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的“文昌阁”

文|王玉杰


平原的“文昌阁”

现平原县城的“龙门楼”


文昌,星官名,又名“文曲星”、“文星”。中国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多为读书人崇祀。

明代平原学宫东南建有文昌阁(故址在今平原师范东南围墙外),供文昌神。

乾隆《平原县志·祠庙》:“文昌阁,在儒学左水门上。明万历元年(1573)建,国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邑绅董讷重修。”

“儒学”,元、明、清在府、州、县设立的学校,供生员读书,称儒学;这里指平原学宫。

“水门”,指平原龙门;龙门“下为水门”,因有排水沟故称。

这段引文意为:万历元年在水门上建了文昌阁。

龙门与文昌阁都是学宫的附属景点,清代“平原县学宫图”标明了两座古建筑的位置及形状。(见附图一)

民国《续修平原县志》记载:民国二十四年,几名文人结伴,斜阳欲坠之时,攀登文昌阁,四下观瞻,发怀古之幽情,促远游之壮士,并诗曰:“城头峻阁记文昌,结伴登临引兴长。脚底龙门留古迹,街心马路履周行。仙桥阔野通流水,孤墓残碑冷夕阳。国事阽危需志士,男儿讵效接舆狂。”以《杰阁晚眺》为题,列为新平原“八景”之一。

“杰阁”,指文昌阁。(见附图二)。

解放初期,龙门、文昌阁保存完整。“文革”期间拆除。

2010年,平原县城新华南路北段路东,琵琶湾公园西门方位,新修了龙门。这是一段仿古城墙,长约37米,南北两端底宽8.55米,高度相当于五层楼房。较比故址整体东移了近60米。

城墙居中拱门上镶嵌“龙门”二字刻石。龙门之上建有亭式二层楼。新修龙门高峻挺拔,雄伟壮观。然而,这座仿古建筑的命名为“龙门楼”,平原旧志,无此名,恐无据。平原文昌阁的名字不会消失,因为它已经载入史册。


平原的“文昌阁”

原恩县、现平原县恩城镇驻地的“文昌阁”


近年来,又把原恩县文昌阁,写作平原文昌阁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古建筑命名的混乱,且与历史记载不符。为尊重历史,保护完善古迹复建,笔者呼吁:恢复平原“文昌阁”的名称,龙门上仍为“文昌阁”。

另外说明:“龙门”二字石刻,原本在城墙东面、朝东,解放后改为朝西。

自古以来我国天空四象为“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龙门上为“文昌阁”大门朝东。今复建的龙门石刻,朝西,方向错了;龙门东面石刻“朝京”,平原“专家”解释,今地平原古城西门,名“朝京”,琵琶湾西门代表平原古城西门,岂知,今地平原古城的西门实为西北门,旧社会县里官员进京出西北门,经崔家庙东,径官道直达北京,所以称“望京”门,今“望京”朝东,有崇洋媚外嫌疑。“龙门”二字朝东,“朝京”二字朝西,才符合历史真相。


平原的“文昌阁”

附图一:清代“平原学宫图”


平原的“文昌阁”

附图二:民国平原八景“杰阁晚眺”


王玉杰,山东省平原县人。1963年参加工作,先从教后从政,县委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8年。1999年退休后,热心地方史料的搜集研究工作。2005年研究平原县旧志。2011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历史散文《平原龙门札记》。应邀点校乾隆《平原县志》、民国《续修平原县志》并于2014年6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18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董讷柳村诗集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平原县   平原   文昌   乾隆   故址   水门   县志   儒学   石刻   西门   城墙   龙门   民国   古城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