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之前有个妈妈,曾发过这么一通牢骚:

她说我家孩子吧,讲起道理来,那是一套一套的,能把我这老母亲,说的是心悦诚服,连连点头,结果一到真正做事、学习了,他是一件儿事也做不到。


问他零食好吗?他回答:零食不好,零食含有大量防腐剂、脂肪、糖等物质,吃多了容易导致肥胖、营养不均衡等问题。


你看,这不挺明白的吗,结果呢,还是虾条、薯片,一把把往嘴里抓,可乐、汽水,一瓶瓶往肚里灌。


问他学习有啥好处呀?他回答:学习是高效获取知识的方法,能让我们更聪明,将来有更高的能力,找到更好的工作。


你看,这不也挺明白的嘛,结果呢,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儿就是拿出手机,玩游戏,一玩一两个小时,作业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做。


说好的零食不健康呢?说好的学习能让我们更聪明呢?怎么一到开始吃,开始学了,就什么都忘了呢?

作为一个宝妈,我想说这位妈妈描述的情况,简直就是我娃本娃。虽然,我家娃才四岁半,但是,他出色的讲大道理能力,以及几乎为0 的自控能力,还有绵延不绝的拖延、耍赖、贪玩、没耐性,常常让我这老母亲泪流满面。

孩子到底他为啥自控力这么低呢?我们父母除了催促和责备,就真的没办法了吗?

作为一个家庭教育从业者,我当然不能就这样被娃打败,我翻阅了好多书籍,最后在一本《认知觉醒》的书上找到了部分答案,并且,这个答案,不仅仅适用于孩子,更适用于我们家长自己,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看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自控力低的原因在“大脑”上


我们人类的大脑由三部分组成: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

本能脑,就是控制着我们吃喝拉撒睡、呼吸、心跳等本能活动的那一部分大脑。

情绪脑,就是控制着我们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各种情绪反应的那一部分大脑。

理智脑,就是控制着我们理性思考的那一部分大脑,我们做一些理性分析,富有远见,善于权衡,能够立足未来获得延时满足,靠的就是这部分大脑。

按照它们发展进化的顺序来看,本能脑是最早进化发展出的大脑部分,然后是情绪脑,最后才是理智脑。

如果把本能脑的发展水平,算作100岁的话, 那么情绪脑的发展水平就是55岁,而理智脑的发展水平,就像一个不到1岁的婴儿

所以,尽管理智脑是我们大脑里最高级、最厉害的部分,但是它的力量却是最弱的,它对我们人类行为的控制力,远远比不上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控制力强。

你知道我们本能脑和情绪脑,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吗?

就是目光短浅、及时行乐,避难趋易,急于求成。因为亿万年以来,我们的祖先都是在一种充满危险和匮乏的环境中生存的。为了生存,他们会对美味的食物、舒适的环境有强烈的欲望,同时,为了尽量减少消耗,保持体能,他们会特别不喜欢像思考、锻炼这样耗费能量的事情,而喜欢不费脑子而又身心愉快的娱乐消遣活动。后来,这些特性就传给了我们。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头脑里、理智里,明白零食不健康,明白好好学习对将来有好处,但他们的身体和行动却仍然受到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操控。这就造成了,道理全都懂,就是做不到这种现象。

理智与行动不一致,这就是人的一种天性。其实,不光孩子,我们大人也一样,脑子里想着,要减肥要减肥,但一看到甜点、零食,就忍不住往嘴里送;脑子里想着下班要多学习,多充电,结果一回家躺床上就看手机。这都是脑子很理性,但身体却很本能的表现啊。


面对“天性”,要用“巧劲儿”别用“蛮力”


假如你面前有个大象,无论你想去哪儿,它总会走到你面前挡住你,怎么都赶不走,这时候你也没有什么工具,对你来说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呢?

有人说了,那还有什么办法,就是跟它对抗吧,但对抗显然不是最好的策略,因为那可是大象诶,我们人类再强壮也很难斗过大象啊!所以,这时候最好的策略不是和它对抗,而是做个“骑象人”,驯服大象,让它为我们服务。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我们的情绪脑和本能脑就是“大象”,而我们的理智脑就是“骑象人”

当我们没有自控力的时候,我们通常很容易懊恼,焦虑,愧疚,自我责备,我们就会希望通过意志力来强抗自己的本能,换句话说,就是用理智脑来对抗本能脑和情绪脑,以为只有这样才能变得更自控。

但这种做法,就是在跟大象对抗,是在用蛮力。

最好的做法,不是用我们的理智去对抗我们的本能,甚至消灭本能,而是用我们理智去驱动和引导本能,让这些本能为我们服务。这才是我们提高自控力,变得更有远见,更有耐性的,“讨巧”的方法。

怎么做我们才能做到“骑象人”而不是跟大象对抗呢?

