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自杀QQ群,一位大叔非要劝年轻人快乐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上周,随着警方调查信息的不断公布,沸沸扬扬的成都49中事件总算有了定论。

一切尘埃落定,没有阴谋论、没有意外,男孩小林的坠亡系其自杀行为!

在监控视频记录的半小时内,小林从教学楼无人的角落彷徨游走,到空荡的水泵房反复割腕,最后毅然爬上实验楼5楼平台的栏杆,纵身跃下。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看到这一幕,不管身为父母还是老师,心中都会有一种沉痛的窒息感。

“天天想着四十九中楼,一跃解千愁。”

这是小林去年6月在QQ上发表的一句动态,然而这句话被他变为了残酷的现实。

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人扼腕叹息,可这背后,更有一个悲伤的事实:

我们正频繁的见证这样的悲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中国,15-34岁年轻人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就是自杀。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而父母们,总是无法觉察、无法相信、也好似无法避免这些孩子产生自杀的念头。

“我的孩子中午还和我聊得好好的,怎么会下午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儿!”

到底该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抑郁及自杀现象?这看似是个无解的问题。

直到认识了徐世海——一位中年丧子的父亲,卧底学生“约死群”的故事。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我才终于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


1.儿子死后,他决心卧底“约死群”,找寻真相

45岁的徐世海,本是郑州市水上义务救援队的一名队员,他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两个儿子。

2020年5月11日,他像往常一样跟随救援队出勤,帮助完一位落水老人后回到家,看见两个儿子正在玩游戏,“一切如常”。

大儿子徐浩宇给他倒了杯热茶,还洗了衣服又拖了地。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小区保安上门来问:“有个孩子从顶楼跳下来了,是不是你家孩子”。

一个中年男人的世界从那一刻开始,崩塌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整个人活得像是悬浮的空气”。

记者从徐世海和其他亲属口中了解到,17岁的徐浩宇是个阳光开朗的孩子。他身高186厘米,皮肤白皙,样貌帅气。爱好美术。

疫情期间,徐浩宇还曾画了幅肖像,致敬抗疫的白衣天使。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徐世海对记者说,儿子曾想好了未来要学服装设计或做自媒体人。

作为父亲,他无法相信一向优秀、随和、积极向上的大儿子,会如此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

徐世海翻遍儿子的遗物,却找不到儿子自杀的原因。

几天后,他无意中打开儿子的QQ号,进入徐浩宇最常去的聊天群。

没想到在那里,发现了一个陌生、黑暗的世界。

群里的成员都是些十几岁的孩子,聊的却全是关于“死亡”的话题。

“真的活得够够的”

“你选对了,只有死才能解脱”

“我走了,你们来不来”

徐世海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哪一刻做了那个决定。

于是,一个45岁的中年人混进了成员平均年龄十四五岁的“约死群”。

徐世海发现,通常在晚上11点,这些群便会活跃起来,因为年纪的差距,他努力伪装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

他怕和年轻人有代沟,于是经常关注年轻人朋友圈的信息,学新的网络用语,去附近中学大门口蹲着,听学生聊天,在群里发言时徐世海还会“战术性”地加上粗话。

为了防止自己因为“潜水”被移出群,他每天就在群里发红包,维持活跃度。

当然,徐世海做这些的目的,也是他最关心的,就是群里一类“想死”的言论。

如此冒充孩子的同龄人,卧底QQ群,一段时间后,徐世海终于逐渐走进这些问题少年的暗黑世界,也让他回忆起自己儿子生前的一些行为。

徐世海决定做一件伟大的事情:和这些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放弃轻生的念头,能劝一个是一个!


