈妈分享的一件事引起了广大妈妈对于孩子“感恩心”的讨论,很有共鸣,所以今天拿出来和大家探讨!

妈妈Haley和 6岁的女儿Presleigh一起生活,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一直尽力满足女儿的各种心愿。

今年女儿上一年级,有天跟妈妈说想要一个LOL品牌的文具盒,不是很贵但也不便宜,折合人民币100来块的样子。

警惕!我们为娃倾尽所有的付出,或带给他伤害

为了满足女儿的心愿,妈妈跑了3个商店终于找到了女儿要的这个文具盒,带着满心期望地端到女儿面前,结果女儿盯着这个文具盒看了一会,不但完全没有给出一个高兴、激动的表情,更夸张的是,她直接就把文具盒直接扔到垃圾桶里面,还朝着妈妈大喊说“全班同学都有了这个了,我不想要了!”

警惕!我们为娃倾尽所有的付出,或带给他伤害

妈妈被女儿突然的举动惊呆了!但是妈妈强忍着怒火没有发作。

妈妈在平时其实一直有教育女儿要懂得感恩,学会感谢,但这时她意识到,这些教育根本没用!

妈妈觉得这次必须要给女儿一个小小的警告了。

接下来,妈妈对女儿说:“那我给你拿新的……”,说完就去拿了一个透明的塑料袋出来,接着还在上面写上Presleigh(女儿名字)文具袋。

女儿看到这个新的文具袋,直接崩溃到大哭。但是已经晚了,被她扔掉的那个漂亮的文具盒已经不属于她的了。

警惕!我们为娃倾尽所有的付出,或带给他伤害

这还没结束,为了让女儿通过这件事明白她得到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应该更加懂得珍惜,妈妈要求女儿把垃圾桶的文具盒捡起来,亲自把它送给一个需要这个文具盒但是他的父母没有能力给他买的孩子或者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后来Presleigh把这个文具盒送给了一个5岁的小女孩,还和妈妈一起买了很多学习用品,在帮助他人的时候Presleigh感觉到快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妈妈把这件事分享出来后,贴子获得了12万个赞,近500条的评论爸妈们都纷纷赞成和支持她的做法。

警惕!我们为娃倾尽所有的付出,或带给他伤害

一定要建立起孩子对“获得过程”的感知

说实在的,看完这个分享也是挺戳我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家是双方老人轮着来帮助我们一起带娃的,所以OK从小受到了绝对的“关注”和“关心”。尤其是我公公和公婆,他们年纪更长,所以也更溺爱。有一次家里就我和OK爸在,三人一起吃饭,有个炖鸡,我夹了个鸡腿,OK居然哇哇大哭起来,原因是鸡腿应该是给他吃的,我们怎么可以吃!说实在的,那个当下我有点震惊,但我还是让自己镇定下来:今天妈妈也特别想吃鸡腿,为什么不可以吃呢?OK爸也在旁边帮腔,你怎么这么没良心,平时对你太好了。只听OK回了一句,爷爷奶奶不是都说给小孩子吃吗?小孩子最需要营养!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他们早已习惯了被照顾,而我们在责怪他不够感恩之前,似乎忽略了给孩子输入感恩的过程,他们根本就没有建立是对“获得过程”的感知!当爸妈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提供轻松获得物质和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在让他们省去了去寻求获得的路径。没有感知过得到的过程,娃也就没有能力感知幸福。所以上面这位妈妈的做法特别赞,她首先让孩子知道爸妈提供物质不是理所应的,随后她还让孩子去体验了帮助人的快乐,强化了孩子对感恩的输入。

拼命爱孩子的同时也得索求爱

爸妈的爱自然是伟大的,主观上可以不计回报,但是,孩子如果不懂得爸妈为他做了什么,又怎么会明白你对他的爱。所以,客观上,我们还得和孩子“计较”,要让他们明白这世界上不存在无限制索取。

在电视剧《带着爸爸留学》中,孙红雷饰演的爸爸,就是对儿子有求必应、事事操心。因为不放心儿子去国外留学,一路跟随,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担心儿子渴了饿了,一会拿水一会拿巧克力,扮演儿子喜欢的偶像样子。在儿子有危险的时候第一时间冲上去,宁愿打地铺省下的钱给儿子买名牌球鞋……但就是这样事无巨细的关心照顾,换来的却是儿子一副嫌弃、厌恶的样子,随便对他发火、发怒,自己起床晚了错过了面试却把火气撒到了老爸身上,看似不愿意老爸照顾,但同时又享受老爸的照顾。

警惕!我们为娃倾尽所有的付出,或带给他伤害

有一次爸爸终于忍不住骂了他:“我们欠你了吗?这十九年我们往死了爱着你呢,我们不欠你什么。”这一番话最终骂醒了儿子。

倾尽所有的付出换来的是”幸福感缺失“

你倾尽所有为娃付出,原本以为给娃创造着“完美的童年”,但却不知不觉中带给了他伤害!美国一位著名的心理治疗师Lori Gottlieb,原本的工作是给一些有着不幸童年的成人提供“矫正性情感经验”的心理治疗。后来他发现他的病人中有越来越多的都是有着完美童年的人。

比如有个名为丽齐的20岁姑娘,是个焦虑症病人,严重失眠,总是做事犹疑不定、怕犯错误、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她说自己“不快活”,有着极度空虚的感觉。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起初Lori Gottlieb很难把丽齐的情况和她的父母联系起来,因为这个案例中,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爱贬低人、杂乱无章的照料者。相反丽齐有一对“棒极了”的父母,给了她极佳的教育、培养了她健康的身体,还提供了她漂亮的房子、很酷的工作。但接触得愈深,Lori Gottlieb医生发现,丽齐口中的父母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正是父母在孩子小时过于保护他们,避免让他们不幸福,才剥夺了他们成年后的幸福感。当一件东西无需努力就轻松获得,感激是很难的,得来得越容易,喜爱的维持时间就越短。越懂得感恩,就越容易快乐和幸福。因为这些小小的感恩集聚起来的力量却会很强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鸡腿   文具盒   有求必应   心理治疗   垃圾桶   老爸   童年   爸爸   儿子   样子   女儿   父母   过程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