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电影出资源之后,作为小丑粉几乎是带着朝圣的心态去观赏电影的,但电影看完觉得剧情跟自己想象的不大一样,没有太多小丑的癫狂莫测,更多是围绕小丑成型前的底层个体到病患群体所展开,演员的感染力及其间的煽动性很强,觉得为了避免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误认为杀人会安抚情绪和拿香港问题来直接代入,电影至少定为nc-17级才更合适。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好在电影结局控制住了场面,还是把社会的病态再次返回在小丑个人犯罪的话题上。借用电影里的一些意象化表达,说说是什么让亚瑟变成为小丑,以及是什么促成了电影里最高潮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1. 药

起初可以看到身边的人对亚瑟都是好的,伙计给他枪护身,母亲与他形影不离,电梯间女孩俏皮的打招呼,福利院似乎可以给这个心理障碍者提供无限期的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然而事实未必那么真切,伙计的暗算、母亲的欺瞒、自己对隔壁女人的一厢情愿和福利院说散就散的兵粮寸断,他们本来是这个可怜家伙的药剂和希望,现实却让亚瑟看清这个社会到处都是无药可医的“病”。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可怕的不是病,是没有能治好卑微潦倒与被践踏尊严的药,处于不公的社会只是外因,真正促成一个人恶向胆边生的是处于底层阶级且自幼受虐所产生敏感心理以至于被害妄想的内因:伙计的甩锅、亲人昔日犯的错、偶像笑星不知情的玩笑等等,事事都以死相抵,实则不必。


就像《出租车司机》里罗伯特·德尼罗在结局刺杀总统一样,你可以大概意料到一个病人会做什么,但你无法预计一个极度敏感的疯子能做出什么。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2. 手枪

手枪只是一个象征,它跟捂死母亲的枕头,杀死同事的剪刀一样,是人在这个社会down无可down时唯一可以攥紧的救命稻草。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在他在地铁开枪之前,其实很多处细节都可见亚瑟的温柔与隐忍:侏儒被他人嘲弄时他善意的假笑,每天按时回家对孤身一人的母亲进行照料,火车上遇到小男孩他也变着花样逗孩子笑,甚至自己招牌被抢走导致工作搞砸后他还在为殴打他的人是孩子而辩护。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这样的人谁敢联想到这是一精神病患者?恶是囚禁在牢笼中的兽,只需要一把打开笼的钥匙。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失去工作后的他接连被人侮辱,说正当防卫也好,激情杀人也罢(实际仨人也罪不至死),直到那几发子弹第一次打出去,他所有脆弱伪装下的隐忍,都在一声声枪响下变得稀碎。

3. 信

看似白纸黑字,却是废纸一张。亚瑟母亲的信代表着所有底层阶级对精英上流的觊觎,到头来信完全发挥不到它的作用。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这里的信,代表的更多是一种不同阶层之间的信息传达,只有亚瑟母亲的信传达不到托马斯·韦恩手里吗?不仅仅是。有一场戏是广场外的抗议人士在外喧嚣打砸,镜头移向上流社会正在看卓别林电影的室内场景时,完全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声,相反是银幕中卓别林带来的欢声笑语,一片祥和。阶级感在这里拍的最为真实。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回到亚瑟母亲的信,起初看信的内容时不敢相信电影剧情把小丑和蝙蝠侠安排成了兄弟,后来才知道是母亲的臆想症虚惊一场。但,臆想症的人也有清醒的时候,母亲前后写了这么多封信都是完全臆想么?电影从头到尾没给出十足的证据来否认这封信的可靠性,因此信里提到的内容反而提供了一个可供猜测的遐想:蝙蝠侠和小丑有可能真是兄弟,那这样的一体两面则象征着正邪互融,这个后面再详说。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4. 面具

面具代表伪装,即两面性:脱口秀明星既尖酸嘴臭,也礼贤下士;母亲虽然曾经残忍,但也有眼看养子成人后的温情;同事伙计虽然坑了亚瑟,但你敢说他电影开头时的慰问是虚情假意?人生也一样,亚瑟引用卓别林的梗已经说的很明显,人生的确是兼具喜剧和悲剧的两面性。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而小丑用什么来做伪装自己的面具?是从未发自肺腑的笑,虽然这是一种病,但也是小丑表象上的伪装,因而你只会看到亚瑟的快乐,看不到他的失望、落寞、伤心和恐惧。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关于小丑的笑容,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希斯莱杰版小丑的自述是因为残暴的父亲嫌弃幼时的自己不爱笑(还有那句经典的why so serious),于是用刀划开他的嘴角。本部电影里则是亚瑟自幼患上的狂笑症,有一个桥段是他把自己关在了冰箱里,会令人匪夷所思他在冰箱里做什么(这里可以把冰箱看作熔炉的反义词)。但很明确的是从冰箱里出来的那一刻,亚瑟就已经摘下心里的面具了。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关于这部电影里的面具,有个微妙的桥段,即蝙蝠侠之父托马斯·韦恩在电视上谴责小丑时表达躲在面具后面行使私刑者都是懦弱的人。后来我们知道,蝙蝠侠就是戴着面具行使私刑的人,而托马斯·韦恩一句话就同时指向了两个人。所以关于电影里小丑和蝙蝠侠是否俩兄弟的一体两面性很值得详细探讨。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5. 喜剧人

