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对于很多人而言,长大成人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发现与父母有太多的相似之处。而父亲和女儿间的羁绊,更是千言万语也述不完的未完待续。

最近后台经常会有朋友询问我们启发式提问第二期的课程(6月16号-6月18号)。今天,我们就为大家分享一则有关于我们学员J的案例。

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启发式提问学员J

我家的现状是——

我妈跟我在上海住,照顾孩子和我们的起居。我爸独自一人在老家,由我小姨家照顾——我爸年纪大了后,作息习惯很不好,喜欢喝酒,喝完就睡,有时连饭都不吃。其实老家和上海的路途并不遥远,只需要两三小时车程。我也经常邀请过他来上海,但他不想来,每次都会很凶地回绝。

而且在内心里,我并不希望他出现在我们家门口。

我们的相聚每天就是在吵架中度过,比如他每次来我们家就特别喜欢买东西,凡是他觉得好的东西就一定要逼着我们接受,我妈也喜欢囤东西,于是一个买一个囤,家里就变成了仓库,我表达不满他们也不会理睬。我试着和他聊天,但他脑子里的戏一出一出的,只要get不到他的点,他就会暴怒起来。

当然,如果让他离开我们的视野,那么问题就更大了。 我爸的作息几乎脱离了常人,什么半夜两三点起床看电视,一直看到白天再睡到晚上爬起来。然后只要醒着就会抱着个酒瓶,每顿都会喝好多好多的酒……我无法做到对他不闻不问,毕竟他还是我爸!

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我现在很痛苦,到底要怎么处理和我爸的关系……唉,为什么一家人不能好好沟通解决问题,每次都要吵架,以爱为要挟才能偃旗息鼓!究竟该怎么做?

奕斐老师:

感谢学员J为我们提供的个案,在其中,我们看到了一对父女成了博弈的双方。其实,每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每个家庭的相处模式也不同,我们无法单一地评价其中的好坏。人类是最复杂的生物,因为感情的存在导致事情的发展千变万化。当问题出现时,可能任一方的做法有所不同,事情都不会发展到如今的地步。

在描述中反复强调却无法解决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沟通”。你能与我们描述下,你与父母原本的沟通方式是什么?你自己家庭的沟通现状又是什么?

学员J

我爸妈与我唯一的沟通方式就是无论他们说什么都必须要听从,也不会给我表达感受的机会,小时候的家基本就是大人的一言堂。如果我“胆敢”反驳,丢过来的就是无休止的争吵与谩骂,甚至暴力相向!

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后来我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因为童年的种种经历,所以对于家庭尤其亲子间的沟通方式我尤其注重,甚至谨慎。

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惊恐地发现,在对待家人这件事上,我越来越像我爸!比如在和老公或者孩子意见相左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得听我的!我们家往往就会因为一件小事而针锋相对。

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怎样才能避免它成为像我爸妈家那样的战场。

于是我开始关注沈亦斐老师,当了解到沈老师有启发式提问和优势累积这样两门课程能够帮助我们这样的家庭走出困境后,我马上就报了名。现在所学确实在我们自己的小家慢慢展开了。但是只要我爸来了,一切就又被打回原形。

奕斐老师:

你期望的沟通方式又是什么?

学员J

我期望的沟通方式就是当出现问题矛盾时,家庭成员能够放在台面上协商交流,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发现错误的地方——比如我爸作息的问题,我指出来后他能够做出改变。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强硬的拒绝沟通!明明发现了问题也不愿意去谈。

奕斐老师: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才是“沟通”?沟通并非是通过话语的交锋,最终达成共识的交流,也并非是去指正对方的问题与不足。当我们在讲到沟通的时候,多数人的困扰是他自己所希望的沟通模式没有实现,而不会真正去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学员J所希望的沟通模式是将所有问题放在台面上说,最终达成共识并解决问题。她显然没有考虑过她的父亲希望的沟通模式是什么。她的父亲很可能想的是有些事并不需要和她们报备,他作为家长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和想法,所以最终父女俩的问题也许并不是不愿沟通,而是对于沟通的理解出现了谬误。

