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古运河畔“董子读书台”

文|马惠彬


德州古运河畔“董子读书台”

2007年重修的董子读书台,位于德州经济开发区


原董子读书台的遗址,在天衢铁路地道桥东的路南

董仲舒,广川(隋前德州)人。西汉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儒学大师,与孔子、朱熹一起并称为我国历史上的三大文化巨人。因董仲舒是在德州读的书。故隋朝时德州人就为其修建了“董子读书台”。因董子著有《春秋繁露》,此台也称“繁露台”。

董子台寻古

古老的德州“董子读书台”,始建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建,暂时没查到可考证的资料。有记载的只是:明·正统六年(1441)德州知州韦景元,在德州小西门(广川门)外回龙坝附近,重修文庙时,挖掘出隋代石如玉板、字若琅书的“董子讀書檯”石碑,即在石碑出土处重修了“董子读书台”。就是说,明·正统六年(1441)德州知州韦景元,在德州城的小西门外重修了“董子读书台”。

近170余年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因该“董子读书台”年久失修而倒塌,那块出土的隋代石碑也丢失了。时任德州知州马明瑞,又主持着在大西门外运河东岸的(实为北岸)堤坝外上,再次重建了“董子读书台”。

据相关资料记载,再次重建的董子读书台坐北朝南(面朝运河),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3亩。该祠堂的南半部为一院落,有一间古朴典雅,面朝运河的中式大门楼,院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砖铺的甬道旁,古树参天,浓阴蔽日,肃穆幽静。


德州古运河畔“董子读书台”

清末民初的董子台

后半部为“读书台”,台基高丈余,为边长约4丈5尺的正方形,有台阶12级,台的顶部四周均系青砖砌的半截花墙。

董子读书台的正殿为3间,面宽丈余,进深1丈8的,砖木结构三楹古典建筑。它灰瓦盖顶,飞檐翘脊,圆棚式宽敞的前出厦中间,有一半封闭式的防雨门棚,四根朱红的檐柱顶天立地。大厅前后统安红色门窗,所有门窗均为雕花木棂,图案雕工精细,古朴典雅。两山墙上各有一直径3尺的圆形窗户;殿内靠北墙砖砌的台基上,供有一木制神龛,神龛内的木牌上镌刻有“董子读书台”五个金字;正殿两侧各有小楼一座,系钟、鼓二楼。读书台的后身,也是一个小院落,貌似个小花园,靠墙的是管理人员的宿舍、仓库、和客房。

清·康熙年间,山东督粮道朱桢在董子读书台附近修了“醇儒书院”(又称‘柳湖书院’)。德州诗人田香城(田雯之弟),又在柳湖书院的运河岸边建了座“数帆亭”。

站在董子读书台上,运河中百舸争流、千帆蔽日的美景尽收眼底,豪迈优雅的船工号子声声入耳;古朴的“西方庵”与其遥相呼应,大西门外、大小竹竿巷的客货码头历历在目;向北距“米市清真寺”和“安德水管驿”等古建筑不足50米;绝对是一个风景秀丽、优雅高尚的旅游区域。

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里漕运兴旺,德州城四通八达、人文经济昌盛。故南北来往的钦官巡按、文人墨客、商贾富户等路经或来德州城时,都要登台叩拜董子,并在此游览、吟诗作赋,他们为德州城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董子的诗篇。

如:清·乾隆皇帝写下了:“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诗。

清著名诗人王士祯为“数帆亭”写了:“香茅结宇枕清冷,午梦初回惊远汀。何以江南秋色好,数帆亭是落帆亭。”的佳句。

董子台的消亡

董子读书台旧址,就在现天衢路铁路地道桥东20米左右的路南。德州解放初,该遗址已是残根断壁、满地瓦砾一片废墟了。当时,它在津浦铁路东约50米左右的地方,是一块比路面高出约一米左右、60米左右见方的高地。它南面是“旧河”海子,西面是一片略低点的空湿闲地,再向西铁路下是个小海子。东面是一片偌大的湿地,比路面还要低一米左右,夏季雨水大时此处还会积水,平时在那里走路就有一种柔软感。

据老人们说:以上这些地域,都是董子读书台的遗址。1908年,清政府修津浦铁路时,董子读书台虽经历了290多年的风雨,可它的主殿和厢房都比较完好,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德国人基本没有在董子读书台的附近取土,古迹基本保留了原貌。

