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你了”会让孩子安全感流失,3步培养正确“依恋关系”

“妈妈不要你了“

昨天晚上我按照平时的习惯将孩子白天玩完的玩偶、小汽车等玩具全部收拾完毕,孩子可能是一时兴起,小跑着过来将玩具全部一顷而下,撒的到处都是。

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我并没有过多的责备和斥责,而是告诉孩子不许这样并且自己又重新收拾了一遍。

对于一个两岁不到的孩子可能是觉得比较好玩,孩子又一次的重复了她的破坏行为将所有的玩具一倾而下并且还感觉非常的开心。此时一旁的奶奶不淡定了,抱起孩子就走到另外房间。孩子自然不愿意,在奶奶的怀里使劲针扎并且嗷嗷叫着。

奶奶这时候大声的蹦出了“不许哭,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句话,孩子可能是被当时的场景吓着了,突然停止了哭声,变得异常安静。

看到孩子可怜兮兮的表情,我立刻走过去抱起孩子并且一直轻声在孩子耳边说“妈妈不会不要你的,妈妈最爱宝贝了!“,孩子这才乖乖的趴在我的怀里一动也不动。

在我看来,虽然奶奶的这种做法可能会起到立即让孩子“变乖”的效果,但是我个人是非常不赞同对孩子说“妈妈不要你了”这种话,这种方式无异于把孩子用力的扔到一个黑洞洞的屋子里并且锁上大门,只会让孩子立刻失去安全感并且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这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过于残忍。

“妈妈不要你了”会让孩子安全感流失,3步培养正确“依恋关系”

那些曾经伤害我们的“危言“

仔细想一想,也许在你小时候也经常会遭受到诸如此类的威慑的话语。

回想一下当你亲耳听到最信任的人对你说这些话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是否对这些话深信不疑并且变得胆小、害怕。

一段时间以后当我们面对类似情景的时候脑海中就会立刻回想起妈妈对你说过的那些话,这些话在无形中阻碍着我们勇于思考、勇于突破的行为,让我们变得唯唯诺诺、谨小慎微。

可以说,“危言”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一不小心就会刺破孩子稚嫩的皮肤,给孩子造成无法言语的伤害。那么“危言”到底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

“妈妈不要你了”会让孩子安全感流失,3步培养正确“依恋关系”

“危言”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影响?

1、 焦虑害怕,安全感流失

孩子的心灵是最干净单纯的,并不会参杂过多的其他复杂感情色彩。

当父母总是以威慑、恐吓的语言来对待孩子,孩子会对父母及周围环境失去安全感,孩子一定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好才会造成妈妈的埋怨和生气。长期以往,孩子的内心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到焦虑和害怕,对自己持更多的否定色彩,最终造成依恋关系破裂。

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这对于孩子的整个成长以及步入社会都会形成很大的阻碍。

2、 形成负面潜意识思维

在我小时候经常会问我的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

妈妈总是会告诉我:”你呀,是我在路边草丛里捡来的!“

因为经常听到妈妈这么告诉我答案,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都确信自己是妈妈在路边捡来的孩子。与弟弟不同,弟弟不是妈妈捡来的,弟弟是妈妈亲生的,而我是妈妈捡来的孩子。

没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都确信无疑。每当自己犯了错误受到妈妈批评的时候内心总是会想起妈妈说的话。

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这不过是妈妈用来哄骗我编造的谎言。也许妈妈是出于逗乐的本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危言“让我内心形成了一个强烈的负面潜意识思维,让我变得非常焦虑,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会不断地寻找种种借口和理由来迎合这种思维想法,让自己变得更加自卑和脆弱。

“妈妈不要你了”会让孩子安全感流失,3步培养正确“依恋关系”

对于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是无法区分父母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孩子长期浸淫在这种负面言语当中会越来越缺乏安全感,孩子会在内心逐渐筑起一道心防,对父母关闭心门,最终必然导致依恋关系破裂。

想要维系良好的依恋关系,我们就要懂得如何正确的表达自己、如何正确的与孩子相处。

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做才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呢?

如何做才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呢?

