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茶文化简述

文|王玉杰


平原县茶文化简述


茶,古籍资料中称“荼”。“荼”《说文解字》解释:苦菜也。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始于汉代,古汉语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茶的读音在西汉时已确立。茶还称“茗”,泛指喝的茶。

喝茶,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习俗。自晋以来,茶事开始大兴,已将茶看成某种精神逸趣,被传播蔓延开来。到了唐代,饮茶的习惯已被人们广泛接受,至建中年间,已十分兴盛。饮茶的普及,使种茶、采茶、制茶及贩茶业兴旺起来。茶有其特殊功能,煮好的茶水,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是一种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饮料。

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科学与行业。我县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以茶为礼

清代,茶作为名贵的礼物送人,甚至在婚礼行聘的时候,以茶为币。据清乾隆十三年《平原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三(1684年)年甲子秋九月,圣祖皇帝东巡,十月六日由陆路过平原,“幸东关生员杜永祥宅进膳毕,永祥率四子(俱诸生)叩奏履历,上奖曰:福寿双全(后永祥寿九十有四),赐炙肉酥饼各四盘。更问有生员否?随传张琦至,命讲中庸予情明德一节,上曰:中庸之书总是以人合天之学,讲得好,赐茶饼而行。”清政府规定,知县进谒方可进茶饮茗,县令以下的人,公出往来是不供应茶水的。康熙皇帝以茶饼赐与学子,这是含有茶质配料的名贵食品,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云雾茶饼”仍闻名全国。清代以来,以茶相赠的习俗波及到民间,延续至今。

以茶赋诗

西晋诗人张载曾作《登成都楼》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该诗不仅把茶视为六清之首,还把茶作为闲情的内容之一而加以播扬。差不多此时,茶开始和诗结缘。清代《平原县志》载,德州堂邑教谕田霡《走平原途中大水访中合上人茶话》诗一首:“征衫抖擞水泥香,到此方输衲子强;静坐双林无一事,哪知门外转沧桑。”诗题中:“上人”,旧时对和尚的尊称,诗中“衲”为和尚自称。该诗记述了田霡与和尚沏茶而饮,闲话吟诗的情景。

品茗休闲

休闲离不开品茗,当一人独处,又闲适可静时,坐于幽居,或窗前,或树下,或月影中,煎后悠啜,细品慢尝,必浸有一种快意。唐代诗人卢仝《饮茶歌》称:“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一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卢仝饮过七碗茶,似乎成了神仙。民国二十四年《续修平原县志》卷之十载,清代嘉庆三年举人董芸《坐啸雪亭待月》诗一首:

碧云红树穴寥天,兀坐茅亭思悄然。

老去心情多病懒,闲中风味爱逃禅。

竹梢露下客初散,松际月高人未眠。

唤取茗奴频扫叶,清泉石火夜相煎。

平原城南糖坊张村西南,清代曾建有董家楼,是康熙丁未科进士董讷的别墅,院内啸雪亭前有竹一丛,甚茂。董芸,即讷之曾孙。该诗尾联“相煎”,即指煮茶,全诗表现了作者饮茶待月的悠闲乐趣。

土制茶艺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在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现在,我国的中部、南部广泛栽培。由于气候、习惯等原因,我县不产茶,市面上的茶都是茶商从南方贩运来的,价格较贵。在旧社会,上等好茶,有钱人家才买得起,平民百姓只能喝劣质大叶子、茶茉子,有的发苦,有的无味,有的根本没法喝。我县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创造了本地自制茶。

原料:野生荷麻秧叶、枣叶、红糖。

采摘时间:农历五月初五日早晨,出太阳前,采之嫩叶。

制作方法:取荷麻秧叶一宗,枣叶少量,洗净摊凉,轻手措入红糖适量,当天热锅炒制,确保色绿味鲜。

过去,民间多户每年春季自制一次,密封存放,饮用一年,一般是过节、待客才饮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买茶喝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土制茶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

大众茶馆

过去,我县茶馆星罗棋布,城乡集市,交通要冲,均有茶馆。商家在门口放一张桌子,上置一茶壶,门前挂醒目的“茶馆”招牌。店内砌炉灶,通外有较高的烟囱。室内置桌凳,设茶坐若干。茶馆烧水多用汆子,即将一般水壶底部加长,打制比壶底略细的圆形长筒封底。炉灶按铁板炉口,炉堂深,烧芝麻秸、棒穰。汆子放在炉口上,底部在火里可以很快烧开。建国后,茶馆开始烧混砟,汆子逐渐被淘汰。这类茶馆,在门口卖大碗茶,赶集的、过路的可以驻足喝一碗止渴。“文革”期间,一碗茶五分钱。茶馆就是老百姓的饭店。可以“代烩干粮”,连吃加喝,即舒服又省钱。进茶馆饮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位两角钱,水管足,不限时间,可以在茶馆会友茶话,也可以买几个烧饼吃茶饭。有钱人可以点一壶西湖龙井高档茶,要个单间,会友品茗。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大众化的茶馆淡出市场,幽雅茶室悄然上市,品茗上了档次。

