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北宁津的丧事风俗

文|谢学军

鲁西北宁津的丧事风俗

在社会的变革中,把传统文化用文学方式记录下来,这是每一个作者应尽的责任。

有一天,我们村红白理事会的大总管找到我,他说:“学军,上级号召农村丧葬要改革。老传统的做法太铺张浪费了,有些条件不好的家庭,为了撑面子,大操大办,欠下一屁股债,为厚葬爹娘,花空了家里的积蓄,给今后的生活带来了困难。我们要按照上级精神,号召子女对父母要厚养薄葬,丧事俭办。不过,丧葬流程,是民间文化遗产,你要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

我说:“好吧,村里再有白事,我一定看个仔细。”

说来也巧,村里有一位老人去世了。我趁机回到家里,从开始到结尾,把流传多年的丧葬流程用文字全部记录下来。

村里有位老人去世,特别是儿多女多、有功名成就的,如同皇上“驾崩”,天地动容,亲戚朋友皆到。乡亲们都陆陆续续,登门帮忙,有的刷锅、刷碗、劈柴、烧水,有的从邻居家借来桌椅板凳,还有的到街店上去卖丧葬用品。

女人们从柜子里拿出白布,裁孝衣,缝孝帽。一时间,原本寂静的庄户小院,你来我往,悲痛的声音打扰了死者的安详。

村里的红白大事,都有红白理事会负责操办。红白理事会有个头头,他就是办事的总管。当然,这个人必须在人们心目中德高望重、办事公道、说话算数。经济条件不好的,也能让你办得过去。家庭富裕的,多花点钱给你支配得风风光光。特别在丧事上,总管一人说了算,丧主没有发言权,只管掏钱买东西。总管对那些不孝儿女,变着法地折腾他们,活着不养,在白事上让他们多花钱。棺材抬抬落落,落落抬抬,让孝子有着磕不完的头。

人一断气,总管第一个来到跟前,一边安排丧事的各项工作,一边安排给死者穿寿衣和搭灵床。

穿寿衣之前,先给死者擦身、剃头、刮脸、整容。寿衣也有讲究,都是棉袄、棉裤、棉长袍。衣服上不能带有塑料和金属纽扣。脚上,穿一双莲花图案的布鞋,表示脚蹬莲台,意思是说蹬着佛的宝座,成了正果。

一切进行完毕后,给死者盖上黄缎子做的、印有红色梵文经咒的陀罗经被。然后,抬至外屋的灵床上。

灵床,用的是单人木板床,或者用两条长板凳和一张秫秸簿,安排在外屋的正中间。屋子里所有橱柜和各种餐具全部清走。灵床前面,用秫秸做了一个半长方形的框架绑在床腿上,上面耷上一张草纸。

灵床前,在地上摆放着一张小供桌,上面一干一鲜两碟供品。干的是几样点心,鲜的是橘子、苹果。

供桌上,点着一盏长明灯和一个香炉。长明灯黑白不熄,说是给亡人去阴间照亮的。香炉里的香不能熄灭,烧完再续,这叫连续香火。供桌前面的地上,还放着一个铜盆,是用来烧火纸的。

灵床布置完毕后,在白草纸上砸上铜钱印,贴在大门两侧,这叫封门,表明这家有老人身亡。大门的左侧,挂一串门幡,亡者多大岁数,就用多少片草纸做成,意思是说,此院就是丧家。一切办妥后,小殓仪式就算结束。

这时,总管站在院子中间大声说:“孝子们都到了吗?来齐了就去‘报庙’吧!”

说起“报庙”,真还有几句典故。传说,人死后要入土,入土首先要到土地爷那里报到。土地爷登记完后,把花名册交给城隍爷,城隍爷检验后,再送给阎王爷,阎王爷根据亡者在人间的表现,需要到地府里做些什么,再报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用笔圈圈点点,到地府里什么人干什么都进行了分工。

地府里,各种惩罚、优待都有。在阳间积德行善、清正廉洁的,可进入养老公寓。那些作恶多端、贪赃枉法的,挖眼,扣心,下油锅。这正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过这是民间传说,事实上没有这一套。