这里的建议是:要认识与掌握成长的基本规律。你抓住了规律,顺应规律,你就骑上了这头大象,如果你不懂规律,只在那里闷头责备催促自己和孩子,这就是在和大象对抗。


规律1:复利效应


曾经有本书里,介绍过一个小故事,叫“竹子的奇迹”。

故事讲到,竹子是一种很神奇的植物,当在土壤里播下它的种子,头四年里,你感觉不到太大的变化,只能看见一个小小的芽,因为所有的成长都发生在地底下,竹子的根在土壤深处大范围扩张。但是,到了第5年,这个表面上多年没啥变化的竹子,会一下子长到两米多高!成长的速度简直惊掉人的下巴。

这个竹子的成长过程,就是复利效应。

我们总以为,我们人的成长、价值的积累,是一条直线,是匀速上升的,就像下面图片上这样。我付出多少,就会立刻有多少相应的回报,付出越多,马上就会收获很多。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而实际上呢,我们的成长、价值的积累,是一条曲线,就像下面这张图片上这样。刚开始,增长速度是很缓慢的,但是当到达一个转折点之后,就会飞速增长。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这个过程就是复利效应

那复利效应这个规律为什么能提高我们的自控力呢?

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做事坚持不下去,就是因为我们努力的时间,根本没有达到这个转折点,就放弃了呀。

你想想,你做事的过程是不是这样的?

很多事情,一开始,你非常热情、满怀信心地努力了一段时间,以为马上就能看到结果,可发现并没有多大变化和进步,这时候你的热情一下子就没了,觉得努力好像根本没有用,于是就放弃了。

但是,如果你懂得了复利效应,在你努力了一段时间但没有太大起色的时候,你就可能会觉得,这不是努力没有用,这可能是还没有到达转折点,于是,你就很可能会继续坚持下去了。

复利效应,归根结底,就是能够让我们从更长远的目光去看问题的一种规律,懂得了这个规律,我们就能忍受一时的寂寞和不成功,而增加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当然,复利效应想要真正发挥作用,有一个前提,就是前期积累的这段时间,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并坚持刻意练习的原则,一点点提升自己的基础能力。

对于大多数没有特殊资源和天赋的人来说,相信这个规律,并践行这个规律,早晚都能进入快速发展的快车道,而有所成就。


规律2:“舒适区”原理


假如,孩子要练习跳绳,来提高身体素质,那么你怎么帮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呢?

如果你告诉孩子,每分钟跳120下,你就冲着这个目标努力吧,那我估计孩子连一天都不愿行动。

因为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跳绳基础的孩子来说,这个目标太吓人了,任谁听了都觉得自己完不成。于是干脆连尝试都不愿尝试。

但如果,你告诉孩子,咱们先别管那么多,一开始,你就达到一口气能跳3个不坏就行。

这对于刚开始学跳绳的孩子来说,可能稍微有那么一点点难度,但一般通过一两天的练习,很容易就能达到。

对于这样的目标,孩子是比较愿意尝试的,并且在他尝试成功以后,他会有一种小小成就感,愿意去进一步尝试。

这时候,你就可以再给他定一个稍微高一点的目标,一口气跳5个不坏。这对他来说,同样也是稍微有一点点难度,但经过几次练习,也很容易达到。

这样,你一点点提高跳绳的难度,孩子,一点点挑战自己,最后也许经过几个月,也许经过几年,孩子总能达到每分钟跳120下的目标。

这个过程就利用了“舒适区”原理。

舒适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可以看下面这张图片: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每个人的能力范围都包括三个部分,最中间这个圈,就是舒适区,就是对你来说非常简单、轻松,不用任何挑战就能做到的事情。比如,看看电视、玩玩游戏、睡个懒觉,这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特别轻松的事情,所以都属于舒适区的范围。

中间这个圈呢,叫拉伸区,就是对你来说,有点难度,但不是太难,只要稍微努努力,踮踮脚就能做到的事情。像跳绳连着跳3下不坏,这对于大部分刚刚学跳绳的小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般练习了两三次,就能做到了。这种程度的任务,就属于拉伸区的范围。

最外面这个圈是困难区,就是对你来说,非常有难度,很难短时间立刻就达到的事情。比如,对于大部分刚刚学跳绳的小学生来说,要求他一分钟跳120个,这就明显是短时间内很难完成的任务。遇到这样的任务,无论是谁,都很容易退缩,不愿尝试。

很多孩子,之所以懒散不愿进取,是因为在欲望上,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把目标定的特别高,锁定在困难区上,但是行动上又跟不上,所以就容易总是停在舒适区里,这样时间长了,能力也没长进,信心也会越来越不足,就更不愿走出舒适区了。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孩子避开困难区的事情,多去尝试拉伸区的事情。做那些踮踮脚就能够到的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一点点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获得成就感,进而有信心去接受更大的挑战。


规律3:“成长影响比重”原理


有一个女孩儿,性格有点内向,不太敢在台上说话演讲,她觉得这样不太好,会影响到以后的发展,于是为了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她开始下各种功夫。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那她怎么下功夫的呢?她呀,找了好几本关于演讲的书,认认真真地读、写、记,把里面的的演讲技巧、方法、注意事项全都做成了详细的笔记。