茶道五境

唐代隐士陆羽,字鸿新,嗜饮茶,著《茶经》一部,言茶之源流、饮法、茶具甚详,被奉为茶神。精烹细品的饮茶,自唐始,后来传到日本,日本在陆羽《茶经》的基础上,又进而丰富发展,创造出了闻名于世的“茶道”。我国的茶道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五境之美。我县的茶道也有自己的特点。

茶叶品种繁多。过去,本地市面上常见的是以绿茶为茶坯再加工的西湖龙井、茉莉花茶,还有劣质大叶子、茶叶茉、茶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市面上茶叶品种增多,主要有绿茶、红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近年来又增加了普洱茶,以绿茶、红茶较为普遍,白茶少见。各类茶叶又有多个花色品种,美不胜收。

煮茶用水以水质甘甜可口为佳。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以便饮用。“文革”之前,全县人民都喝井水,有的城区及村庄找一口甜水井,往往要跑几里路。县城琵琶湾北部的井,水质最好,专职水工常年为各店户送(卖)水。自从用上自来水,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沏茶、泡茶十分方便。

讲究火候。我县清代文人有煎茶习俗,据清代《平原县志》卷之十张伯琅《二如园赠董行人兹钧》诗,载有“一编竟日坐相对,两童煮茗兼焚香”的诗句。“煮茗”即把茶叶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煮,煮茶的火候,水开为止,暗火保温。近代,沏茶习俗普及,壶水开,水落滚,杂质沉,才能沏茶。有的喜欢泡茶,用70—80℃的开水冲泡,约三分钟后品饮。掌握好火候,茶味鲜美。

精选茶具。茶具一般到商店选购,以质地细腻,含铁质高,呈赤褐、紫黑色的紫砂壶最受欢迎,还有各种样式的茶碗(杯)、茶盘等器具。有一套精巧绝伦的茶具,观之赏心悦目,饮者清香袭人,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过去,我县民间有茶囤子,是一种工艺品,“文革”前,民间多人编制,商店也有出售。制作方法:先用麦秸莛编成长绳,外绕高梁莛皮,再盘成圆桶,上口另编圆盖即成。茶囤子内壁加棉絮一层,白布包好缝实,把沏水的茶壶放入囤子,加盖封好,冬季保温,能较长时间的饮用,现在已很难见。

注意环境。茶是高品格的,洁者自饮,德者自饮,都是品而饮其香,爱而慕其雅。居室饮茶,应以清静、质朴为背景;步入高档次的茶室,用心品茶,便能尘埃荡去、风淡云轻、怡然豁达,增强茶艺术的感染力。好的环境,才能更好的领会茶的滋味。

以茶待客

古人云:“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待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从城镇到农村,红白喜事,日常生活,千家万户都与茶结缘。以茶待客之茶艺有很多讲究,茶具洗净放在桌或茶几上,壶嘴对着门口,不能冲着客人;泡茶,先将壶温之,再酌量入茶叶,下茶叶不可直接用手抓;斟茶,还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叫“凤凰点头”。先当着客人面,把预先洗净的茶碗(杯),用水冲一遍,在每个杯中加入茶水,每一杯都点到,以示公平,再来回巡酌,看哪一杯少,补上一点,这样,每杯茶汤的量和浓度基本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大都忙于挣钱,相互间关系趋于淡漠,通过饮茶,或到茶室品茗,朋友相聚,互通信息,交流感情,随意说笑,也是一大乐趣。

喝茶与健康

怎样喝茶才有利于健康,据刘筠溪主编的《祝您长寿保健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介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因人用茶。茶叶味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润肺化痰、利水通尿的功用。年青体壮的人,适量饮茶可以降火祛燥。年老体弱的人,往往虚寒血弱,长久用茶容易因其寒凉侵袭脾胃而不知不觉损耗元气,甚至会诱发疾病,因此,应该少喝浓茶。

对症用茶。茶叶中含有咖啡因、鞣质、茶碱和维生素C等,对中枢神经有强兴奋作用,因此,患失眠症的人睡前不宜饮茶。咖啡因、茶碱还能加强心脏功能,提高心率、扩张冠状血管,所以心动过速的冠心病人不宜喝茶,但是某些心动过缓的病人,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人,适量喝茶则有利于提高心率。咖啡因能增加胃分泌,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人不宜多饮茶;而消化不良、腹内积食者多喝些茶还是有益的。对于支气管哮喘、胆绞痛患者来说,适量饮茶可以减轻痛苦,因为茶碱能松驰平滑肌。茶有减少体内脂肪、降低胆固醇的功能,胖人适宜饮茶。

清淡为佳。一杯浓茶,刺激作用很强,可以引起失眠、头痛,甚至因对脾胃刺激过甚而造成呕吐。而且茶的抗菌作用随浓度增大而降低,所以,茶水以清淡为好。

冷饮多弊。喝温茶,体内的“火气”能因茶的凉性而下降,自尿排出;喝热茶,则茶的凉性借体内“火气”而升散,使人神思爽畅、耳聪目明;喝冷茶,不仅无清热化痰之功,而且有滞寒、聚痰的坏处。

茶水是一种饮料,饮用得当有利于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平原县   茶文化   茶馆   茶碱   县志   茶室   咖啡因   茶道   我县   茶艺   火候   茶具   茶水   清代   平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