在旧社会,大部分村头有座小庙,不是土地庙,就是城隍庙。村里的人死了就到那里报庙。

“报庙”也有“报庙”的秩序,用一根木棍和一只水桶,里面放上一捏茶叶和一捏小米儿,二人抬着,在前面领着孝子们奔向“报庙”处。孝子们穿着孝衣、戴着孝帽,低着头跟在后面。

女人们不随男人们到“报庙”处,就在离家门口不远的地方跪下,烧完纸,磕完头哭着再回到灵床前。

男人们都跪在“报庙”处,等纸点着了,嘴里念叨着:“请你钱呀。”等忙丧的人们把水桶里的水、茶叶和小米倒在了烧纸的周围,孝子们磕个头哭着返回。

回来的路上大哭,这叫哭街。这哭声,告诉乡邻们家中有老人身亡。

在农村,有个传统说法,儿女双全的,由儿女承办丧事;没有儿女的,亲侄子、亲外甥都可以。以上两者都没有的,根据亡者的遗嘱来办理,谁是丧主,谁继承家产。

“报庙”回来后,总管又安排人去报丧。这件事一般安排对亡者的亲戚朋友比较熟悉和了解的,起码要知道在哪个方向、走哪条道。

特别是一个村里有同名同姓的,千万不能报错,报错了就出笑话了。

过去,也出过报错了丧的笑话。村里有两个同名同姓的,报给了不是亲戚的人,这人进门就哭,他亲戚从屋里走出来说:“哭什么,我还没死呢。”一问才明白,是报丧的人弄错了。报丧的人找到亡者的亲戚,首先问清,这是某某的家吗?对方答应说是,再问,你和某某有亲戚吗?对方说有。你再说,我是来报丧的,你的亲戚某月某天逝世。只要报丧的人问清说清了,就一定不会出错。

报完丧后,亲戚们都来吊唁。男的领到一顶孝帽,戴在头上,女的领到一条孝带系在头上,问清几天丧期后立即返回。

第一天的事办完了。

第二天,入棺、移灵。

在农村,大部分是三天丧期。第二天上午,忙丧的人们就把棺材从木匠铺运回家。条件好的,买口上好的松木棺,条件差的,买口普通的。乡邻们把棺材刷上油,里面还用红布糊上材里。一切完毕后,人们把棺材抬到屋门前的灵棚里。

灵棚紧靠外屋门,高大、宽敞。花篮、堂布、奠花协调色浓,亡者的相片摆放在上方的鲜花中。灵棚左右悬挂着一副对联,上联写:泪雨涤尘洗天路;下联写:悲声惊动世间人;横批上写:前世典范。灵棚两侧,挂着两幅布帐,左边是八仙过海图,右边是天地全神图,整个灵棚显得特别威严庄重。下午未时,亡者成殓入棺,等于搬到了另一个世界。入棺前,还要敛财。按照子女们的人数,把铜钱一行一行地摆放在棺底,亡者多大岁数,就用多少个铜钱摆放。子女们按照排行敛一行,意思是说,得到前世的财务,后世的日子能过好。

殓完财,进行成殓。成殓前,要给亡者开光。开光的人,有的是总管指派懂行的人进行,也有家庭经济条件好的,雇庙里的老道。老道头戴道巾,身穿道袍。开光时,他手里拿着三炷香,在亡者的身上晃来晃去,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开光咒语:“开眼光,看四方,圣贤云聚好道场。开耳光,听四方,反闻自性佛号扬。开鼻光,闻四方,七宝莲花放毫光。开嘴光,饮琼浆,口念弥陀去西方。开心光,立志向,福慧双收生西方。开手光,捧信香,五戒十善好药方。开脚光,具神足,摆脱天道轮回苦。开身光,现霞光,化作金身舍皮囊。”

开完光后,孝子们把亡人的尸体抬入棺材里,并把其生前所喜欢的遗物放入里面。一切完毕,忙丧的人们把棺盖合上,四颗大长钉钉在棺盖四角。这一时刻,孝子们又是一阵号啕大哭。

在村野丧事上,哭声也是有讲究的。在民间流传着这样几句顺口溜:儿子哭,真心实意。姑娘哭,呼天喊地。媳妇哭,有声无泪。姑爷哭,驴子放屁。侄子哭,眼里含泪,外甥哭,哈哈几句。从哭声中,就能听出和亡者的远近。