做一名家喻户晓的喜剧人,是哥谭市屁民亚瑟的美国梦。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除了他天生爱笑的特征外,他热衷于扮演小丑招揽生意、逗乐孩子这份平庸的工作,在看别人表演喜剧时,他会认真地做笔记,去了解什么好笑,比如有关性的段子等,然后自己试图创作,幻想能够跟偶像站在同一个的舞台(作为同样梦想做喜剧的观众,看这一段很是共情)。而幻想上节目的那一段,他没讲笑话,转而讲述了自己的家境,化身一个扛起家庭的人,也获得了莫瑞的认可。这里可以看到,他实际不想被大家取笑,他希望得到的是尊重。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接着是在母亲的病房里初次看到莫瑞在电视里提到自己,亚瑟很兴奋。电视上播的段子讲到:“以前我说我想当一个谐星的时候,大家都在笑我,现在没人在笑了。”这句其实是个蛮有趣的双关,意思自己美梦成真,然台下无人被逗乐,主持人跟着调侃道:“你说的没错兄弟”却是嘲笑他的段子不怎么好笑,机智的接梗博得全场大笑。此外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嘲笑亚瑟的狂笑症等等,这些让内心极为敏感的亚瑟从兴奋变得愤怒。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随后,对亚瑟感兴趣的节目组邀请他上节目,更多是因为他的怪笑病被其他人看来十分好笑,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善意的邀请,也可以说这是一场恶意的猎奇审丑秀。看得出,亚瑟在电话里答应的并不开心,而是吸了一口烟后的意味深长,种种的“蔑视“为他在脱口秀现场杀人埋下伏笔。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赶场前,亚瑟穿上一身帅气西装,打扮成喜剧人模样,并模仿主持人的一举一动。这段拍的很古典,像极了马丁·斯科塞斯《喜剧之王》里的桥段:对于喜爱的脱口秀舞台用尽一切来模仿,以及不择手段的站上舞台。但本片至少还是光明正大的——亚瑟是被邀请到了节目舞台。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在舞台上时,亚瑟开始了自己对上流社会的消极看法和言语审判,并承认了自己地铁杀人的事实,他说出来其实就跟杀人一样能获得快感,同时又是他公然对上流社会的挑衅。莫瑞与亚瑟对峙时,此刻亚瑟已带着扭曲的观点哈哈大笑,台下不再有人笑,亚瑟习惯了成为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异类,习惯了尊严被观众放在鞋底摩擦。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全片的高潮,就是发生了后面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亚瑟在这里彻底爆发,杀死了曾经的偶像莫瑞(从他进场前拒绝对方叫自己真名而是joker时就表明了他接下来要进行的疯狂举动),而他的一言一行被电视媒体放到了叛乱分子的眼里,无意间将街头的民粹主义推向了高潮。本是一场喜剧,带动了底层人士的狂欢,转为悲剧。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6. 救赎之舞

当无政府主义思想给了亚瑟一个发泄的开口,肆意舞蹈是他病症与压抑的解脱面。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小丑自己也说了,他对那些游行抗议没有兴趣,因此产生阴差阳错的一个现象就是,无心反叛只想追求个人解脱的小丑被架上了反政府者们的图腾柱,而反政府组织者创造的无序环境又恰恰酿造了小丑实现罪恶的温床。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小丑最后被众人架上警车时,他用手掰开嘴角强迫自己笑,他肯定不明白自己象征性的存在对那些别有用心者意味着什么,他只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自身病痛的救赎,以及捎带手的完成了骚乱者们的救赎。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他跳的那支舞,不是献给这个动荡社会,我更相信是在这些乌合之众的嘈杂声中,他安静的献给了崭新的自己。

7. 阿卡姆病院

电影如果在警车上狰狞一笑的小丑脸部特写结束时,那么它就拍成了《V字仇杀队》。很明显导演还是想要聚焦在小丑这个角色身上而非对社会更多的讨论。于是结束前,场景回到了阿卡姆精神病院里疯癫的小丑,外部的狂欢或混乱暂与封闭环境下的他无关,他成就了社会上理应“成就”的人们,同时救赎了该被救赎的自己。


电影《小丑》:从亚瑟到小丑——一场有预谋的脱口秀现场杀人事件


​​

最终阿卡姆病院里的小丑变回了美漫化角色,作恶,逃避保安,导演所有的表达在这里点到即止,用一个漫画风格极重的人物形象作为谢幕,既是漫画里戏剧化狂笑的开端,又是现实中戴着面具去狂欢的收尾。不带节奏不煽动,至于观众想思考什么,全由观众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脱口秀   卓别林   小丑   托马斯   电影   两面性   臆想   伙计   蝙蝠   底层   面具   喜剧   舞台   母亲   现场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