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就是割韭菜吗?

内卷就是割韭菜吗?

上期解释教育内卷之后,许多朋友留言还是把内卷看作一个有主体行为的动作。比如说“内卷害人害社会,最后还是我们普通人遭殃。”这意思好像是在说内卷有一个行为主体,它为了割韭菜,故意把我们这些普通家长和学生卷进去了。这和我的理解不一样,在我看来,内卷更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卷也不是不卷也不是的纠结的状态,而由于绝大多数人的选择,造成了这个状态卷得越来越厉害。所有人都是共谋,并没有明显的主体。

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两个教育内卷产生的难题。

第一:应试教育

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选拔和竞争是趋于极限的。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呢?那当然就是不把教育本身的目标当目标,而是把考试当目标。于是像解题技巧、题海战术、考前押题就名正言顺的成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于此配套的,还有诸如衡水的一整套教学管理机制。

这里我一定要反复地提醒,内卷的状态就是这样的。单从刷题来看,能不能提高人的学习水平?能。军事化刻度式的管理能不能提升人的执行力水平?也能。但我们要看的不是有没有收益,而是说如果是另外一种形式,有没有可能整体收益更高呢? 如果只是高中一两年这么做,或许还让人觉得有这样的经历对人的成长还挺好的。可是内卷就是这样,只要大家还分不清谁更好,它就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继续卷,接下来就是初中也这样,小学也这样,乃至幼儿园也这样。这时候,所有人才感觉到,好像哪里不对了。可是当我们感觉到的时候,这个机制已经向前走了很远很远。就好像如果因为一颗肿瘤感觉到了痛,那这颗肿瘤其实已经长了很久了。

第二:教育的实用性

内卷就是割韭菜吗?

自从1817年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200年过去了,整个社会都理解了分工和专业的重要性。教师当然也是一个相当专业的职业,这个职业有对应的师范院校和专业,有独立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有多年来形成的选拔、晋升和考评系统,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障教师的专业性。可是,这些制度的不断发展,直到现在连普通家长都能看到问题所在。比如,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进入社会之后用不上。再比如,许多学生从小就很困惑的,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学了有什么用?很多老师不给学生讲清楚这些问题,因为他们也没有用过。但是这恰恰涉及到了学习动力的根本,缺乏了学习的实用性目的,学校、教师和学生也就只好把考试当成目标了,要不然就没有目标,你选哪个?

你看啊,这是不是也是一个内卷的过程?本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性是好的,可是不断细化之后,突然发现,大家集体跑偏了,这个时候再要增强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就变得特别困难。让现有的老师出去社会锻炼几年?还是降低标准让有工作经验的人来当老师?上期我们说过,所有内卷的问题都不能从内部解决,老师实践力不足如果从老师下手,那只会把老师群体卷得越来越厉害。那应该怎么办呢?这一点的解决方案不从老师出发,而是强调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技能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平衡学校知识教育的单一性。

好的,内卷的难题,也不是只有这两个。刚才举的例子,希望你听完之后,能够理解内卷和割韭菜不是一个意思。它是一种大多数参与者共同形成的状态,如果觉得自己是内卷的受害者,那么同时也就是造成这个状态的参与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韭菜   上期   参与者   专业性   实用性   肿瘤   主体   状态   目标   老师   教师   社会   考试   学生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