灵棚里,男左女右,分落在棺材两旁。男的跪趴在地上,女的坐在长板凳上。男女都穿着孝衣,缝着白鞋。直系亲属晚辈的头上,都顶着孝巾。男的头上戴一顶孝帽,女的系一条孝带。男宾来吊唁,灵前负责接待的人喊了声:“来男戚了!”孝子们听到报信就哭起来。等来宾吊完唁后,报信的人又喊了声:“孝子磕头呀!”这时,孝子朝来宾磕个头,表示感谢的意思。

女宾来吊唁,一般不在灵堂前面跪拜,直接到灵堂后和那里的女人们一起哭。

女人群里的哭声,听起来就像一首大合唱。有哭爹的,有喊娘的。也有的听不清哭什么,只是从鼻孔里发出轻微的音符。

岁数大一点的女人,拍着大腿,晃着脑袋,拉着长声,一板三眼地发出有节奏的哭声,不知道是哭还是唱。

亲近的女人,眼泪鼻涕一大把,哭得昏天暗地,死去活来,满地打滚,两三个人架着胳膊都拉不起来。有的双手拍着棺材盖,表现出十分的伤心和痛苦,好像愿意跟亡者一起走似的。观看的人们,见此情景,同情、心酸、落泪,转过脸去,偷偷抹干泪水。

还有的年轻女子,被别人的哭声震动心弦,想哭却又哭不出来,睁着一双大眼睛,两眼望着天空,把涌到眼眶的泪水又咽回到肚子里。

女人们劝了又哭,哭了又劝,经过几番抽泣,几番劝止,这才慢慢地停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没,这才风平浪静。

夫妻两个,如果男的身亡早,哭的最疼的是他媳妇了。他媳妇怀着悲伤痛苦,撕心肺裂,号啕大哭。她哭结为夫妻以来经过的酸甜苦辣,又哭省吃俭用拉巴儿女多么的不容易,还哭老伴走了自己孤苦无依,心中无尽的委屈和泪水,全部用哭声诉说出来。

这样的女人,不必劝解,你就是不住地劝说,也得等她把满腹的委屈全部发泄出来,哭够了,她自然会自己停下来。

在女人群里,哭得最有水平的那就数着亡者的亲生女儿了。她用民间小调的形式哭,并且还按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一一哭诉,简直就像戏台上的演员在表演:

正月里来正月正,跪在灵堂放哭声,

爹爹你睁眼看一看,儿女披麻戴孝在守灵。

二月里来到初二,孩儿落泪放悲声,

隔块木板如隔山,纵然哭死也叫不应。

三月里来到初三,俺盼爹爹活百年,

哪知爹爹走得急,从此不能再回还。

四月里来到初四,爹爹恩情大比天,

孩儿还没来报答,步入黄泉离开俺。

五月里来到初五,爹爹为俺操心苦,

天热送来防暑汤,天冷搬来被和褥。

六月里来到初六,爹爹的好处记心头,

是你教俺咋做人,是你教俺忠孝有。

七月里来到初七,谁家办事都有你,

为了别人心操碎,不图面来不图米。

八月里来到初八,好人为啥寿命差,

大帝苍天理不公,阎王老爷不按法。

九月里来九重阳,爹爹做事高风尚,

对人对事存公心,良心放在胸中央。

十月里来十月十,来到爹爹祭奠日,

跪在坟前放声哭,不知老爹知不知。

十一月里到十一,大雪纷飞铺天地,

不知爹爹受寒冷,孩儿时常牵挂你。

十二月里整一年,人间过年喜欢欢,

别人拜年爹爹在,孩儿头磕谁跟前。

女儿哭完十二个月,眼睛红了,嗓子哑了,观看的人们也同时流出了眼泪,有的陪着放出悲声。

丧事的第二天晚上,是最繁忙的时刻。

第一件事,晚饭后先到庙前烧纸,程序和“报庙”一样。

第二件事,大约在晚上亥时,在村十字路口烧大纸。

第三件事,就是派差,说明白一点,就是给乡邻们派活。

派完差紧接着三声炮响就辞灵了,人们才陆续散去。

一张口讲不完几件事,咱得一项一项地说。先说孝子们到庙前烧纸回来,紧接着就开始烧大纸。烧大纸,地点大部分选在村中的十字路口,也叫做送盘缠。乡邻们把用纸糊的车、马、房一同抬到十字路口焚烧。男女孝子每人手里拿着一炷点燃的香,同时都扔到火里,然后都跪在地上叨念:“爹呀,坐着聚宝盆,好处来安身。山高路又陡,捡着好道走。西天路遥远,路上别省钱。旱路来坐车,水路要乘船。”随着大纸的烧完,人们的念叨便结束,孝子们又哭着回到了灵棚。