英国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在《母亲护理和心理健康》中将孩子的依恋关系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这时候孩子对所有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6周到6~8个月),这时候孩子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性,对母亲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反应。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6~8个月到2岁),孩子开始特别愿意和依恋对象在一起。第四阶段:交互关系形成期(2岁后),在这个阶段,孩子获得了自我的观念,并且开始理解其他人的某些观点。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孩子随着年纪的增长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逐渐能够理解父母的言语和行为。

父母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来绑架孩子,而是要随着孩子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应对方式。

1、 拒绝情感勒索、情绪绑架,学会“赢得”孩子

1)、首先利用“6秒钟法则”控制父母的情绪

当父母说出“我不要你了”这种话时往往都是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孩子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看到眼前的“熊孩子”父母就会立刻心急如焚。

例如孩子路过商场看到玩具店里的玩具就迈不开步子,虽然此时家里已经躺着很多个一样的玩具了。

父母常规做法:

将孩子打骂一顿,顺便拽着孩子的胳膊衣袖扬长而去。最终也只会让孩子哭闹不止。

正确的做法:

当面临负面情绪的时候,可以立刻实施6秒钟法则

具体步骤:

a、内心告诉自己不要发火

b、转移自己的视线,可以看向远处

c、努力深呼吸让自己沉静下来

d、内心专注回想某个特定的物品,可以是6个种类

e、等待6秒钟,自己冷静之后再去劝导孩子

当按照此步骤进行操作之后,父母会发现自己愤怒的情绪完全被自己掌控,刚刚眼中的“熊孩子”似乎也变得没那么让人生气讨厌了。

控制情绪之后由此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

2)、其次利用正面管教工具“赢得”孩子

简·尼尔森说过要想让一个人变得更好,应该先让他感觉更好,而不是更糟。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想法被父母理解,她们就会受到鼓舞,从而更愿意听取父母的话。

正面管教赢得孩子的四步骤:

a、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b、表达对孩子的同情

c、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d、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回到上面的例子,父母在平复了情绪之后可以对孩子说:

妈妈:“宝贝,妈妈觉得你应该非常想要那个汽车玩具”(第一步)

妈妈:“妈妈小时候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一个芭比娃娃,但是当时外婆没有给妈妈买,妈妈也觉得好气”(第二步)

孩子:”妈妈,你也有想要的玩具?外婆也没有给你买?“

妈妈:”是的,宝贝,所有当时妈妈也觉得好生气!“(第三步)

孩子:”妈妈,我刚刚看到了这个玩具是天蓝色的, 而我没有天蓝色的。“

妈妈:“玩具都会有很多的颜色,不可能每种颜色你都会拥有的哦,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呢?”(第四步)

孩子:“嗯,妈妈,我确实有好几个不同颜色的玩具了,那我可以把家里的玩具玩坏了之后再来买新的!”

妈妈:“可以呀,妈妈觉得你这个想法不错。凡事都要物尽其用,学会了不浪费,宝宝长大了!”

准确的情绪控制与正确的管教方法相结合就会产生神奇的效果。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赢得“孩子的心。

2、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孩子自己能够感受到,同样的道理,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和要求同样需要直接的表达,孩子才能够准确的去理解和应对。

孩子的世界不同于成人,模棱两可的说辞只会造成孩子的困扰和不理解,对于父母想要的结果也并没有积极的影响和效果。

例如当妈妈要去做晚饭,希望孩子自己去写作业时可以直接的表达:“乐乐,妈妈要去做晚饭了,今天你的作业有点多,妈妈希望你能利用现在的时间去房间写作业,这样晚上就能早点休息了,以至于不会像今天早上这样起不来了,好吗?”

这种方式更加直接清晰的告诉孩子父母的要求,更能够听到孩子“好吧,我现在就去“的答复。

3、 方方面面让孩子感受到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除了生存与安全感外,人还有爱和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生活处处皆教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始终要贯穿“爱”这根主线。足够的爱能够给予孩子最大的力量和后盾,滋润着孩子的心灵成长。

作为父母要注意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爱”,对孩子的爱保持着有理有度的原则,让她时时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关注,但同时也注意不对她造成压迫感。

适当的拥抱、亲吻、鼓励的话语、与孩子游戏、陪孩子阅读等等方式都是爱孩子的体现。哪怕一个小小的微笑也会让孩子感受到暖暖的爱意!

孩子就像一颗小树苗,不仅仅是种下的那一刻,而是在她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浇水施肥细心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七悦妈,关注我,和我一起轻松聊育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安全感   危言   妈妈   关系   孩子   都会   负面   奶奶   弟弟   内心   情绪   想法   正确   父母   阶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