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含义的理解差异可能会造成执行结果的巨大差异

作者:子阳


对"道德"含义的理解差异可能会造成执行结果的巨大差异


今天通常讲的“道德"一词,是指社会包括各行业的伦理道德,是当时时代对人作公序良俗的行为规范,即通俗讲的“道德规范"。


这是自西汉以后一直处于正统的儒学文化沿袭下来的词汇定义,内容包括原先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做人伦理规范,到“德治仁政"的政治伦理,后丰富到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


但老子《道德经》讲的"道德",却与今天讲的"道德”一词,在含义上差异巨大,甚至可以说讲的完全是两回事。


做这样的对比有什么价值吗?对这个问题,子阳先这么回答吧:


老子的《道德经》,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以外文翻译全球发行量最大的一部古代文化经典著作。


对"道德"含义的理解差异可能会造成执行结果的巨大差异


《道德经》的"道德"指的是智慧,两个字是分开的两个概念:


"道"指宇宙万物最本源、最一般的规律,这是天地万物运行最本源的动力,直白表述,"道"就是规律,得道就是识得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


"德"是识"道"并循“道"的能力,认识"道”并能遵循"道"是"上德"。


"德"字从古代成字至今未简化过,中文是象形文字,我们可以从边旁部首的组成理解到"德"字所表达的意象:一个人行走在分岔路上,用眼睛观察、用心思考着,这就是德字的本义。《道德经》里的"德"与造字本义是相符的。


《易经》讲"厚德载物",现在人理解为"积累很多好的品德来承载事业万物",这样解读比《易经》里的"德"原义狭小多了,"厚德"原义应是"深厚的认识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


今天人常讲的"道德“,也没问题,应该提倡,但与《道德经》讲的"道德",却不在一个认知维度上:


今天人通常讲的"道德"强调的是伦理规范,是一种心灵体验修养,当然也可能产生压抑自我的负债效应,甚至会发生道德绑架现象;


《道德经》讲的"道德"则是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应用规律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智慧修养。


不同维度的认知被执行以后,结果极可能是巨大差异。


所以,如果你是位有心人、创业者,建议多用《道德经》的"道德”含义去认知和践行修道守德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道德经   易经   外文   道德   本义   可能会   维度   本源   伦理   认知   修养   万物   老子   含义   差异   规律   智慧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