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不爱跟我玩”,面对孩子的社交难题,有些话尽量别说出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了一个应用广泛的激励理论——层次需要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人的需要被分为了五个等级,这五个层次由底部至塔尖位置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事实上,只有当人们的底部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孩子们来说也是如此。

当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他们的世界丰富了起来,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也更加复杂化,因此,对于社交的需求,被认可和尊重的需求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一个必选项。

“他们都不爱跟我玩”,面对孩子的社交难题,有些话尽量别说出口

“妈妈,他们都不爱跟我玩”

小茹是一位资深幼教,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毕业班小朋友,同时也是我在一次学习交流会中结识的好友,她就曾在交流会上分享了一次令她印象深刻的谈话。

那是在一次学期末的家长会上,班里一位小朋友的妈妈一直面露难色地想要找小茹沟通。等其他家长都走后,小茹主动找到这位家长,开始就孩子的情况进行简单的询问。

原来,这位小朋友是中途转班过来的,比较内向,所以小茹对她的关注相对较少,但后来有一段时间,她总是从家里带各种小零食,手工甚至是她平时爱不释手的娃娃到学校来,却总是有去无回。

“他们都不爱跟我玩”,面对孩子的社交难题,有些话尽量别说出口

小朋友的妈妈发现异常后,耐心询问,才发现这些物品孩子全部送给班级里的同学们了,孩子低头带着哭腔地对妈妈说:“妈妈,我都把最喜欢的娃娃送给她们了,可她们还是不喜欢我”。

说到这,家长的眼眶里已经闪烁着泪花了,小茹听了也内疚不已。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最深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认可。”

其实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到:“人类本质上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认可”。

这与马斯洛将社交和尊重需求列在高层次需求上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们都不爱跟我玩”,面对孩子的社交难题,有些话尽量别说出口

无论是孩子或是大人,在得到认可和鼓励后,他们的积极性都能够被更好地调动起来,更出色地完成某项作业或任务,就像皮格马利翁效应所呈现给我们的一样,得到别人认可的孩子普遍能够取得更高的成就。

面对孩子所遇到的社交难题,家长们要慎重应对

在大部分人看来,一个良好的社交关系是得到别人认可的重要表现。

因此,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闹小矛盾时,又或者孩子面临一些社交上的困难时,我们不要随意对待不予重视,有些话也尽量别随便说出口,因为这很可能会打击到孩子,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去问问其他小朋友,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他们都不爱跟我玩”,面对孩子的社交难题,有些话尽量别说出口

在很多家长朋友看来,小孩子之间的矛盾都是小打小闹,过不了几天就好了,因此在孩子来向我们诉苦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中“求助”的成分,而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惯式告诉孩子:“那你去问问他们,能不能让你加入”。

其实,这句话完全是无效社交。

一方面,小孩子们玩得正开心时,往往不愿意被别人打断,如果我们的孩子要加入他们,那么就要中止他们的游戏;另一方面,小朋友之前说话往往直来直去,因此孩子可能会直接以不熟悉,不喜欢你等话语被拒绝。

甚至是孩子很可能已经遭受过拒绝后来寻求我们的帮助,此时孩子遭受到了同伴的冷漠对待本身就非常敏感,我们如果说出这句话很可能会雪上加霜,不利于亲子关系的亲密发展。

“他们都不爱跟我玩”,面对孩子的社交难题,有些话尽量别说出口

★“这样哭唧唧的,我也不愿意跟你玩”

还有一些孩子比较爱哭,一受点委屈眼里就兜不住泪了,如果孩子在被排挤后哭哭啼啼地来找做家务的我们,或者是正在加班的我们,次数多了很难保证给我们不说出充满戾气的话,比如:“像你这样一遇到事儿就哭的,连我都不愿意跟你玩,别哭了”。

也许在说出这些话后我们会立马意识到不对,但无论是否立即道歉或弥补,我相信在孩子心里面,这句话已经像一根刺一样伫立在那里。

试想,连自己最信任,最喜爱的爸爸妈妈都说自己是个“烦人精”,孩子的自信心很容易就被这些话打击的分崩离析,变得自卑和敏感。

“他们都不爱跟我玩”,面对孩子的社交难题,有些话尽量别说出口

★“不玩就不玩,咱还不稀罕呢”

当然了,还有一类家长是十足的“强硬派”,在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时总是喜欢说:“他不和我们玩,我们还不和他玩呢,谁稀罕呢”。其实,这种说法也是不可取的,我们最好耐心问清缘由再提供解决方案。

这类话术就忽略了社交在孩子世界里的重要性,不懂得社交甚至是没有社交关系的孩子,是孤独的,未来在职场和生活中也不会有很顺畅的道路,毕竟一个人走即使可以走得很远但不会走得很快。

★“把你的玩具、吃的拿过去分享,他们就带你玩了”

在大人们看来,如果想要和别人建立联系,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套近乎,送礼物,当然了这要建立在合乎道理的基础之上。

“他们都不爱跟我玩”,面对孩子的社交难题,有些话尽量别说出口

因此当孩子问起时,大人自然而然地我们把成人世界里的社交规则教给了孩子,告诉他们:“明天你带点好吃的分给小朋友,他们就会和你一起玩了”。

但是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并不明白“吃人嘴短”的道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无效的社会之道,让幼小的孩子违背初心,假装出一副友好地面庞是残忍的,这种通过自降身份来讨好他人的做法,永远无法获得别人真正的喜欢和尊重。

良好的社交,是个以真心换真心的过程

我们在课本中都学过,想要解决问题,不能在细枝末节上出发,这样只是隔靴搔痒,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有釜底抽薪,扬汤止沸的智慧。

孩子不被小团体接受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和孩子耐心沟通,必要时去亲身观察,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它。

“他们都不爱跟我玩”,面对孩子的社交难题,有些话尽量别说出口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将心比心,真诚地对待小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稳定真挚的友谊。

写到了最后面:

社交需求是每个人无法遏制的,社交关系是每个人身处社会中无法逃避的,因此在孩子们之间的交往上,我们不要掉以轻心,毕竟每一次的摩擦或者沟通,很可能会带给孩子影响一生的影响。

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替代孩子去处理社交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更加成熟的社会经验,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掌握收获真挚友谊的方法,为孩子未来的道路寻找更多可靠的“途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詹姆士   社交   孩子   友谊   会上   心理学家   小朋友   难题   层次   耐心   家长   需求   理论   妈妈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