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反而是这本不是育儿的书,对我教育启发最大

阿德勒,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教育家,还是一名个体心理学的先驱。

他本身有先天残疾,直到4岁才会走路。面对其他正常的孩子,他肯定是有些自卑的,因此童年并不快乐。但是,残疾并没有击倒阿德勒,反而让他迸发出了超越常人的毅力。越是残疾,他越是要证明给别人看“我并不比别人差”,因此阿德勒反而创出了偌大的名号。特别是他提出的“自卑与超越”理论,至今在心理学界占有重要地位。

对于阿德勒的书,我去年就已经看过了,可以说受益匪浅,让我从全新的角度看待我们这个世界,看待儿童的成长,我也强烈建议所有人都读一下。不仅仅是为了教育孩子,对于启迪自己的人生也有重要的意义。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39.9 购买

而从去年到今年,我又读了很多书,学习了很多其他的理论,而最近我又在翻看阿德勒的著作,不由得对他的理论有了新的思考和看法,因此想跟大家分享下。

阿德勒的理论

阿德勒提出的概念理论非常多,但在我看来,以下这3个才是阿德勒理论的精髓:

1、个体统一性

阿德勒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统一人格诱发和指引的。个体的所有表达之间是相互吻合前后统一的,并且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而不会在时间上出现突然的跳跃。

对于阿德勒的这个理论,我深表赞同,无论是在空间还是时间上,我们都会表现出统一的自我。

“微表情”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他其实反映的就是统一性。当我们内心产生某个态度时,尽管我们表面会做出假装,但是我们的行为、动作等细微的地方会反映我们真实的感情,这就是统一性。

不仅如此,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上,我们也会表现出统一性。一个对学习产生了讨厌态度的孩子,他不仅是在课堂上讨厌,回家他也是照样讨厌;他也不仅仅是今天讨厌,明天大后天他还是照样讨厌;他不仅是讨厌学习,对于与学习相关的,比如阅读、作业,他也一样会讨厌。这便是我们个体在广阔范围内的统一性。

个体的统一性是由个体的主观认知导致的。尽管我们的世界是相同的,但是我们产生的主观认知却是不同的。同样的环境下,可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认知。比如同样是老师提问,有的学生会认为老师想让他难堪,而有的则会认为老师重视他。

因此,尽管人们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下,但是我们个体会根据自己的认知产生独特的认知,这也就使得前后认知保持了一致性,这就是个体统一性产生的原因。

那这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什么启示呢?

如果我们懂得了个体统一性,我们再来观察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就会知道,只是简单地纠正孩子错误是行不通的。因为如果孩子的行为是个体统一性导致的,那么不改变孩子的原有认知,行为也就注定不能彻底改变。就比如说孩子学习,如果孩子对于学习产生了厌恶态度,父母强调学习重要性,每天监督逼迫孩子学习,这些 并不能改变孩子对学习的原有认知,也注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学习不积极问题。

我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反而是这本不是育儿的书,对我教育启发最大

2、自卑情结——追求卓越

所有的儿童都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通过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阿德勒。

阿德勒认为,人带有天生的自卑情结,正因为自卑所以追求卓越,而个体的一切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卓越。显然,阿德勒的自卑理论跟他童年的痛苦经历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阿德勒的自卑情结我有些不敢苟同,我不认为是自卑是先天具有的,因为自卑导致了追求卓越,恰恰相反,我认为是追求卓越不可得导致了自卑。自卑情结与追求卓越,说白了就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我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反而是这本不是育儿的书,对我教育启发最大

无论是先自卑还是先卓越,都不可否定的一个事实:人有努力向上的积极内动力。如果说个体统一性规范了人的心路历程的话,那么追求卓越给这个历程指明了方向。

追求卓越是我们世界上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属性,因为我们要想适应这个世界,战胜我们的同类,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追求卓越是一种必然,没有任何的人是自甘堕落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反驳了:怎么没有自甘堕落的?那些不愿意学习,总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的,不就是自甘堕落吗?这就牵扯到我们接下来要提到的心理补偿。

3、心理补偿

心理补偿机制真是一项伟大的发现,它几乎可以解释我们任何的不合理行为。

上面提到了,尽管孩子们都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就是不学习,反而自甘堕落的抽烟喝酒打游戏呢?这岂不是与追求卓越的心理机制不符?

其实不然,孩子们表面上看起来的自甘堕落,其实也是追求卓越的一种表现,这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人的心理补偿机制在发挥作用。

战胜困难,追求卓越,这当然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我们都可以解决的,而当问题不能解决时,我们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为了避免这种障碍造成心理压力,威胁我们个体的健康,于是我们便产生了心理补偿。

对于差生来说,他们学习差也是一个客观事实,按理说学习重要,他们应该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才对,但是他们现在却不能取得好成绩,唯一的客观解释就是智力不行或者是不努力。这两个解释,无论哪一种都是一种不良评价,会让孩子产生焦虑,自我否定。那么为了消除这种焦虑,孩子就会发展出一种心理补偿机制,开始逃避学习,贬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不重要,当然也就没必要努力,不努力,当然也就成绩不好,跟智力也没有关系。因此孩子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孩子依然有追求卓越的内动力,既然这种卓越感不能从学习上获得,他们就会转而从其他方面获取,比如吸烟喝酒打游戏,这些特立独行的行为证明他们比别的普通学生要厉害,当然也就达到了他们追求卓越的目的。

可以说,在人们的生活中,心理补偿机制无处不在。我们常说的阿Q精神,还有生活中的炫富、网上的喷子,其实背后都是心理补偿机制在发挥作用。

心理补偿是在解决问题失败的情况下产生的,其实是一种自我欺骗行为,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心里感觉更好受,进而保证了个体的健康。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孩子的很多行为,就可以理解了。

为什么父母让孩子写作业,孩子会应付家长?其实就是心理补偿机制在发挥作用:即使我写,也是随便应付着写,写不好,让父母也不好受。父母不好受,孩子的心里就感到舒坦了。

我读了很多育儿书籍,反而是这本不是育儿的书,对我教育启发最大

总结

个体统一性、自卑与追求卓越和心理补偿,明白了这些概念,我们就很容易的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而也就能更好的从本质上解决孩子问题,而不是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表面。因此我建议每一个家长都应该读一下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目的   都会   体统   自甘堕落   好受   认知   情结   启发   自卑   个体   讨厌   机制   父母   理论   书籍   孩子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