2.在痛苦的世界,他力劝每一个年轻人要快乐

对一个中年人来说,想让陌生的青少年信任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徐世海说,刚开始有一次,他看见QQ群里有轻生的发言,并且几十条怂恿和鼓励的信息随即冒出来。于是他模仿中学生的语气发言:

“你真傻,有什么比我们一起快乐地玩耍更有意义吗?自杀就是胆小鬼,最后只能下地狱!”结果他被移出群聊。为了再进群,他就申请多个QQ号、借号,再找人拉自己入群,因此他还被当成过骗子。

几番思索下,徐世海改变了策略。

他陪年轻人熬夜不睡觉,一看见有人发自杀相关的言论,他马上向发言者提交好友申请,并设置为“特别关注”,准备私聊。

功夫不负有心人!就这样,徐世海在“约死群”里开启了“救人模式”

有天深夜,一个男孩发了一句“再见”,就爬上了宿舍楼顶。

徐世海赶紧发消息:“在吗?”“怎么啦?”接着陪他聊了5个小时。

凌晨4点,男孩终于对他说:“放心,我已经想开了。”徐世海长舒一口气。

每一次救助的过程,对徐世海来说都像是一场噩梦重演,但他还是坚持和孩子们沟通交流

一个湖北女孩到郑州参观动漫展,被人骗到酒店,拍下裸照,写下欠条,上面有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父母联系方式。

她不敢告诉家人,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徐世海是她的网友,得知她的情况,一边在线开导她,一边报警。

一名中学生说被同桌掌握了隐私,长期被勒索,他说“不想活了”。

徐世海给勒索者打电话,自称是警察,电话那头的声音听上去很稚嫩,紧张得有了哭腔。这通电话后,求助的中学生收到同桌的道歉和欠条。

徐世海说,“约死群”里的大部分孩子并非无药可救,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只是因为生活中的小事无人问津,于是被无限放大,如果有人拉他们一把,事情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在他的努力劝说和帮助下,一年多来,有30多个想自杀的孩子放弃了轻生的冲动!

那些被拯救的孩子,都对徐世海这位中年大叔怀着感恩之心。

有个孩子对他说:“徐叔叔,以后我参加工作,挣到的第一份工资就给你。”

徐世海笑笑:“重要的是你要好好活下去。”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3.“救救孩子”世间需要更多这样的善意

大多数的家长,是从过去艰苦奋斗的时代生活过来的,对于“苦”的理解可能仅仅是家里穷上不起学,或是一年穿不上一件新衣服。

所以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懦弱”、“抑郁”很难理解:不就是读个书吗?不就是考试没考好吗?有那么多不开心吗?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时代塑造着人,也局限了我们想象痛苦的边界。

如果你不去关心了解孩子,你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选择结束生命的那一刹,到底在想什么。

他们中,不乏有极度悲观厌世的,但更多的是被成长的烦恼所困扰的。

也许只是因为被心爱的女孩拒绝;也许只是被父母从手里抢下了心爱的游戏机;也许只是被成年人不经意的言语伤了自尊的···

没人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于是一冲动就走向了天台。

就这么简单?

事实的确如此。孩子们就这样草率地了结了生命。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在“约死群”里潜伏过的徐世海总结道:

“他们压抑太久了,就像一个汽油桶,早已积满了油,就差一个火星把它引爆。”

而这些“积病”的来源大多是家庭教育。

徐世海透露,不止一个中小学生感慨,日常烦恼几乎没有出口。

父母觉得孩子衣食无忧,无病呻吟,老师也只管学习,时常责备学生,于是孩子就会变得自我怀疑,越来越敏感。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这群孩子聚集在网络这个“树洞”里,公开传递这样的思想——别指望父母、老师能帮你做什么,想改写人生,只有生命重来。

和吃饱穿暖相比,孩子的心理健康就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很大程度上都是灯下黑,缺乏沟通的家长永远是站在洞口外面的那个人。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写到这儿,我想起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篇尾留下的那句醒世名言:

“救救孩子”!

怎么救?

我想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应当明白,家庭教育不再是每天盯着孩子做功课,定期去开个家长会这么简单了。

比起孩子的安全、心理健康、性格。孩子的学习其实是最最次要的任务,重要的也是难做的是怎样与孩子的成长同步,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在孩子出事前抵挡住他们内心的暗流汹涌,这道坚实的壁垒恐怕也只有通过“家庭教育”才能构筑。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这个世界需要有更多徐世海这样的成年人,给予青少年善意的抚慰;

也只有这样,以后类似“成都49中事件”的悲剧才会越来越少。

凌晨12点,45岁父亲“卧底

关注我,共对一樽酒 相看众生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卧底   年轻人   欠条   大儿子   成都   家庭教育   大叔   中学生   念头   儿子   父亲   家长   事情   父母   生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