而案例中还暴露出另一个事实,也是我们学员J不愿加叙的事实——女儿其实一点都不欣赏她的父亲。所以在她看来,父亲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她难以忍受,更不会得到认同。这样导致了最终沟通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去了解父亲的想法,而是要改变他的做法。而父亲必然也会感受到女儿的这种态度,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下沟通一定会走向死胡同。

学员J

的确如此,我自己也经常自嘲说,因为我是摩羯座我爸是水瓶,所以从出生以后,我们就注定无法和睦相处。

其实根源要从我的童年开始说起。 在小时候,我当过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的“留守儿童”,一直到读高中,我仍寄住在阿姨家里,或者由外婆照看。上了高中以后,父母才开始把我接过去一起生活。而在年幼的这段经历,让我缺失了大部分关于亲情的概念。以致于成年后,我会时常回想,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对我爸这样一种抵触的心理。

也许是因为“留守”的童年时光里,亲戚们一直给我灌输他脾气不好、经常令我妈备受委屈的观念;又或许是因为在他们“难得探望”的时候,我爸仍然会严肃地翻看我的作业,稍有不满便会一顿打骂,训斥和暴力似乎就是他所谓“关心“的言语。

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所以,沈老师,要做到欣赏我爸实在太难太难……我有时也会反思,也许是我的心里一直住着一位理想父亲的形象,才总会急切地指正他,希望他能够往理想的方向走。

奕斐老师:

没错,你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继续运用启发式提问(批判性思维)来看,其实作为父亲,大多数并没有意愿和动力去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从头再改过去成为你理想的模样,这对于老人来说太过于苛求了。

他唯一能做的也许就是用他的权威来维持他原有的生活,用他的经济能力使得女儿去接受他。否则,当他连这样的动力也丧失了,他一定会焦虑自己的女儿连这些也不会接受。所以本质的矛盾并不在于沟通,而在于欣赏与批评的眼光。

我们的父母也是平凡人,他们并不能超越情绪,他们的付出也渴望得到回报,这个回报更多的来自于家庭、亲人们的肯定。当他们等不到这些时,他们的心态也会失衡。

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老人们的很多生活习惯会与年轻人悖离,但为人子女,我们并不需要用我们的底线去要求他们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不好的事情,我们不欣赏的事情可以告诉他们我们不会喜欢,而不是强行去改变。

✎ ✎ ✎

很多年纪大的父母,呆在儿女身边会想着回到家乡,但是回去后他们的生活习惯又难以自制,比如喝酒、搓麻将。作为子女会关切父母的健康,但对于父母来说,人生感到幸福就足够了。而与子女在一起,父母会埋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生活受到了拘束。

这个境况下,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认同他的想法:拘束的生活谁都不喜欢,追求晚年的快乐而忽视健康这是可以理解的想法,所以可以向他们传递关心健康是我们子女的爱。

第二步,我们需要给予父母肯定,比如他呆在我们身边,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是很重要的事情,如平日里帮我们接送孩子,为我们的生活点滴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当一个人被肯定的时候他才会有更好的情绪去面对他人,面对自己的亲人。

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当我们不再要求父亲成为我们心中理想的爸爸时,当我们不再要求他遵循我们的方式去沟通时,沟通才会真的发生——这是一件有关坚持与漫长的事情。

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有一天,我们的父母、亲人会离我们远去,但记忆与情感会永远地留存,请不要将遗憾落下。

被“孤立”的父亲:你永远不知道生活在怎样的伤楚里

启发式提问课程 国内首创家长成长必修课——帮你找到真正的困扰,做出无悔决策,让沟通变得更有效,让家庭管理变得更高效。

启发式提问课程第二期开课在即,即刻报名更多优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父亲   启发式   孤立   学员   子女   想法   父母   事情   女儿   理想   课程   模式   老师   方式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