1940年前后,日本人修德石铁路时,董子读书台的文物被洗劫一空。因正门及前院的建筑已倒塌。故日本人就将前门、院落、东西两边已倒塌的建筑及周围的空地全部给挖成了湿地和海子,只留下了残破不堪的主殿和后院,董子读书台就面貌全非了。

就是这点可怜的遗迹,因无人管理,而且还在不断的遭到来自各方的洗劫,摇摇欲坠的大殿很快就倒塌了,有用的物品全部流失了。

德州解放时,可怜的董子读书台,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块高地和瓦砾废墟了。遗址的南头,是高出地面约一米半左右的土台子,东西长约15米左右,南边紧邻旧河海子,常年被水冲击,固南北长最多8米,已成了长方形的了。土台子的西部好像还高点,顶部还有丢弃的破碎的柱基石和方砖。

土台子的东、西边沿,还能看到青砖砌的基础和残破的墙体。北面成了土坡,中间的那条坡道上下很方便。四周均能见到人们来此挖砖或取土的痕迹。

在土台子的四周,丢弃着无数的瓦砾、碎砖块,残损的砖石雕刻的小动物,石碑座、被砸碎的石碑、石块等。我印象最深的,是被丢弃在土台子东头的,那块约1.2米见方的大方石,它的周围刻有盘龙,上端边沿是荷花瓣,下端和中间雕有花卉等。

1958年的夏季,该遗址只剩下残垣,断壁也不见了。更加散碎的瓦砾、乱石顶着白色的盐碱粉末,无奈的睡在那里,土台子成了高不足一米、南高北坡的土堆了。

8月份,在“大炼钢铁运动”席卷全国,当时的德州市金城街道办事处,决定在该遗址上建“炼焦厂”。为了建厂,工人们将可怜的土堆铲平,将到处丢弃的石碑帽、破碎的瓦砾、柱基石、石碑和各式各样的石、砖雕块等,全部丢进旧河海子里,较大的盘龙石块有的被砸碎、有的被埋掉。眨眼间,董子读书台的遗址就成了“红旗飘扬、口号震天、浓烟滚滚、热火朝天”的炼焦厂了。

从此,经历了近350年左右的风风雨雨,德州城的第三个董子读书台①,也在德州城大地上消失了,残迹也见不到了。

可喜可贺的是,2009年一个更加靓丽的董子读书台,屹立在了德州城东部的开发区里。它虽然远离了大运河,又非当年董子读书的原地,但这并不妨碍后人,对这位文化巨人的凭吊和敬仰。所以,董子读书台的再次重建,它不仅弘扬了“三策固本”“天人合一”“民族中兴,天下大治”的儒家文化思想,也重塑了德州城的历史文化形象!

我们相信在董仲舒先生的身后,一个崭新的德州城,一群知识渊博的德州人,正迎着朝阳骄傲的屹立在南运河岸边。

注:

1、明·正统六年(1441年)德州知州韦景元修的“董子读书台”,起码是第二个。天衢铁路地道桥处应为第三个。现在在河东开发区修的应为第四个,据说文革后期,在人民公园内修了座小型的还不在内。

2、第三个“董子读书台”原址,应在现运输队及以西的地段,按说现在的铁路以东到现运输队的天衢路以南,都应是原“董子读书台”和“柳湖书院”的遗址。

3、旧河:清朝雍正年间运河改道后,原来的故河道德州人称其为“旧河”海子。

(作于2012年2月10日;版权归马惠彬所有,转载须注明出处!)


德州古运河畔“董子读书台”

马惠彬、一九四四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区桥口街,男、大学文化,企业退休员工。由于我生在运河边、长在德州城,对运河、对德州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后,便介入了对德州地域历史及德州运河文化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有关德州历史和运河文化的文章350余篇、二百万余字。并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上发表了260余篇。写出了各种类型的诗词歌赋等近300余首,在各种报刊杂志和书籍里发表了百余首。已出版了《德州史话》 一、二集,《北厂志》、《桥口街志》、《水兽旱船》等书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德州   董仲舒   德州市   炼焦厂   津浦铁路   知州   瓦砾   台子   石碑   院落   运河   遗址   书院   海子   铁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