派差,是总管干的事情。二日晚上,乡邻们来得最全,人们都来听听明天发丧总管派给自己什么活。孝子们有专人领着,先给庄乡们磕个头,然后都跪在地上,听总管给大家派差。

总管站在一个高台上,拿出差单,先是咳嗽两声,接着来了个开场白:

“破碎的镜子,难圆的梦,离别的亲人,难续的情。尊敬的各位乡邻,今天是丧事的二日晚上,明天就要发丧了。我代表丧主全家,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希望我们同心协力把丧事办好。下边我念一下差单,不明白的地方我再解释:“丧堂迎揖一人,大棚款客二人,领孝子谢席一人,伙房六人,刷碗、烧水、送水、端盘子的各四人,放炮的两人,给乐队送水、送烟、送饭的二人,支房四人,大柜四人,给乐队和杠上结账的两人,开矿的八人,开车拉人、拉锨的六人,抱纸篓撒阴钱的一人。所派人员名单,就贴在大门左边,为了节省时间,就不必细念了,明天自己干什么,请看名单吧。”

总管派完差,孝子们给大家又磕了个头,紧接着,辞灵的时间到了,三声炮响过后,孝子们又痛哭了一场,乡邻们才渐渐散去。

在丧事开销上,虽然同在一乡一村,民间俗语也讲到,同乡不同俗。有钱人家,亡者活着没怎么管,发丧却大显孝心,二日晚上就大摆筵席,雇来乐队,吹吹打打,闹到半夜。那欢快的唢呐声、优美的河北梆子唱腔,远远听去,不知是喜还是哀。

酒席宴上,有丰盛的菜肴,鸡、鱼、虾、蟹,骨头、酒瓶子,遍地都是,特别奢侈。人们喝得东倒西歪,嘴舌说话都不清楚了,还吹牛吹得比天高。有的话不投机,便动手打架,把个丧事搅得一塌糊涂。

农村人就这么怪,丧事开销专向有钱人看齐,你花两万二,我不能花一万八。丧事办完,欠下一屁股债,那真是雪上加霜,全家人受苦受累挣钱还债,省吃俭用,好似到了灾荒年。人死了,奢侈浪费不是孝心,厚养薄葬才是忠孝双全,不能给家庭造成不该有的困难。

出殡,是丧事的第三天,也是最繁忙的一天。早饭后,亲戚朋友都来全了,开丧便正式开始。

丧日里,悲伤的哭泣声夹杂着灵堂迎揖的呐喊声,这是开丧的序曲。

开丧,顾名思义,就是发丧事宜的正式开始。孝家请来了乐队,孝子们男左女右,跪在地上低着头,听着乐队演奏着开丧曲。

由锣鼓、唢呐、大号和笙管组成的乐曲,凄凄惨惨,叫人听了特别心酸难受。总管也特意来到乐队跟前对班主说:“掌班的,冒冒劲,咱来个前文后武腰里硬。”

什么叫“前文后武腰里硬”呢?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大懂。前文后武,就是先吹后敲。腰里硬,吹完后加一段唱,唱完后再吹。

掌班的一听,这是行家,都拿出百分之百的劲来。随着三、六、九声的炮响,乐队也来了个三、六、九开。那哀婉的乐曲让人动容,使得丧事气氛更浓。

出殡这天,孝子们的腰间都扎一根麻绳,为的是起灵前往怀里揣两个馒头,丧毕后带回家吃掉。传说吃了后,日子顺当,福禄祯祥。除此之外,孝子每人还拿着一根哀杖。哀杖是用秫秸做的,三根短秫秸绑在一起,外面缠上带锯齿的白纸,是专为跪地磕头起身用的。