就这样学了几个月之后,他的演讲水平提高了多少呢?答案是一点也没有提高,因为她一次都不敢走到演讲台上去。

后来她又买了好几本书,继续学习,还是没有提高,直到有一天上课,突然被老师点名要求上台演讲,她硬着头皮到台上讲了一小段,这一上台不要紧,她突然发现这上台演讲好像也没想象的那么可怕,虽然很紧张,但是因为这个话题自己熟悉,所以,完全能清楚表达出来。

经过这次经历之后,这个女孩儿对演讲就不再那么发憷了,她后来一有机会就上台演讲,几次之后,在台上的表现就非常自如了。

这个案例反应了这样一个道理:你学再多的知识、懂再多的道理,都比不上你去亲身尝试,实践,对你的成长作用更大

这个道理反应的就是——成长影响比重原理。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你学习了不少知识,也明白了不少道理,但能力上就是没有多少提高,人生也没发生什么变化。就好像你为此做出的那些努力都白费了一样。

这是因为,影响我们成长的因素:除了学习知识之外,还有思考,行动和改变,一共四个因素。

过去我们经常抱着这样一种想法,就是总以为我们学习量越大,学的知识越多,懂得道理越多,我们的成长就越快。但实际上,学习量对我们成长的影响,远远没有独立思考、行动,和改变作用更大。

如果把这四个影响成长的因素,按照作用比重由大到小排列,他们依次是: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下面这张图片,它显示的就是四个因素对成长影响作用的比重大小。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越往外层,对成长的影响比重越小,越往内层,对成长影响的比重越大

你可能学了好多好多东西,每天打卡、坚持,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学习量带给你的成长,很可能远远比不上,你把其中的一点知识用在自己身上,让自己真正发生一些改变,来的更强。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老是感觉自己没有什么长进,生活没什么变化,就是因为我们做了大量表面儿的学习,低水平的努力,但这些努力对我们成长的作用,其实微乎其微。

所以,无论是你自己还是你的孩子,当你发现你们学了一些东西,做了一些努力,但就是没有实实在在进步的时候,请你反观一下自己,是不是只在表面学习上下功夫,却没有深入思考和行动,更没有真的改变自己呢?


规律4:消除多余选择


有一头驴,它左右两边放了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这两堆干草无论是从分量还是颜色、气味儿上,都完全一样。

然后这头驴就犯难了,心想这应该先吃哪一堆呢?两堆都挺好,看不出哪一堆更好,而且两堆的草的位置都一样,没有哪堆离它更近,这可让它犯了难,它开始左右为难,摇摆不定,最后终于饿死了。

这就是哲学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布里丹之驴”。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有点夸张,但它实际上反应了一种人们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就是当一个人,面临太多选择的时候,反而会不知道如何选择,就会犹豫不决、思前想后、摇摆不定,最后有可能什么事情也做不成

你想想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段时间,你下定决心,要奋发图强,好好学习,可是当你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因为你需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但又不知道先学什么,从哪儿学,然后你就开始纠结,焦虑,迟迟没法行动,最后一腔热血,没几天就变凉了!

这是不是我们大人和孩子都经常会出现的一个情况?

其实这种情况,和那个在两堆干草之间犹犹豫豫不知道如何选择,最后被饿死的驴没啥区别。都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却不知道如何选择,最后为了避免选择错误所带来的懊悔,只好一直拖着,拖着拖着一腔热情就凉了。

很多孩子经常拖延、无所事事,同时又很焦虑、迷茫,就很有可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

那面对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

给你的建议是:简化你的选择,简化到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这样你就不会老是犹犹豫豫,花费心力去纠结该怎么选择了,你行动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了。

4个规律,提高孩子“自控力”,做驾驭意志力的“骑象人”

那到底怎么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呢?实现的路径有三步步:

第一步:先在大事和大方向上进行排序,把你近期的人生目标、对你最重要的价值、最重要的事,进行排序;如果实在难以抉择,就算是抓阄来决定一个顺序,也比不决定顺序要好得多。

先把大方向、大事决定好先后顺序以后,你之后的具体的行动计划才有了可依据

的标准。

第二步:在具体的计划和事情上进行排序,也就是把你每一周,或每一天要做的具体事情,进行一个前后排序。这样,你具体的行动计划和顺序也就基本确定了。

第三步:定期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排序

到第二步,当你把大小事情全都做好排序以后,你就基本上可以达到“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的状态了,不会再为怎么选择而反复纠结。

但这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认知,我们对自己的期望,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你对人生大事小事的排序也是不断变化的。可能你现在觉得最重要的目标、最重要的事情,等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觉得没那么重要了。

所以,定期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排序,这就是我们的思维不断迭代升级的一个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我们的人生目标会越来越清晰,我们的行动,也会越来越理性。

以上几个规律,主要参考自《认知觉醒》这本书~


(我滴妈呀,真没想到,这篇文章会这么长,但总算把前因逻辑介绍清楚了,如果觉得对你有所启发的话,请关注我,后续会继续分享更多育儿实践和底层逻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规律   孩子   复利   意志力   大象   比重   本能   效应   大脑   理智   舒适   情绪   事情   目标   努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