外甥们还带来了“三生祭”和馒头祭。“三生祭”有生鸡、生鱼、生猪头,还有没炒熟的五盘菜,加起来共计八盘。“三生祭”,由制祭人做好后送到村头,孝子们在乐队的伴奏下到那里去接。

馒头祭,六十斤一份,都放在伙房里,拿一个磁盘放上一个馒头,写上名字放在邻居家,孝子们再去求。孝子们端着馒头走在大街上,让人们看看某某人上的馒头祭。

姑娘们还糊了几盆花,有金钱树,银钱树,菊花、牡丹、撼钱树。这些花都放在较远的村户家,由差人领着孝子,伴奏着音乐到那里去求。这些花求来后,都摆放在灵前的供桌上。

满满当当的灵前供桌,色泽鲜艳,使人们看了眼花缭乱。亲朋好友和乡邻们送来的花圈、花篮、黑布帐,在墙根下长长摆放了一大溜,把个灵棚装扮得庄重、威严。

在男人求花、求祭的同时,女人们在家给亡者磕寿头。寿头每人磕九个,拜三拜,磕三磕。

男人求花、求祭完毕后,由差人领着,伴随着音乐给乡邻磕头,表示对大家的感谢。

出殡这天,最艰巨的任务是开矿。开矿的人选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孝子领着人们来到墓地,找好位置,自己先掘上几锨土,人们这才立刻动工。开矿的人们在丧事上受特殊招待,别人吃大锅菜,他们坐席,表示丧家对受大累的人的尊重。

亡者生前交结面广,根据孝子的提议还要特约。特约的人们都要坐席,纸礼比别人拿得高出一筹。这些人都能说会道,丧事上遇到点麻烦事他们便出面调解。

出殡这天,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门外的乐队。这些艺人,都是丧主花钱雇来的。在艺人的班子里,有年轻的帅哥,也有漂亮的美女。特别是漂亮的美女,在乐队里担任主唱角色。美女穿戴性感,满身的香气,描眉画眼,头上的金簪银簪闪闪发光,那大圈圈套小圈圈的耳环,让风刮得叮当直响,因此,她们也就成了让人瞩目的焦点。

锣鼓一响,各种乐器蠢蠢欲动,马上就要开戏了。观看的人们都往这里聚拢。年轻的小伙子们爬到墙头上,小孩子们爬上树骑在树杈上,给乐队增加十分人气。

头一出戏唱的是河北梆子《大登殿》,那高亢激昂的唱腔,飞扬在村野的上空,琴声悦耳,锣鼓明快,真令人回肠荡气,扣人心弦。

能歌善舞的乐队美女,她的每句唱词含着娇羞,带着妩媚,赢来一次次的叫好声,掀起一阵阵高潮。

每个乐队,总有一个能吹的。这人吹起唢呐来,腮帮子鼓鼓的,好像塞进两颗大红枣,脖子上的青筋如同要跳出肉皮外,眼珠子呕得通红,越是叫好,他越是冒劲。

吹了一阵子唢呐,又开始卡戏。那张着大嘴的卡戏喇叭,在艺人的卡奏下就和人说话一样。配合着丧事,卡了一曲豫剧《秦雪梅吊孝》。卡奏艺人带着表情,眼角里淌着泪水,声音就和唱的一样。观看的人们也跟着眼含泪花,被这悲泣的声调所感动。

还有能吹的艺人,为了表达自己的高超技能,嘴里叼着香烟,用两个鼻孔吹两支唢呐。也不知怎么弄的,一会儿把烟头吸进嘴里,闭着嘴用鼻孔吹,吹了一阵子又把烟头吐出来再吸两口,人们还纳闷,这烟头在嘴里不烧舌头吗?乐队到了这时,证明将要接近尾声了。

农村丧事雇乐队,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人认为,这是铺张浪费,应该把这份开支花在人活着的时候,人死了没必要这样大手大脚,这叫厚养薄葬。第二种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人来世间一趟不容易,死了带不走什么东西去了,花个千儿八百的响动响动,算不上铺张浪费。如果这算,那么坐着飞机出国旅游,一两万地花钱,又算什么呢?究竟是对是错,上头没有明文规定,谁也说不出个道道来。

起灵之前,准备好两片青色古瓦,一片写“起棺大吉”,一片写“安棺大吉”。写着“起棺大吉”的瓦,放在棺材盖上;写着“安棺大吉”的瓦,放在棺材下面的“陷食罐”上。

“起棺大吉”的这片瓦,棺材抬出门后,孝子拿着它沾上准备好的水,摔碎在放好的砸布石上,摔得越碎,越显得孝道。如果摔不破,不光乡邻笑话,今后的日子也过不红火。

写着“安棺大吉”的这片瓦,是下葬用的。棺材下葬时,把大孝子夫人兜来的馅食罐放在棺材向口处,再盖上“安棺大吉”这片瓦。

咚!咚!咚!三声炮响,这是告知人们马上就要起灵了。孝子们把亲戚求来后,进行最后一次吊唁。乡邻、亲朋好友也跟着同时进行。也有的姑娘、外甥、关系比较好的亲戚,表示对死者的再次哀悼,拿出钱来让乐队的女演员表演哭灵。

乐队的女演员化上妆,就和在戏台唱戏一样,表演的是河北梆子《双吊孝》。演员动情地流泪,孝子们抽泣阵阵,乡邻们泪洒胸前。

哭灵完毕后,乐队围着棺材开始转灵,在唢呐、笙管、鼓号凄凄惨惨的吹奏下,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后停下来。这时的总管,领着孝子到门外,给在场的乡邻们磕个头说道:“谢谢庄乡爷们了!”

人们拆除了灵棚,搬走了桌椅板凳,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起围拢在棺材周围,只听差人一声喊:“请大家招手,扦起来了!”小伙子们一用力,稳稳当当将棺材抬着出了大门。

孝子拿起“起棺大吉”的青色古瓦,沾上水,往砸布石用力一摔,瓦片摔得粉碎。

霎时,哭声、唢呐声、哇啦哇啦的大号声,哀声大作。这声音听上去很像一首大合唱,使人们听了心酸、悲哀、凄凉。

漫天飞舞的黄色纸钱,落得遍地皆是。看丧事的人们,摩肩接踵,很多女人也跟着小声哭。小孩子们,也下意识地搂着大人的脖子,小手不住地擦着妈妈脸上的泪水。

棺材入棺轿,这是一个十二人抬的轿子。轿杆都是圆榆木做的,两根大杠就像两根檩梁。棺轿的周围,红色的缎子布,绣着金色的金龙戏珠图案,既威严又豪华。抬轿的人们迈着同一种步伐,四平八稳,就是棺盖上放碗水也保证一滴不撒。

孝子们走几步就朝棺轿磕个头,一是磕给死去的亲人,也是磕给抬轿的人们。出殡的队伍像一条长龙,在丧乐的伴奏下,缓缓地走向村外。

棺材下葬后,还要让孝子看一眼,是否有其他不妥的事。孝子看完后,没什么问题了,抓把土扔进坟坑里,乡邻们这才拿起铁锨进行埋棺。

这个时刻,由差人把孝子打着的纸幡插在坟头处。同时,孝子、亲戚、也都脱下孝衣,用手拿着,还继续跪在地上哭泣。

黄昏已来临,夕阳血一样。三声炮响过后,哭声停,唢呐歇。人们用黄土堆起一个漂亮的坟头,而那些散落的花圈和白柳,也都盖在上面,大风一吹,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几年过后,坟上长满了野草,人们对亡者也渐渐地淡忘,只有儿女们在清明节和十月一日,才到坟前烧几片草纸,祷告几句。

一个人空手来,空手走,短暂的生命,在这漫长的世间里,如同演绎着一场戏曲。


鲁西北宁津的丧事风俗

谢学军,中共党员,山东省宁津县人。自1967年跟著名作家郭澄清学习写作,先后在中央、省、县报纸、刊物发表稿件200多篇,编写正能量新民谣2000多首,发表短篇小说《三出头》、《冯巧进城》、《春花被骗》、出版了长篇新民谣集和纪实文学《求师记》,受到社会好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丧事   北宁   灵床   秫秸   灵棚   孝衣   乡邻   唢呐   爹爹   孝子   总管   棺材   哭声   村里   风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